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的由来

西游记对紧箍咒的处理也说明了这部小说是一部以心性修养为主旨的小说。第八次,如来委托观音去东土找一个和尚和几个徒弟保护和尚。如来取出三个箍,递与菩萨:“此宝名为紧箍;虽然是同样的三个,只是不一样而已。我有三个被黄金禁止的咒语。如果在路上碰到厉害的妖,一定要劝他好好学,跟和尚当徒弟。如果他不低头,可以把这个铁环带在头上,自然看到肉生根发芽。按照用的咒语说出来,眼睛会肿,脑袋会裂。管教他来我们家门口。”第十四回,铁环戴在悟空头上。只要唐僧念一句咒语,悟空就头疼得厉害,只好死心塌地保护唐僧不要西行。第十七回,禁箍儿戴在黑熊精的头上:

菩萨怕那妖无礼,就在那妖头上扔了一个铁环。恶魔站了起来,举起枪要刺他。行者与菩萨已在空中。菩萨诵真。怪物还是头疼,丢了枪,打滚。在半空中笑倒了一只孙悟空,又滚倒了一只黑熊怪。

念铁环咒的效果很明显:黑熊怪“抑制不住痛苦,只好跪下哭泣”“愿皈依正果”“今日一志定,此时无限收。”四十二回,金箍棒落在洪海尔头上。”菩萨捻着诀,默念了几遍。妖精揉着耳朵和脸颊,滚来滚去。”“那小子手伸不开,枪也拿不稳,只知道自己小有魔力,无奈才低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紧箍、禁箍还是金箍,都是读者感受中具有特殊功能的法宝。

但接下来的事实让我们质疑自己最初的感受。第五十七回,三藏恨不能赶走悟空,悟空难以回心转意。悟空很无奈。他去普陀崖向观音母亲求助。“希望菩萨慈悲,念《松箍咒》,把金箍摘下来,还给你,让我还是逃到水帘洞去吧!”菩萨笑道:“紧箍咒原是如来传给我的。送我去东土取经的人给了我三宝,一件金衣袍,一件九环张西,三个金金箍,三个密咒,却没有‘松箍咒’。”从小说中的暗示来看,不仅观音菩萨没有“松箍咒”,也没有如来。这样的剧情设计让金箍棒看起来像是一件法宝,因为通常的法宝不仅有使用的方法,还有举起的方法。

《西游记》在最后一刻提醒读者,不要把金箍棒当成法宝,而应该从象征的角度把愚蠢理解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有必要对第一百次的对话给予足够的重视:

孙悟空对唐僧说:“师父,我此时也成佛了,跟你一样。莫成还戴着金箍棒。你为什么要掐死我?尽快念个松箍咒,拿下来砸个稀巴烂。不要再让那菩萨作弄人了。”唐僧道:“那时候只是因为你难管,所以才法治。既然成佛了,自然要去。它怎么会还在你头上?试着感受一下。”行者抬手一摸,果然什么也没有。

这让人们想起了禅师大竹慧海的一句名言:“不需要解决问题。”(完全没有束缚,完全不需要寻求解脱。)禅宗的佛性学说的要点是把真实、自然、真理放在一个心里面。心、性、理等。,有不同的名称。性即心,心即佛,佛即法。心外求心,佛外求佛,法外求法,无异于反其道而行之。佛教高僧黄烈西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佛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假装向外求。他说:只要你有寻佛的想法,那就是错误。就像一个傻逼在山顶大喊,听到山谷里有回音,冲下山去找声音,找不到声音,就喊上山,下山看。如此往复循环,无数次都没有声音。离开自我求佛的人也是如此。“就求声戒人,兴风作浪死。”在禅宗看来,“自己的宝藏,一切充足,可以自由使用,不求回报。”“拜佛的话,会被佛魔拍到。如果你为祖先祈祷,你会被祖先拍照。若有所求,不如袁。”就像孙悟空的头,因为求佛没能看清自己的心,头被扎了;一旦从内心揭示了真相,金箍棒就消失了。一个法院案例说:一个和尚叫石头动:“解脱如何?”

石头问:“谁绑你?”问:“净土如何?”问:“谁犯规了你?”问:“涅槃如何?”

问:“谁陪你死?”

石头以矛攻盾,正好相反,拔钉拔楔,坦然而乐。他的意思是:既然没人绑住你,那就已经是自由的了;既然没有人污染过你,那到处都是净土;既然没有生死之别,为什么还要追求涅槃?所以石反复强调:“即心即佛,心即佛,菩提烦恼,名不同。”你应该知道你的身心是彼此分离的,你的本性是不洁的,湛然是完整的,所有的圣徒都是一样的。“身外无佛,身外无道。学佛的当务之急是明心见性。金箍棒只戴在那些看不清性的人的头上;一旦你有了清晰的头脑,看到了性,就不再有任何强制性的约束。所谓“随心所欲”也是如此。

金箍棒不是法宝,而是一种强制性约束的象征,标志着修炼过程中尚未清醒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