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在中国古代史中,有一位僧侣,可以说左右了王朝的发展。他谋划了靖难之役,一手辅佐朱棣登上皇位。被称为“黑衣宰相”!
一、少年坎坷,得遇机会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其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早年的时候,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家族世代行医,但是他却没有独专此道,反而十四岁的年纪,就剃度出家获法名道衍。
到了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了僧衣。
原本以为,这一生也就如此,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机会却来了,当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
道衍得到了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他抓住了机会,到了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二、太祖驾崩,和尚奇谋
更大的机会,就在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即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
姚广孝嗅到了味道,但是绝不甘心藏头缩尾,于是当下决定密劝朱棣起兵,可是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心知这些王贵的想法,兼之本身从事宗教事业,当机立断说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不单单如此,为了落实这样的事情,他还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并且亲自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他们的谋划,在建文元年开始了,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新政,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其实说起来,起兵之初没有人看好朱棣,因为他的藩地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但建文帝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帝王,而且占有全国大多数的军队和地区。论人力论物资论民心,建文帝占据绝对优势。
而战事初期,朱棣也确实打的不顺利,一是双方力量悬殊过大,二是从燕王封地到帝都应天战线绵长。朱棣到了山东之后就止步于此,数月间不仅军队人数越打越少,而且还要每天面对文人的口诛笔伐。
可这样的时候,正是姚广孝大展拳脚的时候,他进言,“殿下,大事要成,何不直取京城?”朱棣不解:“我连山东都拿不下,谈何京城?”,姚广孝却反问:“殿下,去京城何必一定要走济南呢?”
三、成王败寇,妖僧宰相
一句话改变了一切,建文四年元月,朱棣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兵锋直指徐州。三月,朱棣绕开徐州,进军宿州。四月,于灵璧击溃南军主力。六月,进京,江山易主。以燕地一地之兵敌全国兵马而获胜,历史仅有这一次!
朱棣称帝后,对功臣道衍可谓极尽恩宠之能事,“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而道衍和尚姚广孝,拒绝了还俗、高官厚禄、府邸、美女和财宝等,一心只做他的和尚。乱世之中横空出世,尘埃落定功成身退,不求名不求利,好像是为了造反而造反!这也为了后世留下妖僧的名号做足了铺垫。
其实虽然他辅佐非皇位继承人登基称帝,一个和尚敢跟当时的燕王朱棣说出“我能帮您戴上白帽子”的言论,足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同常人的野心。而且姚广孝的功与过是跟靖难之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何理解靖难之役是评价姚广孝的关键所在。那么,靖难之役的性质到底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或许才是关键。
但是,就历史发展本身来看,靖难之役是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这只能算是一场皇位的博弈,夺嫡之争。建文帝和明成祖之间各方面的对决,显而易见的是明成祖更胜一筹。基于此,或许本身由更有能力的的皇帝来一统天下、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就是对于发展更好的事情。
以此来看,妖此一字,实则不该给他用上,姚广孝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优秀的文化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黑衣宰相。
等到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这些都足以证明其才能,也不愧对于在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