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的人物生平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廿八日)出生,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正旦,兼演武小生。满师后,一度与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合作,唱腔和表演受到王杏花的影响。
1936年初到杭州演出,初挂头牌。秋初到上海演出。
1938年2月第三次来沪,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演艺活动。与名小生马樟花合演3年有余,演出《恒娘》等新戏,逐渐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
1942年夏,马樟花为旧社会恶势力迫害致死,使袁雪芬对邪恶当道的旧上海深感痛恨。
同年,袁雪芬在一些具有爱国热情的话剧艺术的启发和鼓舞下,同新文艺工作者一起在大来剧场倡导并开始越剧改革:以剧本代替原来幕表制,以导演排演代替原来的说戏,在舞台美术部门亦应用成套设计,演出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封建礼教的戏。在表演上除学习话剧的从人物出发和内心体验外,还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形体动作身段美,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越剧独特的表演方法。
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致死事件中,她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
1949年7月,参加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1950年4月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在《西厢记》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文化大革命”中袁雪芬受到残酷迫害。
1978年底,袁雪芬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同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
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和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
1989年夏,袁雪芬率团去美国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8年,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雪芬在上海家中过世,享年8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