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与现代流行歌的相似之处
读了张仲谋先生的《宋词欣赏教程》中关于体制和格律的部分,觉得宋词与现代流行音乐颇有相似之处,于是结合书中内容做以下总结。
词的体制是由其音乐文学的性质决定的,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词是以燕乐曲调为基础,“依曲定体”的结果。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二章讲词体之形成,讲词依曲定体,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定韵位与句读、审音用字,这就形成了具体的词体及其相应的格律。
可以说,宋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演唱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聆听宋词是如何美妙动人,今天只能按上面吴老提出的思路,结合现代流行歌曲的特点,来一次“纸上谈词”。
词调是从曲调发展而来的,符合曲调的歌词形式,是文字和音韵结构的定式。
今天的流行歌曲成千上万,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宋词也拥有丰富的体式,例如清朝时王奕清等奉康熙之命所作的《钦定词谱》就有40卷,***收词调826调,2306体之多。
如此之多的词调、词体,词人尽可根据其复杂微妙的情感选择那些节奏旋律相对应的词体,也可依据其或豪迈、或婉约的独特的秉性气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词调。
每首现代流行歌的旋律、歌词、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我们评定一首歌是否具有感染力的标准是,歌曲的旋律、歌词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高度和谐。对于宋词的评定也如此,流传至今的那些著名词章,都是词调声请与作者感情高度一致的作品。
一首现代流行歌曲往往包含几个乐段,大致可分为单一乐思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等,宋词也有相类似的分类。
词体按分段情况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1、 单调
单调,顾名思义,一段而成一首次,作为短小。
2、双调
现代流行歌曲的单二部曲式,因为有两个乐段,所表达的乐思和情感更加丰富,两个乐段可以在情绪、旋律形态、调性、和声等方面做出变化,从而体现情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
现代流行歌曲大多数就属于单二部曲式。
宋词的情况也是如此,双调是词曲的基本形式,现存的词调大多数都是双调,双调的前后两段,一般称为上片、下片,也有人称为前阙、后阙。
从上下片异同变化来看,双调又可细分为3种:
(1)、重头曲
重头曲上下两片的字句格式完全相同。这种词体原先是一段体单调,依原曲重奏一遍,便成了双调。
现代流行歌曲里的单一乐思曲式也有一段奏两遍的,如《好人一生平安》这首歌就是同样的内容唱了两遍。
但是宋词的重头曲不是像单一乐思曲式这样至少简单的重唱而已,因为古人作诗词最忌重字、重词,更别说重段了。
重头曲是上下两片曲调字数完全相同,但用不同的字词来表达相近的意思,即曲同意近。
例如欧阳修的这首《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上下两片曲调相同,韵脚一样,用不同的语言描绘了不同的场景,但所表达的都是一样的闺趣。
典型的重头曲有《南歌子》、《望江南》、《浪淘沙》等。
(2)换头曲
换头曲上下片大致相同,只是首句稍作变化,稍微增减几个字,像换了个头似的,因而称为“换头曲”。
例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只是把过片处的一个七字句改为两个三字句,而后面的字句格式跟上片完全相同。这种格式便是典型的换头曲。
常用的换头曲还有《阮郎归》、《忆秦娥》、《菩萨蛮》等。
(3)大头曲
大头曲上下片不同,一般前段较短,后段较长,前段仿佛是后段的头,因而称为“大头曲”。
例如戴复古的《洞仙歌》: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除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圞,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这首词的上片较短、后段较长,上下片不同,为大头曲。
3、三叠
三段成一调,称为三叠。
三叠词有一种特殊形式,称为“双拽头”或“叠头曲”,其特点是前两段较短,而句法、音韵全同,第三段比前两段长,因而前两段看起来就像是第三段双生的两个头,故而称为“双拽头”。
典型的“双拽头”有周邦彦的《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4、 四叠
四叠词在宋词中较为罕见,原因是歌词太过冗长了,要知道,词是宋代的流行音乐,是用来唱的,太长的词曲会令歌者望而生畏。
上文周邦彦的三叠词《瑞龙吟》就有163个字,要唱好需要一定的功力,更别提四叠词了。再者,宋词一般在宴席上演唱或者闲暇时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心情轻松愉快些,过长的词曲不仅令歌者为难,听着也容易闻而生厌,没有耐心听下去。
吴文英的四叠词《莺啼序》,全词***240字,是词调中最长的,码字都觉得累,更别说唱了。这里就不打出来了,有兴趣的小伙伴们自行搜索吧。
词调多达八百余调,各调的旋律形态、节奏快慢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抒发相应的情感,使韵律更加和谐,宋词的用韵注定要比格律诗更宽,表现形式更丰富。
词的用韵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可一韵到底
那些与格律诗形体相近的词调,如《生查子》、《木兰花》等,其用韵也跟格律诗一样,大都是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2、? 可换韵
虽然近体诗中的辘轳格,可以换韵,或四句一换韵,或八句一换韵,但大体上还是比较规整的,且一般只是甲乙两韵部交替互换而已。
而词的换韵则有多种不同的情况,有上下片不同韵者,如《清平乐》,上片例用四仄韵,下片例作三平韵。
有两句一换韵者,如《菩萨蛮》,以王安石下词为例: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上下片各四句,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交递转换,韵律感更强。
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且韵脚字不能重字。而词调中却有一种特殊的押韵放松,叫做福唐体或独木桥体,通首押同字为韵,读来使人感到俳谐有趣。
例如辛弃疾的一首《柳梢青》:
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人沉下土,我上天/难。
若干读时把“难”字与前文稍稍断开,作一停顿,再用感叹的语气读出“难”字,这样读起来十分有趣。
3、 韵位疏密变化
格律诗字数固定,韵位也分布均匀;而词一般被称为长短句,大多数词句字数不一,更为了适应表达多种感情的需要,词的韵位分布也疏密不同,错落有致。
词的韵位疏密一般与乐曲的节奏有关,小令的节奏通常较快,韵位一般较密;长词慢调,韵位一般较疏。
词的韵位疏密还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有关,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就说:“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押韵,韵位排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比较舒缓,宜于雍容愉乐场面的描写;句句押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宜于紧张迫切场面的描写。”
以上便是宋词体制与格律的几个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