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包容 反躬自省讲的是什么?
智慧人生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名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为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季羡林《宽恕一切,没什么不可原谅》
精品解读在“文革”中遭受肉体和精神双摧残的季羡林,在走出牛棚后,依然内心洁净坚强,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坦然漫步在校园里。
季羡林在《该忘记的就忘记》一文中写道: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领,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伤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这也正是常人所需要汲取的人生营养。
不论年老还是年轻,成功的处世之道应该在于人的胸襟广阔,气度雍容;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要有一颗平凡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认真过了头,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入世指南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也决定了人类善于不断创造和追求的积极一面。
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
你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一样的道理,如果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有人冒犯你,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以柔克刚,晓之以理,不去计较。你没有必要与往日无仇近日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那就太划不来了。但是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他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
多一些体谅和理解,人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心有容,德乃大。
事有忍,祸乃消。
不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事业追求上:胸怀有多大,理想就有多大。
在为人处世中,学会“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者,方称高人。
◆每天照镜子以镜正己,反躬自省,是古今聪明之人,修炼自己品行的捷径。
生活中离不开镜子,洗脸时照镜子,出门时照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容貌,让自己衣着得体,举止得当。在生活中还有另一类镜子,我们的眼睛或许看不见它,但我们在内心中能感觉到它,它每时每刻都存在,并如影随形相伴在我们的左右,那就是“以人为镜”可以正品行。
《墨子?非攻》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其中的“吉与凶”即是指我们的行为正确与否。以人为镜,就是以别人的言行来启发自己,以周围的生活环境感染自己。
季羡林就把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他说:“我同这些生龙活虎般的青年们在一起,他们身上那一股朝气,充盈洋溢,仿佛能冲掉我身上的这一股暮气。我顿时觉得自己年轻了若干年。”
以人为镜,鉴己照人:对己可以知得失、修身心、明方向;对外界,亦可照亮他人。如季老一生,品德闪闪发光。
人这块镜子不仅照出得失,照出世界中的一切真实,更加可以照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
我们要虚心地去“端详”“镜子”中的自己,并允许各种镜子从不同角度去照自己,兼容并纳。
以人为镜是为知得失。每个人的阅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他人的言行得失、经验教训来审视自己、衡量自己,以免多走弯路;经常从别人身上映射出自己的瑕疵,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矫正;尤其是在照镜子过程中,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千江有水千江月,以人为镜,择善从之,才能修身养性。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这是一句古老而有效的谚语。只有在与一面面“镜子”的对话过程中,人生才不会迷茫,才能修正自己的不足。
要知道,在照镜子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镜子;犹如你在看风景的时候,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所以你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制力,既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德国音乐家巴赫从小非常喜欢音乐,很想去汉堡听一位管风琴大师的演奏。可巴赫住的地方离汉堡几十里路,穷孩子没钱坐车,只好带上干粮徒步上路。走累了在田野里休息一会儿,天晚了在农舍屋檐下的草堆中睡上一夜……为了听演奏会,他经常这样步行往返,是自制力支持他走完全程!
季羡林老人在九十多岁高龄,且在生病住院治疗期间,还能坚持写出《病榻杂记》,可见自制力培养对人生和事业进步,是何等重要。
自制力与自省心、如孪生兄弟,经常会同时出现在人的脑海中。
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韩延寿从两兄弟的行为中感觉到自己为一方“父母官”的不足之处,他的自省及责任心,使兄弟俩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
大家不妨经常照照镜子,从中洁净自己。
◆不钻牛角尖失去时别太悲,得到时别太乐。
季老是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同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句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季老却能脚踏实地,一生不忘做学问——不管是身陷牛棚,还是头戴桂冠,他总是能做到荣辱不惊。
经历了人生厄运之后,他从新站起来,心胸更加豁达了,信念更加坚定了,学术领域更见广泛了,一步一个脚印地求证学问,人生的步伐更加潇洒了……
面对挫折,人人都要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的独生子,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膘悍神骏,是匹好马。他便每天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无独有偶,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当年季老蹲牛棚、扫街、看收发室,可以说厄运临头,但他依然十年磨一剑,不忘学者责任。熬过苦难之后,他的生命里不是依然风和日丽吗。
有个故事还告诉人们,别学老鼠钻厄运的牛角尖,让路越走越狭了,总以为自己是百折不回的英雄,不肯后退。
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认为什么事情都难不倒自己,什么问题自己都可以解决。然也!
只有那些心态平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自己弄不明白也不需要他弄明白的人,才是智者。对普通人而言,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最好不去研究。
还不如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出去登登山,玩玩水,散散心,或者去图书馆读读《十万个为什么》,把自己知识拓宽些,别像老鼠那样,见洞就钻。成为寓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