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8听力笔记:母乳和牛奶

《母乳与牛奶》这本书通过研究奶粉这个小商品,探讨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变迁。卢淑英认为,奶粉进入中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在中国落地的过程。母乳喂养与否,关系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关系到女性的地位。这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近代以来,奶粉传入中国,让女性有了更多自我发展的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代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之大,以至于整个中国的历史都被它所束缚。以前是古代,后来变成了现代。这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影响我们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想强调,鸦片战争以及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各种战争和国际冲突,也改变了中国主流社会的育儿观念。

男性精英们没想到的是,法律禁止束胸,主观上是为了服务未来的少爷们,客观上却唤起了女性的身体自主意识,改变了她们的审美习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保持健康,拒绝母乳喂养他们的婴儿。当然,这种审美习惯的改变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910结尾,著名画家刘海粟提倡女性裸体模特写生,强调女性身体的曲线美。阮是上海的一位著名影星,她经常戴着胸罩来为自己平坦的胸部增色。与此同时,新兴的性研究声称,女性美丽的关键在于她们略大的臀部和突出的乳房,现在称为“向前突出和向后突出”。相反,细平的胸部更不容易吸引异性。我完全不同意这种偏颇的审美。但从这段历史来看,艺术家、影星、学者、服装商的共同推动,再加上《画报》上的图文并茂的渲染,确实让“女人美的关键在于曲线”这一信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了保持乳头的美观,女性拒绝哺乳。有些人甚至声称,女人年轻美丽的唯一秘密是她不会给孩子喂奶。

陆老师想强调的是,一个新产品要想成功进入市场,必须与当时的理念和社会需求敏锐地结合起来。奶粉厂商就是这么做的,不仅是为了积极吸引有哺乳压力的女性,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时代潮流。这绝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因为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喝牛奶喝奶粉已经成为全社会认可的观念,乳制品华丽转身,成为全社会的刚需。

1924出版的女性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夏的文章,表达了女儿断奶时的心情。夏自称自小读过女儿经、女书四书、女传,但就是不想做一个“贤妻良母”。她从青岛到上海读书,成了师范学校文学专业的走读生。她害怕因为爱情而荒废学业,所以搬到了学校宿舍。但是我不小心怀孕了。孩子出生后,夏想雇一个奶妈,但她心里很矛盾。在文章中,她连续用了四个疑问句来表达自己非常纠结的心情。下面是原文,读给大家听:她说:“一块肉生下来,母乳喂养需要人。没有她我能当女学生吗?”但我不就是一个志向高远的女学生吗?不就是默默地把家里的孩子赶走吗?雇个女仆,把孩子交给她,我自己走自己的路;嘿,问问你自己,怎么可能?“是啊,这怎么可能!这四个问号,每次都在我心里打滚,让我心里忐忑不安。一百年前,女性必须在做母亲和做独立女性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但这种困境在今天仍为许多女性所熟悉。

奶粉和母乳的竞争依然存在,只是市场和人变了。现在奶粉厂商瞄准的是广大农村。这部分正是作者没有讨论的。我想在这里补充一下。2021年5月,《财新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报道,展示了奶粉在农村的使用情况。其中一篇重磅文章的标题是《在农村,奶粉正在驱逐母乳》。你什么意思?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呼吁母亲们确保纯母乳喂养至少六个月。但近年来,在中国,大量奶粉企业利用宣传营销手段,在农村宣传“奶粉更有营养”,诱导年轻妈妈放弃母乳喂养,鼓励给孩子购买罐装奶粉。看了这篇报道,拿起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在奶粉这个话题上,现实和历史有那么多重叠的地方。首先,买奶粉的钱还是消耗了很多家庭相当一部分的收入,但是八九十年前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现在是在广大的农村。其次,虽然科学家已经达成了母乳对婴儿最重要的共识,但是奶粉更有营养的宣传话语还是很流行。农村的年轻妈妈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处于失语状态。或者干脆被广告里光鲜亮丽的婴儿形象迷惑,以为不管什么奶粉都比自己的母乳好。但无论如何,奶粉和母乳的战争,从1920s到今天,已经持续了一百年,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该还会继续。

母乳和牛奶。母乳喂养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否母乳喂养孩子,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女性地位等等都有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在现代,牛奶和奶粉的加入让女性有了更多自我发展的可能,但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挑战。从奶粉的历史也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的成功,从来都不仅仅是在产品本身上下功夫,而一定是全靠文化观念、社会转型、消费需求和旧的行业习惯,全产业链拼市场。这样的产品一旦成功,就不会轻易被淘汰,因为它已经嵌入社会,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