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女中学生在电车上给一个外国朋友让座,却被几个年轻人嘲笑:“真是对外国人的崇拜!”"
崇洋媚外?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先假设这个事件是个例,再假设主犯应该是“外国友人”。我们进一步假设这位外国朋友是位老人。他上车后,一个女孩主动让座,因为没有空位了。但是这件事和崇洋媚外有什么关系呢?让座,是礼貌的表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很自然看到的事情,自然也就谈不上崇洋媚外了。
假设第二种:这位外国朋友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健康女孩或小伙子。同样的,上车后发现没有空位了,一个女生主动让座。那么这个时候的“主犯”应该就是这个女生。我不知道这个女生是大美女还是帅哥,但是她能让一个女生主动让座。看来这位国际友人很有本事啊!
不过话说回来,人,一旦看到美好的事物,不都有一种想要亲近的感觉吗?或者说,这个老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么一个小姑娘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愿意让座的老外呢?充其量是一种“个人崇拜”。
假设条件三:这位外国朋友只是一个普通人,相貌平平,身材没什么区别,只是因为他头上有“外国头发”,蓝眼睛,白皮肤。上车后,电车里没有座位了。无独有偶,一个女生就因为把她当成外国人,立马让座。主犯是个“女生”。你敢问这个女生这个时候是不是咧着嘴笑,妩媚动人?都不是,怎么能算是“阿谀奉承”呢?
要说“崇洋媚外”,或者确实如此。回顾历史,古今中外崇洋媚外的人,怕是不胜枚举。唐朝鼎盛时期,“崇洋媚外”很远。这么说吧,近代的末代皇帝溥仪是个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欢的洋东西很多:骑自行车,玩西洋镜,西方的手表,西装等等。但这只是一种“崇洋”情结。说是“崇洋媚外”,简直就是污蔑。
抗战时期不乏“崇洋媚外”。通敌卖国者是外国军部里巴结中国军事情报、出卖良心的奴隶。说这些汉奸“崇洋媚外”是不敢恭维的。
现代中国人民正在发展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力量。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日常的“让座”行为,却被指责为“崇洋媚外”,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强大,中国在逐步走向繁荣。为什么要这么在意?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