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在晚上看到一只猫跑过去就说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黑猫》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是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爱伦·坡对“统一效果论”的实践。爱伦·坡试图让小说中的每一句话都为其预设的恐怖效果服务,于是多余的文字被简化,最能带给读者恐惧的死亡气息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将恐怖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小故事讲了一个人对黑猫的心理恐惧。
死亡贯穿小说始终,始终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小说开头,叙述者“我”以一个垂死之人的口吻向读者倾吐心声,读者不得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这也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短篇小说《黑猫》围绕黑猫向读者展示了“我”走向灭绝的过程。“我”从一个热爱动物的好心人,变成了残忍挖出黑猫眼球,最后吊死的刽子手;“我”从一个喜欢喂食、宠爱动物的温柔的人,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爱生气的酒鬼;“我”从爱老婆变成了虐打她最后砍死她的凶手。这一切都是因为爱的缺失导致的“我”的心理失衡,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性格变化。正是因为心中没有爱,内心被恶所驱使,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我”面对自己的暴行,他一度后悔。我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痛苦的心态。“我挂了,眼泪夺眶而出。”"又比如"想到自己的罪行,我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后悔,但我的后悔只是暂时的,我的内心更多的是被邪恶操纵的。“但这充其量只是一种淡淡的朦胧的感觉,我的灵魂依然冷漠。”“我”将这些罪行归结于“邪灵”——人类内心的一种原始冲动,使灵魂的欲望化为邪恶,无缘无故地作恶,这也是主人公内心缺乏爱的根源,印证了内心被邪恶统治的结果。不管恶是不是人类的原始本能,“我”之所以失去理智,犯下一系列罪行,还是源于心中爱的缺失。正是因为心中没有爱,所以邪恶占了上风,让思想失控,罪恶横行。
面对犯罪,我的内心极度矛盾,纠结在善与恶的两端。一方面为自己的暴行忏悔,另一方面又很快麻木的忘记,然后继续施暴。文中的“我”原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人性中的爱占据主要地位,热爱动物,生活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变得喜怒无常,经常虐待妻子和动物。在我的无意识中,一个“恶灵”驱使着他不断做出暴行,而我意识中的爱和良知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愧疚和后悔。
“恶灵”操纵了我的大脑。虽然“自我”按照现实主义原则用社会伦理和爱来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但也只能偶尔让我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本我”——即“邪灵”的冲动一直占上风。“我”最后吊死了黑猫,杀了老婆,自食其果。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用爱情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言行。人类的无意识中有很多本能的冲动,潜伏在灵魂深处,被社会的外界所抵制。更多的时候,人在爱与恨的边缘徘徊,在善与恶的两面纠结,黑猫将这种痛苦的内心感受非常真实而贴切地展现出来,这也是这部作品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