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格·摩顿森的《三杯茶》

三杯茶 哲学 葛瑞格·摩顿森生于1957年,3个月大时,他就被父母带到了非洲东部,在塔桑尼亚住了15年。他的父亲,除了教书之外,还在非洲当地创办了一所基督教医院。她的母亲也在当地筹办了一所国际学校。15岁后,他随父母回到美国。

1993年,摩顿森在攀登喀拉克颜山的第二主峰K2时迷路,流落到一个小村落。在那里,帕米尔高原的村民照顾了他,让他休养复原。在休养期中,他看见那儿的孩子没有纸笔,没有课本教室,只能用树枝在地上学写字,心有所动,答应了一个小女孩的请求,决定以后要为他们盖一所学校。

就因为这样一个承诺,摩顿森回到美国后,打了一年的护理工,加上筹募到的1.2万美元,单枪匹马再度回到巴基斯坦。这回他兴致勃勃,用卡车运来了盖房子用的水泥、石灰等。到了那儿他却发现,要把这些建材运送到小村子里,必须先搭一座桥。

从此,摩顿森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奔走筹款之路。他与当地村民建立互信,学习当地风俗文化,与地方势力军斡旋合作。经过多次的挫折,他终于从一个巴基斯坦老人那儿学到了“三杯茶”的哲学:“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这位目不识丁但非常有智慧的老人告诉摩顿森:重要的事情都是急不来的;人与人之间必须耐心倾听对方,慢慢建立起友情的桥梁;就算一无所求地帮助别人,也必须先“喝三杯茶”,建立互信和***识。

之后,几乎在建每一所学校的时候,摩顿森都经历了“三杯茶”的过程。比如:取得塔利班组织的首肯、各派地方势力的互信,随时准备接受不同族群,包括他们和美军部队之间的倾轧暴力;此外还有天灾、战乱、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等各种困难。2005年,巴基斯坦东北部喀什米尔地区发生大地震,6.5万多人死亡,诸多建设工程因此停顿。摩顿森也被迫放下办学项目,投入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之后,他又被美国军队延请去协助制定复杂的区域地图。

在这“三杯茶”的过程中,摩顿森涉险的经历也是不计其数。1996年,他曾被驻扎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塔利班组织绑架8天。2003年,在只身前往阿富汗山区途中,他又踫到阿富汗军阀开战。枪火烟雾中,他藏身在一辆装有发臭兽皮的卡车上,颠簸了8个小时,才逃出险区。他曾经受中东回教群众的怀疑、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跟踪监测,还在“9·11”事件后,收到美国同胞的恐吓,认为他帮助敌国,有违美国人民的感情。

经过17年的坚持、忍耐,不断付出,摩顿森普遍受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回教徒、军事要人、游击部队、政府官员和各个不同族群部落头目的信任。那些女童的家长们更是感谢他提供给回教世界的帮助。

其实,摩顿森的想法很简单:中亚的冲突不能用军事武力解决,要用书本、铅笔、笔记本,那才是唯一帮助中亚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三杯茶》是一本堪供借镜反躬自省的好书,我们能为我们的孩子做什么?我们能送给我们的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吗?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会让我们深思谦卑反省,“顽廉懦立”。是的,波斯俗谚:天空越暗的时候,你越能看到星辰。只要我们肯择善固执,“莫忘初衷,善爱善爱。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实践。

摩顿森把一次旅行化作了一个生命的承诺,从而改变了他在路途中所遇见的人的命运,并把这些美事通过文字将看似不相干的人拉在一起,娓娓道来,作者朴素的心便很快让你跳进《三杯茶》的友情世界里去,令你也嗅到茶的清幽香味。他教晓我们爱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有了爱,他才在黑暗中看见星辰。这是一趟非比寻常的旅程,在这旅程上,不仅有他的脚步,也可以有你我的脚步,我们愿意与摩顿森一起结伴同行吗?——《中东现场》作者张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