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著初中读书笔记

数学专著初中读书笔记

看完一部作品,你一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写读书笔记?那么可以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数学专著初中读书笔记1最近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深有感触。书中说:只有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懂”起来,“深化”数学课。这意味着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老师也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生吞枣,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逐步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获得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化”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是途径,多角度思维方式的习得才是最终目的。法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个坏老师放弃真理,一个好老师教人们发现真理。”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一个过程,不能说,只能参与和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和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动力。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座右铭所说,“你所做的,你会失去你的肌肉。”

平日里,面对老师的提问,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很多同学都会回应。一旦遇到有思想有深度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试探性地举手。大多数学生选择沉默。更何况,有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学生连出门都不敢。这时,我的心开始颤抖。原本还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是怎么来上课提问的?我开始寻找答案,因为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维能力几乎丧失殆尽。学生的思维从何而来?答案是老师的开导和培养。作为老师,我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上。久而久之,学生从来不用思考,逐渐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不愿意思考。这将会发生。

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两件事:第一,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我们应该让学生越来越聪明。而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第二点,以为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天生聪明,但其实一个好奇、好学、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聪明的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就在于老师的开导和培养。现在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数学智慧的启蒙者。在睿智的老师眼里,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门知识,更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教师,着眼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数学专著初中阅读笔记2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不一样:在普通人眼里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里变得极其简单;普通人觉得挺简单的,数学家可能觉得很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熟悉的问题开始,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非凡的结论。

数学家的眼光不是说解决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更容易做题。

数学家的眼睛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和“任意N边形的外角之和是360”,还可以看到“蚂蚁在椭圆线上爬一圈,角度变化之和是360”。这样的眼神怎能不惊艳?

用指南针画线段,一般人立马反应:怎么可能?如果按照套路思考,我们可能会回答:“如果把指南针当铅笔用,配合尺子,难道不能画线段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画绝对直线,没有其他工具的情况下,可能就要好好想想了。你想想,不坚持坐飞机怎么办?用一个空心的圆罐子,把纸卷放入圆柱体,把圆心固定在罐子的中心,转动圆规,在罐子里面的纸上画一个圆。纸一拿出来,线段就完成了!

鸡和兔子住在同一个笼子里。数学家能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题中看出什么?求解鸡兔同笼方程会很简单,但可以用方程之外最原始的方法求解。可能有人会笑:有简单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么笨的方法?但如果反过来想,如果把鸡兔同笼的公式作为方程,那么方程就很难解,不是很容易吗?数学家的眼睛可以从基本的数学知识中看到复杂的理论,从不可能中看到可能性,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家看来,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引申为深奥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去思考,去探索,去探索,就会发现数学耐人寻味,无处不在。

数学家可以从洗衣服中看到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从其他事物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逐渐了解并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不再是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精灵。

数学专著初中读书笔记3前段时间有幸见证了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借课到小学任教,第一次看到了华老师课堂的风采。国内的老师很感兴趣,在网上收集了关于华老师的视频和专著。看了简介才知道,华老师是北京教育界的名师,国家特级教师。他有许多荣誉称号。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如何教数学》和《我是数学》。我被《我是数学》的书名吸引,渐渐把我带进了他的教学世界。

《我是数学》是华应龙先生的一篇教育散文。一点一滴都是他对这十年教学班的总结和感悟。全书分为课前深思、课后寻求、课后反思、课后思考、课堂点评、人生感悟六个部分。书中经常引用经典、名言等等,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见华先生是一个读了很多诗,读了很多书,充满智慧的学者。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凸显了他的人文特质,他对教育的热情和坚持,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榜样。

华老师对教学的理解,无时无刻不在。即使打破脑袋,我还是能想到括号的妙用,让我拍手称快。第一个在“角度测量”中使用幻灯片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察性和趣味性,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好题材,是很好的切入点!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的学生不想下课,有的老师听不到上课铃响。

华老师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打破了头,戴了一顶帽子,他在课堂上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戴帽子。当同学们回答了很多可爱的答案时,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就是个谜”;当我从班上借学生的橡皮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老师借他们的橡皮。同学们回答了很多幼稚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这样平实的话语,说明华老师是非常随和的,平实的话语是他驾驭课堂能力的一种体现,是他所在班级的一种课堂魅力。时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的李烈在序言中写道:他很少关注结果的成败,却常常为“意想不到”的过程而欣喜。学习,思考,废寝忘食,直到变得清晰。这样的循环,塑造了小花的与众不同。

我应该学习华应龙先生对教育的坚持。“我感觉像农民一样教书是一件很踏实、很舒服、很幸福的事”;我们应该学习他诠释教育的能力。他从“错误到启蒙”的“错误回收”真的给了我一个警醒,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一个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