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不是这样的。
1.第一次知道刘震云的名字是在1987。在一本叫《人民文学》的杂志上,杂志的头条作者是刘震云,很年轻,精神饱满。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时代。文学刊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人民文学。一个不知名作者的名字,出现在国内顶级的文学杂志上,还是杂志的头条,自然会吸引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看到头条推荐的陌生作者的这部小说,自然会关心这篇文章有什么过人之处。
其实我看小说之前看了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在只有两三行字的作者简介中,第一次了解到刘震云的一点信息。原来他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在农民日报社工作。但是一口气看完这本小说,居然产生了一种难得的流畅感。可以说,这部名为《塔普》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么说?
4.1987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接近10年了。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正处于狂热接受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时期。包括莫言在内的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基本都是受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洋气”的小说,普通大众,甚至是文坛的旗手王蒙都看不懂。当然,当时文坛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实验”。
5.刘震云的《塔普》一改“不接地气”的实验文学,不仅在风格上回归现实主义,在内容上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农村的教育状况和农民改变命运的困难。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促进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新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后来从一本内部刊物上的一篇文章中得知,刘震云的小说《塔普》本来是编辑“拍”出来的,后来被《人民文学》的一个值班助理编辑发现,重新发表,推出了头条。
6.从那以后,我就非常关注刘震云这个名字。随着《新冰恋》、《单位》等一批小说的出版,他对文坛的影响逐渐形成。他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深入写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后来他还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官场》,其中的“省委书记”与当时南方某省的在任省委书记同名同姓,受到省委质疑。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小说《关仁》也获得了批准。
可以说,他在那个时期写的作品是批判现实的,是大众所喜爱的。曾经甚至有人说,北京文坛有两个名嘴,一个是王朔,一个是刘震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持有人民的立场。
《一地鸡毛》是他一个阶段文学创作的巅峰。那部小说给大众生活赋予了一种“毛茸茸的质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接地气。正是这部作品后来被拍成电视剧,并由此产生了一位名叫冯小刚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陈有着出色的表现。
7.后来他的作品有所改变,更注重刘震云的艺术和思想侧面,如《故乡黄花》、《故乡面花》,但可读性下降。当然,这是作家的艺术追求。后来读他的作品越来越少,文学越来越没落。即使他获得了茅盾奖,读者也非常稀少。
8.我总觉得他一直是个很认真的作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介绍“很爱钱”,热衷于“赚快钱”的刘震云。后来,他登上了作家富豪榜。彻底摆脱《一地鸡毛》中“小林”的生活困境,成为一个有钱的作家。这样的生活应该很满足吧。为什么因为要追求一种“轰动效应”(票房),不顾朋友们的一再反对,创作了《手机2》?
9.前几年,也许文学确实没落了,编剧来的很快。他选择了一个编剧。如今一般的题材作品都不如有真人,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名人,有某种“人脉”才能获得高票房。所以,延续过去的“辉煌”,借助前作的剩余影响力,写出《手机2》,无疑是“赚快钱”的选择。据说刘震云以后会写《一地鸡毛2》。
10,问:赚钱是没有尽头的吗?
11,答:谁会嫌钱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赚钱成了人生最大的动力和最高的目标。写了很多有思想的作品的刘震云也摆脱不了这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