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假日小说

前两天看了《伊斯坦布尔假期》,让我想起了在伦敦和伊斯坦布尔的日子。看着当时旅行时拍的照片和游记,各种感受涌上心头。两国不仅参观了这两个城市,而且不仅看到了那里的风景,还看到了那里的人。回忆起这些,连那里的风的味道都能记住。想整理一下当时的游记,给自己留个纪念。

2012国庆期间去了英国。那时候我单身,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我只有一台佳能数码相机,摄影技术不够好。我拍的照片很一般。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官方账号,也不知道怎么玩博客。我写的游记刚贴在QQ日志上。那时候很简单,但是充满了兴奋和满足。那种感觉好像以后再也没有过,可能是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大部分路程都是自己一个人。全程10天,飞机上2天,流浪才8天。虽然时间很短,但我很满足。计划去的地方我们都去了,没计划的也去了。最后,我依依不舍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我要感谢我的表妹玛姬的旅行。虽然她是我姑姑,但她只比我大两岁。在我去英国的旅途中,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为我提供住处和美味的中国餐。林语堂曾说:“世界的理想生活是住在英国的乡下,家里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道,雇一个中国厨师,娶一个日本妻子,找一个法国情人。”这显然只是一个男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凸显了英国乡村是多么令人向往,但还是有很多条件要附加的。对我来说,只要有中餐就够理想了,所以我的英国八日游真的很理想。

游记一共七篇,不出意外的话每天都会贴一篇。

第一篇:《游记|追忆英格兰的足迹,伦敦I》

经过第一天的独自旅行,玛吉和叔叔对我很有信心。我相信我可以独自漫游英国。

当我自然醒来的时候,终于放晴了,蓝天纯净得让我想大吸一口气。虽然是5438年6月+10月,但是这里已经很冷了,呼出的气体清晰可见。可能是在广东这样的亚热带气候生活的太久了。每到一个寒冷干燥的地方,我都会特别激动,仿佛唤起了一种古老的乡愁。我恨不得吸干所有的空气,让我的整个身体融化在寒冷中。这种感觉在北京和韩国也有过。我上初中的时候一直梦想能在北方生活。这些莫名其妙的想家的东西,可能是人类自己对感官的渴望。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感官会有些迟钝。不同的气候带来不同的气味,身体就会活跃,身心就会活跃。那种感觉就是我尝到了世界的无限。这种无限拥抱着我,我愿意打开我的心灵去回应它,所以我对自然的某一部分感到自在。

今天的行程是大英博物馆旧址——贝勒比斯学院——格林威治天文台。

每次出门都是先坐85路公交车。至今,经典的伦敦口音还历历在目。我去的时候是这样的:85,到普特尼桥。回来的时候是这样的:85,到金斯敦。每一个“到”停顿的时间稍微长一点。

你会在公共汽车站遇到一些旅行者。她们穿的都很有品味,可能是因为肤色和发色吧。简单地戴一条围巾会让他们觉得很有个性。

出了地铁站,按地图标识走,清晰明了。他们在英国很少迷路,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规划比较有规律,街道也比较清晰。在路上看到一栋正在修缮的建筑,一点也不乱,一点也没有破坏建筑的美感,仿佛装修就是这里的大型艺术装置创作。

当时英国到处都是自行车租赁点,在中国应该是2013开始兴起的。当时我印象很深,要是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服务就好了,现在自行车到处都是。科技的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变化的浪潮在中国比在其他国家要快得多。我觉得当时在英国看到的自行车租赁点可能还是一致的,发达国家的变化有些迟缓。

走着走着,终于来到了大英博物馆。罗马风格的柱子立在门口,大气庄重。这种肃穆的感觉让人感到敬畏,传递出一种对祖先和历史的尊重。博物馆是一个可以连接过去的特殊领域,在这里你可以真实地看到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几千年前人们使用的东西;甚至当时的人(木乃伊和木乃伊);历史长河留下的某种印记;进化的过程等等。

进入大英博物馆不需要门票。你得花钱买观光地图或者解说地图。我花了3.5英镑买了一本旅游指南。原来,语音向导只有5磅重。其实我们应该租一个语音导游,这样更方便,更有针对性。反正书是可以收藏的,音频指南用完后还得还。

大厅里有高高的拱形玻璃穹顶,采光极佳,很有空间感,人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地上还有公元19世纪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的题词:让你的双脚立在知识之中。

进入这里就等于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据说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各国最有价值的文物。我对世界上的几个古文明感兴趣:古埃及、中国和古印度。我最期待的是埃及,所以从埃及馆开始。一进埃及馆,就看到了镇馆之宝。

这块石头叫做罗塞塔石碑。它最初是在1798年被拿破仑的军队发现的,拿破仑本人在1799年将其命名为罗塞塔石碑。这只是石头的一部分,它的完整面貌不得而知。因为战争,英国人终于从法国人手里抢走了石头。据考古学家考证,这块石头可能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对上面古文字的解码为古埃及文明考古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们来说,上面的文字是神秘的符号,只有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研究才能看透。我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觉得好神秘。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专业,我会在英语的基础上选择考古学。

最近,我和读者一起回顾了我的小说《逃跑的喜鹊》。一些读者对其中的数字感兴趣,问它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我说是的,里面的数字有特殊含义。就像我在博物馆看到的一些古字。在现代,我们不知道它的含义,但它传达了丰富的内涵,记录了古代人的生活和信息。那么在小说中,因为是虚构的载体,所以可以天马行空,各种神秘有趣的元素都可以融入其中。我作品中的神秘和幻想,和我热爱研究这些文物和世界上无数的谜团有关。

看了镇馆之宝,有很多木乃伊和木乃伊。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到传说中的木乃伊和木乃伊。木乃伊的照片我就不放了,免得吓到大家。

木乃伊用布裹着,没那么吓人。我一点都不害怕,但我还是觉得很有趣。我在各种木乃伊面前呆了很久。

古埃及的尸体保存技术真是精湛。内脏和主体的处理方式不同。内脏有特殊的容器,比如有动物头像的瓶瓶罐罐。这种待遇虽然表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执着,也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恐惧,但由于他们的“人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信息——人们的生活、信仰以及实现当时所谓信仰的“科技手段”。

那些木乃伊,甚至连皮肤甚至头发都还清晰可见。我在想,这些“人”,他们生前是谁?他们的身体在这里,他们的灵魂去了哪里?他们的灵魂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也许,这些问题,我要到另一个世界才能得到答案。原来人死后,物质面是这样的。

我小学的时候,每次上下学都会路过一所中学。中学后面是一片小树林,也是一个小墓地。后来学校要扩建,要把那些坟墓搬出去。一放学,我和我的朋友就去挖坟。掘墓人小心翼翼地挖出尚未腐烂的小骨头,放在盘子里。我会猜测那是我身体的哪一部分。当时又害怕又好奇,但就是觉得那些东西不能随便看,所以特别珍惜,看一看。如今,这些“人”被保护得如此彻底,被放在一个玻璃小屋里,供任何人观看,挖坟时也少了很多裸体。其实他们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只是他们的呈现方式更文明一些。

参观博物馆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欣赏角度。看到事情之后,想听听背后的故事。比如哪个是哪个法老,他生前做过什么,把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就更有意思了。对我来说,它像小说而不是小说,因为历史悠久而富有戏剧性。在当时统治者的压迫下,这不是虚构的小说情节,而是真实的压迫、受害和奴役。

走访某地区,发现很多小学生成群结队地躺在地上,写字画画。外国小孩长得像活娃娃,好可爱。我默默地看着他们。几乎每个组都穿他们的校服,可以亲自去博物馆观摩历史课。找了两个帅气的小家伙,和他们交了朋友。

我说:“我是中国人,我是搞教育的。我想知道你们班和中国儿童班有什么区别。”

他们很乐意回答我。他们说,上历史课什么的,老师会带他们去外面的博物馆,美术馆,他们也会布置一些作业。我拿着他们的作业看了看。一些主题如下:

你对这个博物馆的哪个藏品最感兴趣?能简单画一下吗?

为什么喜欢?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这是他们的教育方式。虽然都是小学生群,但是说话都很小声。没有老师在场,他们都自觉完成作业。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也羡慕他们。他们从小就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获得了世界的知识。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成年后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打破原有的认知,才能获得一种自然的认知。

在埃及馆待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观中国馆和印度馆。我不得不离开那里去下一站,因为我在出差。如果有生之年再来参观,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参观完整个大英博物馆。

下一站是参观一所与我公司合作超过10年的学校:贝勒比斯学院。有四个校区,伦敦只是其中之一。接待我的女孩叫凯茜,是台湾省人。我跟她说话的时候,就忍不住说起台湾口音。她看着我冰冷的手,给我巧克力,给我泡花茶。在外面等车的时候真的很冷,而且当时我很瘦,所以逛完街就饿了,血跟不上就更冷了。

她带我参观了整个校园,并介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我发现学校的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制度非常完善。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学生一有问题就不去找相关的负责老师,而是让我帮他们解决。找老师快,解决问题有效,找我还要担心时差。需要几天时间才能找出原因。所以,我建议同学们,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学校,尽量找老师自己解决问题。国外的管理制度比国内好很多。

我和凯茜聊得很开心,以至于忘了我要去格林威治。贝勒比斯离格林威治天文台很近。这是我事先安排好的行程。即使很近也要坐公交车。看看攻略,就完了。它四点半关门。我有点怕追不上。但就算赶不上,也要去,因为那个子午线太有名了。

凯茜把我送上公交车,站在车站看着我远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旅途中遇到这样的关怀总是让人感动。

格林威治是一个安静的社区,没什么人。原始子午线是指地球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标注的度数为经度。国际上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子午线称为0°子午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是国际科学界确定的计算地理经度和世界时区的起点。有一座子午宫。一条宽逾10厘米、长逾10米的铜子午线嵌于大理石中,直出宫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本初子午线”。换句话说,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一只脚在东半球,一只脚在西半球。这是我去的线。

老天文台的地点在一个公园里,都是上坡。为了赶上,我费了很大的体力才终于找到了地方。但是.....他们真的关门了!我趴在铁门外,可怜地看着那条线。这时来了一个工作人员,一个男的。他在门里面,我在门外面。看我真想进去的样子。他对我说,“哦,对不起。我们关门了。”

我弱弱的问:“能不能开一分钟?就一分钟。”

然后他笑了几声,一本正经地说:“没有。如果我打开它,我会被逮捕的。”

不开就不开。你还得笑那么久才说不,好吧,那我就只能隔着铁门看那条线了。

据说这条线最早是在法国。法国战败的时候,英国在他们家硬生生的画了这条线。我很强大。我能怎么做呢?法国人仍然不相信,仍然在他们的国家地图上保留这条线。后来人们渐渐放下,默默接受了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它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玫瑰线”。

走着走着,发现门的另一边有一个供游客拍照的空地。我拍了一张一只脚在东半球一只脚在西半球的照片。嘿嘿。我不会把这幅画挂起来,因为它太丑了。)

既然进不去老天文台博物馆,那就只能四处逛逛了。因为是在一个小山头上,地理位置可以鸟瞰周围的一些景色。我坐在公园的木凳上,旁边立着一尊铜像。小心,这家伙看起来很眼熟。我记得!我在加拿大讲课的时候补了加拿大历史。当时英法在魁北克打了几年仗。原来,这座铜像是魁北克战争中英勇的詹姆斯·彼得·沃尔夫将军。我久仰你的大名!没想到会遇到熟人。有备而来是好事。

那场战争被称为亚伯拉罕平原之战,战场在加拿大魁北克。1756年,随着英法两国争夺殖民和海上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七年战争终于爆发。这个詹姆斯·沃尔夫在当时率领军队打败了法国人,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漂亮胜利。难怪他的铜像会矗立在这里。当时战乱不断,掠夺不断。现在我们再也不能赞美这些战场英雄了。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结束战争。

回想起沃尔夫将军的事迹,我不禁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与一切都联系在一起。谁能想到我在加拿大讲课时获得的背景知识会用在这里?虽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当一个东西像珠子一样串在一起的时候,我还是很兴奋。

还坐着,看着一排排长满黄叶的树,秋天的气息特别浓郁。旅途中最惬意的就是坐在木椅上,看着树,吹着风,一切都很安静。

太阳落山了,我该回家了。其实格林威治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比如海事博物馆,里面包含了英国航海历史的方方面面。由于时间有限,没有人去参观。如果你有机会参观英国,这个海洋博物馆是不容错过的。为什么英国的殖民和掠夺不是从他们的航海技术开始的?

我今天乘坐了所有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火车,地铁,DLR。到家很晚了,还好有好吃的等着我。旅行中能睡个好觉,是莫大的幸福!

下一个地方在哪里?女王的家——温莎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