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大作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她极善于描写中国旧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普通人在现代城市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她能把在这种境遇中女性心理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张爱玲成名于上海,又曾长期居于香港,和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大都市结下半生不解之缘。她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就以上海和香港为背景,写一段极富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白流苏虽是大户人家小姐,但婚姻不幸,离婚后回到娘家,颇遭兄嫂白眼。她偶然间与在南洋一带经商的范柳原相遇,便毅然离家出走,从上海到香港。范、白两人身世和境遇不同,却又互相吸引,但短短时间,能否真的就作出“与子偕老”的决定呢?就在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轰炸香港。这非常的历史时刻使他们在瞬息间领悟到“死生契阔”的道理,也促使他们结婚,成为夫妇。张爱玲写到这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所谓“倾城之恋”,便由此得名。可是张爱玲作品的中心始终在于人物和感情的刻划,而不在外部环境的大起大落,一夕沧桑。的确,张爱玲的作品不会像《三国演义》那样,铺陈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却更近于《红楼梦》,搬演出扣人心弦、令人悄焉动容的情感的悲喜剧。
柳原和流苏都是精明人,各自在寻求能够寄托自己身心的爱,但突然相对,又不免踟躇徘徊,都希望对方最先表明心迹,所以两人对话都好像话中有话,带一点刺探,也有一点佻巧。这就有点《红楼梦》的影子。《倾城之恋》的对话都相当精彩,有强烈的戏剧性,难怪小说发表后不久,就由作者本人改编成剧本,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搬上舞台,轰动一时。
张爱玲的作品由上海写到香港,最近,香港话剧团又要把这作品由香港送去上海。张爱玲作品曾经多次改编成剧本,在香港很受观众欢迎。二○○三年,由胡恩威、林奕华编导的多媒体音乐剧《十八春》在香港上演,请来台北的刘若英、北京的廖凡、王冰等杰出的演员,相当成功。还有台湾艺术家改编的舞剧在香港演出,也很得观众喜爱。香港作家陈冠中曾把《倾城之恋》改编为剧本,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喻荣军这次再度改编,题为《新倾城之恋》,二○○五年八、九月在香港上演,首场还没有开始,所有场次的票就已售罄,可见香港观众的热心,也说明张爱玲作品在此受欢迎的程度。香港话剧团已决定,明年三、四月还要再演。但今年十月,他们将先到上海巡回演出。
这次改编的《新倾城之恋》使剧情发展更集中,也更清晰。例如增加了一个朱先生,从他的对话中,观众更明白徐太太把白流苏带到香港,是范柳原的安排。他和徐先生在咖啡馆里的一段对话,也是对剧情发展的交代和评论。《新倾城之恋》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穿插了港味很浓的歌舞。由刘雅丽表演的几段插曲,依剧情发展起到了评点和陪衬的作用,就像电影《贝隆夫人》(Evita)中,由名演员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扮演一个叙述者Che,用拉丁风味极浓的歌声穿插始终一样。《新倾城之恋》这几段轻歌曼舞,使话剧增加了音乐剧(musical)的色彩,更表现出香港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如张爱玲原作写流苏和柳原第一次见面跳舞那一段,完全是间接叙述,由嫉恨她的两个嫂子嘴里骂她的话说出来。用文字描写舞蹈的画面和动作,往往实写不如留白,让读者的想象去自由发挥,那正是文字艺术的特点。但戏剧表演包含了视觉艺术,形象、画面、色彩恰好是其所长。所以《新倾城之恋》处理同一段情节,就充分发挥这种特长,把原作虚写的地方,用音乐和舞蹈直接表现,而且在风格上具有香港粤语歌曲和现代舞蹈的特点。暗红色灯光下,一段引唱,流苏和柳原翩翩起舞,白家一众人只有站在门旁,气急败坏呆看的份儿。舞厅的华丽优雅和白家老宅的陈旧破落恰成对比,这就把白流苏要走出家门的第一步,通过具体形象成功地表现出来。传统话剧和音乐剧完美的揉合,是导演毛俊辉先生创意的成果,看后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