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桥注重小说阅读

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注意、期待、感知、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这些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综合活动,审美引领

文学作品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们不禁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陶醉,享受到耳目一新的美感。

当然,文学作品的欣赏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中心的综合活动,包括实现其他价值。“艺术有双重特征;它不仅是一个独立于经验现实及其社会效果之外的东西,而且也落入经验现实及其各种社会效果之中。所以它表现出这种审美现象,是双重的,既是审美的,也是社会的。”

文学作品的欣赏除了实现审美价值外,还有许多价值成分,如认知价值、道德伦理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等。

比如恩格斯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杰出的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他还称赞阅读《人间喜剧》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都多。

比如《复活》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道德自强表现出伦理教育的价值,最后一课表现出反对外侮的政治价值。

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为核心整合其他价值的有机活动,其中整合的认知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等与审美价值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而且其他价值的实现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

因此,“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

第二,注重局部,兼顾整体。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单元。朱光潜先生把一部作品的整体布局比作军事家所谓的“长山蛇阵”。它的特点是:第一笔要尾随,第一笔要尾随,第一笔要腹随。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欣赏者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要把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而不仅仅是孤立作品中的一些场景、情节、细节来欣赏,并据此来判断作品的好坏。

比如“我迟到了”,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无所谓好坏。在日常生活中,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行为,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但是《红楼梦》里同样的话,让它经人之口搜索,它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一言不发,只听后院有人笑说:“我来晚了,没遇到远方的客人!”黛玉道:“这些人都屏住了气。"。他们是如此的尊敬和严格。这些庆祝生日这么没礼貌的人是谁?“我想着,就看见一群媳妇和丫鬟抱着一个人围着,从后门进来。

在这里,“我来晚了”不仅仅是王熙凤一个简单的行为。考虑到王熙凤在整个贾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在这个普通话语的背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王熙凤泼辣泼辣的性格,还可以领略到她在贾家不同寻常的地位和身份。我们也能体会到王熙凤肆无忌惮的语气中所蕴含的张扬霸道的气势,体会到她“风骚体格,粉面带春力,笑前红唇”的独特气质。那种场合,这样的语言只能从王熙凤嘴里说出来。

再比如“绿”、“过”、“到”、“进”、“满”这些词。从语义上来说,很难说哪个词更好。但在作者感情的参与和作者的巧妙安排下,不带感情的文字传达出作者非凡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的《登瓜州》:

京口和瓜州只是一水之隔,中山也只有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可是,天上的月亮,你什么时候能带我回家?

《容斋随笔》卷雅库莫:“吴军士家藏其草,初说‘又去’了。圈出单词“to”,注意“bad”并将其改为“too”。转过去改成'在',转到'满'。如果是十个字,就定为‘青’。”为什么说“绿色”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风只能通过听觉和触觉来感知,但在春天,风是宜人的,寒冷的,寂静的。现在诗人用“绿”来形容,把听觉和触觉的困难变成了醒目的视觉,不仅看到了春风的到来,也惊叹于春风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形象生动一举两得,是通感在诗歌创作中的妙用。就全诗而言,“绿”字比其他字更有诗意:青山绿水,绿野春风,一轮孤月。多有诗意的画啊!

孤立地看,下面的语言非常冗长:

┅┅于是我看着肖丹唱,花旦唱,老歌手唱,不知道唱什么角色,一大班人打架,两三个人互相打架,九点到十点,十点到十一点,十一点到十一点,十一点到十二点——可是这一天还没有到来。

当鲁迅把它放在《社戏》中表现“我”盼望小哮天出现的急切心情时,它是传达“爱”的妙笔。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场景、情节、细节,孤立来看可能是丑陋的、庸俗的、不健康的,但总的来说,对作品来说有时是必须的。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忽视整体,单纯找章摘句的欣赏方式。“还有一件事最能把读者引入歧途,就是‘摘抄句子’。往往是从衣服上撕下来的一块刺绣。采撷者自吹自擂或附会之时,说它超脱于物,与尘浊无关,读者未见众人而被他迷倒。”所以鲁迅说:“我始终认为,你要一篇论文,最好是把整篇文章都考虑进去,把作者的整个人和他的社会状态都考虑进去。这个比较有定论。”只有把文章整体考虑,把局部放到整体中去品味和欣赏,才是正确的欣赏方法。

第三,联想想象,虚实相生。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中存在许多空白。接受美学把没有被读者阅读过的作品称为“文本”。只有当文本中的符号和概念被读者阅读后变成具体的形象,文本才能成为作品。那么如何填补文字留下的空白呢?如何把普通的语言符号变成生动的形象?接受美学认为,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对我们谈文学鉴赏的要求很有启发。文学作品中对艺术形象的描写,有虚有实,留下了很多空白。这些虚拟的空白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由读者的想象力来填补,否则文学欣赏就无法进行。我们来看两个描述:

三仙女和其他人不一样。虽然她已经四十五岁了,但她更愿意做一个老姑娘。她还需要在她的小鞋上刺绣,在她的裤腿上磨边,在顶门上剥下她的头发,用一块黑手帕盖住它。可惜官粉抹不平她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像驴粪蛋上下磨砂。

┅ ┅寡妇出现了,纱布做的鸭舌帽下,露出了一圈歪歪扭扭的假头发,穿着一双慵懒的软鞋,一脸愁容。她憔悴多肉的脸,正中鹦鹉似的鼻子,圆圆的手,教堂老鼠似的胖乎乎的身材,鼓鼓的胸脯,都和这个冒险家们蹲着的破旧饭厅很协调。当她闻到室内温暖空气的味道时,她一点也不觉得恶心。她的脸像初秋的霜一样清新,眼睛里满是皱纹。她的表情可以从像舞者一样微笑,变成像债主一样扬起眉毛,板起面孔。简而言之,她的整个人格足以说明公寓的内容,就像公寓可以隐藏她的人格一样。┅┅┅┅┅┅┅┅┅┅┅┅┅┅┅┅┅┅┅┅𗈹𗈹𗈹𗈹┅𗈹𗈹󧙁9这些衣服是客房、餐厅和小花园的缩影,同时,它们也展示了客人和房客在厨房里的产品。她一出场,舞台就完整了。50岁左右的Vogue夫人和所有历尽艰辛的女性一样。无精打采的眼神,装腔作势的神态,就像一个为了敲竹杠会假装生气的媒人,而且她还故意不择手段地想得便宜。

第一段见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第二段见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第一段的空白是因为作者用的是简笔画,而第二段作者用的是详图。两段都有很多空白。通过描述我们知道Vogue夫人有一张憔悴多肉的脸,但是她的脸型呢?那黑白脸呢?通过描述我们知道Vogue夫人有着老鼠一样的胖身材,但是到底有多胖呢?通过描述,我们知道Vogue夫人有一双布满皱纹、无精打采的眼睛,但是眼睛的大小呢?是豹眼还是丹凤眼?眉毛在哪里?是粗八字眉还是细柳眉?.....简而言之,单靠这些描述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形象,这就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形象进行补充和想象。只有这样,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景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才能让我们欣赏到艺术,所以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如果不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是根本欣赏不到文学作品的。夏丏尊和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看完这张白纸上的黑字,我们会悲喜交加,那些觉得如画的,都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得到的具体的东西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就要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重新翻译成具体的东西。这项工作完全依靠想象力来帮助。比如‘山高月小,真相大白’这句话很好,但让这八个字这么好的,不是这八个字写在白纸上的独特好处,而是它们所代表的好风景。我们在读这八个字的时候,如果不同时在脑海里画出它所代表的风景,就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好处。”

四,进去,出来。

文学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文学欣赏需要情感的介入,作用,与作品所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文学鉴赏者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应该把自己放在作品中,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爱人物所爱,怒人物所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否则,你感受不到魅力。《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这么一段描写:“西厢记妙语连珠,牡丹亭彩歌满天。”:

黛玉见宝玉走了,又听说姐妹们都不在房里,很是沮丧。正要回房,刚走到梨香院一角外,只听得墙里笛声悠扬,歌声悠扬,黛玉便知是十二姑娘在练戏。我虽然没注意,但无意中听到了几个字,分明是说:“原来是开满了花,像这样的,都给破井了。”黛玉听了很是感慨,就不听了,唱道:“这美景是什么日子,谁来欣赏?”想了想,后悔不该做梦,耽误了听歌。再听的时候,只是唱了一句:“只为你,如花似玉,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话,觉得很感动。我听到“幽闰君自怜┅ ┅”这几个字,越来越陶醉,于是蹲在一块山石上,细细咀嚼“如花似玉,似水流年”这几个字的味道。突然想起前天看到的古人的诗里,有一句“两朵无情花凋零”;第二个字里有一句“流水春去,是天地”;还有,我刚刚看过《西厢记》里“花落花流水红,悠悠哀怨”这句话;所有人都回忆了一会儿,聚在一处,细细一想,心痛得热泪盈眶。

这种描述说明,在文学欣赏中,情感集中和一带而过的审美效果是不同的。林黛玉因为没注意,开始偶尔听到一两句,但只觉得“很动情。”当她被剧中精彩的文字所吸引,聚精会神地听着时,她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先是点头叹息,然后是感动,再后来,越来越痴情,受不了了,就蹲在一块山石上,心痛得热泪盈眶。随着她感情投入的加深,她的感染力越来越强,审美快感也越来越强。

需要注意的是,文学鉴赏既需要鉴赏家在内,也需要鉴赏家在外。如果欣赏者一直沉浸在作品所描述的世界里,走不出来,就不可能对作品做出客观深刻的分析和评价。应该说,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不能说读李后主的文字让你感到无忧无虑,而读琼瑶的小说让你做白日梦,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人物。读完少年维特我会自杀,读完少林寺我想出家...让我们来看看吴先生对诗歌《黄鹤楼》的赏析。

昔日的仙女已乘黄鹤飞走,只留下一座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永远没有他在飞。

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因阳光照射而变得清澈,鹦鹉洲被甜美的青草覆盖。

但我向家望去,暮色渐浓。河上笼罩着一层薄雾,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忧郁。

“当欣赏者初读这首被誉为‘绝唱’的七言律诗时,自然会被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及感叹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的情感所感染,甚至带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或惋惜‘志空,命无’,或感叹‘山河依旧,人事无’,逐渐进入诗的境界,流连忘返。但欣赏者不能沉迷于这种‘诗的境界’,而必须反复背诵,调整观点,跳出国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领会诗的意义和内涵。读着,读着,欣赏者把这首诗放到当下的文化视野中去‘解读’,若有所悟,顿时有了新的感悟: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变与不变,都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摸着风景想事情是人之常情。但是,思考什么样的感情和事情,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心境。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不如见物思人,更上一层楼。黄鹤楼巍然屹立,白云缭绕,不因黄鹤离去而黯然失色。树在阳光下郁郁葱葱,草是绿色的,河面上烟雾迷蒙。多么自然的风景,即使因为夜色而看不到家乡,这种自然的美也足以慰藉你的乡愁,何必去触碰风景呢?山河不变,有志者,应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不应在无为中虚度光阴。”

这种分析会跳出诗,而不会让自己沉溺在诗的忧郁中。空灵的艺术需要空灵的心境才能体会其美,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慧眼。

五、循序渐进,体会深刻含义

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有寓意、题外话、寓意。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思几乎没有区别。为什么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究其原因,是不同的欣赏者面对文本叙事的心理体验不同。林兴斋先生把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分为三层:①各种形式因素引起的意象;(2)图像所表示的历史内容;③意象的蕴涵。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比如《飞窗》这首诗:

为爱寻光,纸上钻孔,不能穿透很多。

突然撞上了我的路,我觉得我这辈子都被骗了。

表面上看是讲一只苍蝇从窗户里钻出来,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如果用眼睛而不是用心灵,就会被假象所误导,即看不如懂。许多读者在阅读叙事作品时,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对时代色彩、社会意义、作家意图和文化意蕴视而不见。难道不知道这些才是作家真正的意图,才是作品真正的价值吗?所以,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离题和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