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 2 1:这本砖一样厚的小说带给你别样的人生思考。

许多人认为我们生活在平行宇宙中。比如你现在生活在这个宇宙中:抬头可以看到太阳、月亮、星星和银河,低头可以看到大地、草地和溪流;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宇宙有很多副本,相应的,也有很多副本的“你”在那里过着不同的生活。据说这一理论得到了已故著名理论科学家霍金的支持,很多人还在为这一说法寻找实测证据。

但是,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平行宇宙”: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都有一个固定的命运起点,在那之后的每一刻,他面前都有无数种可能。就像几何中的一条射线,从一个固定的点出发,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放射出无数条线。如果每一个方向都是一种缘分,你就会有无数个“平行缘分体”。

当然,到目前为止,你只选择了一个方向,今天你成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你”。但如果十年二十年前,你选择了另一条路而不是现在的这条路,你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我们不能假设历史,但小说家可以。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乌托邦系列》中的《4 3 2 1》一书,是一部探索人类多重命运可能性的小说。作者保罗?保罗·奥斯特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他是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和电影导演。他的作品融合了荒诞、存在主义和推理小说等元素,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布鲁克林的荒诞》、《野兽》等。

小说4 3 2 1的主人公阿奇博尔德·弗格森是俄罗斯后裔。他的祖父雷兹尼科夫于1900年到达美国,改名为“艾克?弗格森”,于是就有了弗格森家族。1923年去世时,他有三个儿子:路易、阿诺德和斯坦利。本书主人公弗格森是斯坦利的独子,出生于1947(与本书作者同年)。

因此,弗格森的平行宇宙展开了。

弗格森的命运四重奏

第二个弗格森的成长比较麻烦,经常遇到意外。他的故事从他从树上掉下来开始。弗格森的祖母来照顾他,教他读书写字。因此,弗格森从小就热爱报纸,小学时制作出版了《石路改革报》,在学校里大受欢迎。蒂默曼,一个他不想得罪的朋友,要求加入,但他不敢拒绝,只是主动关了报纸。然而,尼克松遇袭事件引起了弗格森的兴趣,他忍不住又出版了一期报纸。结果他不仅得罪了蒂默曼,长期遭受校园欺凌,还因涉嫌支持* * *资本主义被校长叫去调查。他完全放弃了经营报纸。13岁时,弗格森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在一场雷雨中跑到一棵树下。闪电击中树枝,落下来杀死了他。

第三个弗格森命运坎坷。小时候,弗格森的叔叔卢深陷赌博,欠下高利贷。卢计划烧毁弗格森的父亲斯坦利的商店,以骗取保险,但他烧毁了斯坦利在一起。弗格森的母亲随家人搬走,嫁给了乐评人施奈德。第三,弗格森是双性恋,所以在他的故事中,他遇到了一系列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人。弗格森高中因偷书被捕,名誉扫地,是同性恋,被拒绝服兵役。他开始通过写作解决意识形态问题,23岁在巴黎写了第一部小说。当我去伦敦见一个出版商时,在一场大雾中被一辆汽车撞死了。

第四个弗格森的父亲事业有成,成为暴发户,却忽略了弗格森。母亲露丝在初恋情人妻子去世后与斯坦利离婚,重组家庭。弗格森从小就拒绝父亲,直到父亲成年去世,他才在内心与父亲和解。第四个弗格森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到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故事的最后,弗格森正在根据家族传说写一本名为《4 3 2 1》的小说。

存在主义的回声:荒谬与死亡

和弗格森一样,作者福斯特出生于1947。占据了他们青春期很大一部分时间的1960年代,是美国乃至世界动荡不安的时代。在美国,有肯尼迪令人振奋的执政,有马丁·路德·金发起的民权运动,再有性解放带来的女权运动(或者说女权运动带来的性解放);1960年代末,人们受不了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生命财产的越南战争,反战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

福斯特经历了这一切。时代动荡多变,给人一种荒诞感。正如书中作家弗格森所写的小说《自杀城的怪脸》:“一连串的自杀事件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在此期间,r市有21名儿童被埋葬,对于当地一个只有9.4万人口的小镇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诺伊斯博士和他的几十名同事花了很大的努力来调查并试图阻止自杀,但无济于事。诺伊斯与250名男孩和女孩交谈,最终发现r市正在经历“不是医疗危机,而是精神危机。问题不是死亡或对死亡的渴望,而是对未来失去希望。”诺伊斯明白“他们都生活在一个绝望的世界里。”最后,他自己也有了自杀倾向。在劝说一个女孩放弃自杀念头失败后,“他会跟着她去车库,关好门窗,然后加入她。

这里写的是当时的美国,徒劳的越南战争让美国人觉得荒诞。其实二战后,全世界都在经历这种荒谬,存在主义成为那个时代思潮的主流。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表现了人生的焦虑、烦恼、沉迷和荒诞。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在当今时代写下“4 3 2 1”,再一次回忆起荒谬的时代,仿佛是新世纪存在主义的回声。

荒谬造就了这本书。弗格森爷爷到美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莫名其妙地改名,这本身就很荒唐:

在弗格森眼里,这个故事已经超出了笑话的范畴,变成了一个关于人类命运和个人一生中不得不面对的无数岔路和道路的寓言,于是“那个年轻人突然被撕成了三个年轻人,每个都和另外两个一模一样,只是名字不同:洛克菲勒、弗格森和X,那个又长又难读又跟着他从俄国来到爱丽丝岛的人。”

存在是荒谬的,只有死亡是确定的。死亡是4 3 2 1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神无处可寻,……但生随处可见,死随处可见,生者与死者相连。”保罗。奥斯特仔细描述了弗格森假想中的死状:13岁的男孩弗格森死于闪电,23岁的弗格森死于车祸,弗格森的死状我在书末透露:他死于1971年9月8日的一场火灾。最难写的一段是关于他爱的几个男孩的死。

“生而为死”是存在主义的经典命题。

与弗格森(保罗?奥斯特)学习写作。

保罗。奥斯特在70岁时写了这本书,并入围了当年的布克奖。此前,他已被授予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士,并获得过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和美国约翰?科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并多次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和福克纳小说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如此伟大作家的创作经验自然值得借鉴。保罗。在这本书中,奥斯特通过弗格森的经历和感悟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关于这部小说的意义,奥斯特写了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对弗格森的巨大影响:

从那天起,弗格森决心成为一名小说家。“在随后的几年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在他似乎要从地球边缘掉下去的时候,他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弗格森是如何成为小说家的?

首先,坚持写,写,写,练。

弗格森在新泽西州郊区上高中的三年时间里,从十六岁到十八岁,他写了二十七篇短篇小说,完成了十九篇。这是弗格森每天的写作训练:

其次是大量阅读。

弗格森读的书很多,有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狄更斯、斯威夫特、屠格涅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别尔、塞林格、海明威等等。经典伴随着弗格森的成长。

对弗格森影响最大的是《罪与罚》,如前所述,激发了弗格森对文学的热情。紧接着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弗格森(也就是保罗·奥斯特)评论说:

对弗格森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包括音乐家约翰?凯奇的沉默。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是关于人类灵魂的激情与矛盾,梭罗的书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指南,沉默是关于如何思考的书。读这本书。

第三,关于写作课,弗格森决定不参加创意写作课:

这可能是奥斯特自己对著名的普林斯顿创意写作班的看法。但是,要和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交流:

奥斯特还分享了他写作中的一些技巧:

最重要的是坚持:

当然,从写作的角度去理解这本哲学著作,未免有些狭隘。但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弗格森的经历确实很有启发。

本书共分七章,每一章又分为四节:1、2、3、4,分别对应主人公的四种命运。看这本书的时候,建议最好按照1.0,1.1,1.2,1.3,1.4,2.1的顺序...,这也是这本书的物理顺序。虽然读起来比较复杂,但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更能体会时间卷积的美好。按照1.0,1.2,2.2,3.2的顺序...,虽然读书更省心,但思考就少了乐趣。

在迈出每一步之前,人生都有无限可能。但只要走一步,人生就少一种可能。根据小说家的说法,一个人可以有四次或更多次生命;但对于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漫长的一生中,你的人生轨迹只有一条:这就是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