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北京真的有瘟疫吗?
一个
明朝从万历开始衰落,灭亡是必然的,但没熬过崇祯十七年。崇祯虽然多疑多变,但在明朝的皇帝中,他还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在北方,清朝见证了皇太极的新葬,多尔衮上台,内部不稳,暂时不会大规模入侵。各地叛乱蜂拥而至,富饶的江南却完好无损。唯一急需的是李自成。为什么躲不开?
李闯虽然一路截,但也占了陕西。在明朝,首都比其他省份更受重视,重型部队总是聚集在北京。三个营号称47万。虚数虽多,但应该有一半。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兵临城下和清军北京大营已经交战多次。北京的城防非常坚固,而且自安达以来,兵临城下,外敌入侵,已经多次无法攻破。崇祯年间,满清也多次打北京。北京营野战不一定好,守城至少能坚持几个月,另外还有红炮的帮助。军队的进攻能力很差,阿宁武关将损失数万精锐。为什么要攻击北京,好像要从它口袋里掏出什么东西?
很难解释崇祯为什么不南迁,命令太子南下。国王死了是英雄,但没有人愿意做亡国之王。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明朝以南京为都城,太子驻南京时的前朝也有。崇祯也不是那么昏庸,南明后来因为帝制被灭。可以说,崇祯是不相信大军逼近时城被困住的,而武文也有这个信心,否则早就四散奔逃了。有一种说法是崇祯恶意官员试图逃命,故意阻止太子南下,大家在一棵树上吊死。这种猜测太离谱了。应该说崇祯不相信侵略军逼近时城陷,吴三桂几天后就到。一旦侵略军兵临城下,全国各地勤政的兵马就会接踵而至。崇祯不需要长时间守城,只要能坚持一个月,就会转危为安。
最不可思议的是,兵临城下之际,李自成,太监杜荀,被派去与崇祯讲和。他开出的条件是:“议断西北地区称王,赏军百万,退守河南”,“我愿意遏制朝廷的土匪,特别是通过招兵买马帮助控制辽国诸侯,但不奉圣旨,不拜”。眼看就要进城了,竟然开出这样的优惠条件?而崇祯在国家被颠覆的时刻拒绝接受。李自成已经占领了陕西河南,不管是砍还是不砍。而且他已经称王,现在就是拿出一百万银子的问题。他还可以用来消灭张等土匪,甚至反抗满清。即使将来结局大到不能倒,也比亡国强一万倍。假设崇祯接受城下结盟,李自成会扫清道路,失去胜利。
1644三月17,围城的前一天,城内外都认定北京固若金汤。这种错误的判断从何而来?
二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东进,目的不是夺取天下,而是掠夺。后人认为李自成认为时机成熟,所以来取北京。事实上,在东征途中,他几次试图撤退或转向,特别是在宁武关失去他的部队之后。如果大同守军没有来投降,可能已经退回或者改道江淮了。即使是在北京城下,大顺的大臣们还是不认为可以轻易的攻入城内。
入城和出城用了四十天。山海关一战后,之前一直所向披靡的大顺军一败涂地,再也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如果是腐败,很难相信40天之内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古至今,入京的叛贼也不少,比冲部还贪。他们从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丧失战斗力。比如黄巢,撤出长安后还能抗北。相比之下,拉什部入京时间最短,但战斗下降最多。
如果李自成的部队是这样的话,那就很难解释他们之前的战功了。有人认为他带进京的人没那么多,山海关一战损失了精锐,但留在陕西的部队呢?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平天国能长久,是因为有土匪。但太平天国也是流氓,到了南京就不走了。李自成此时已经在Xi安建立了根基,他不是一个流氓。东进的时候,后方和沿途肯定有很多部队留守。这些没吃过亏的部队怎么可能没有战斗力?
崇祯守不住北京,是因为北京被别人荒废了。李自成称帝后为什么马上退兵?山海关一战,吴军和清军打得很惨,连追击的能力都没有。李自成虽然伤亡惨重,但并未全军覆没。为什么不依靠北京完整的城防来防守?李自成率领20多万人讨伐吴三桂,他带进京的不止这些。当时北京决定,一定会把重兵留在北京。有三个营的兵,加起来应该有几十万。为什么不留下,却匆匆离开,让吴三桂像丧家之犬一样追着不放?
还有一种说法是,山海关丢失的是李自成的精锐。即便如此,其他二流部队应该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李自成不会把所有的精锐都带到山海关,因为北京的三个营伤亡那么多,要留下亲信和精锐的士兵看守。
李自成征战数十年,他的部队是所有土匪中战斗力最强的。就算吃了亏,也不至于无力还手。而他部下的将领,为什么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从北京退兵后就没有好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全军完全不同的情况?相比之下,张也是一战而败,后来李定国甚至获得了封王的称号。李自成的手下为什么这么蠢?
来北京之前,我还去了北京、洛阳和Xi。这些都是大城市。为什么偏偏在我进京的时候,就彻底腐败了?退京后连Xi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杀或出家。最后不是背叛,而是一大群人的军队就是打不起来。
李自成带到北京的不是乌合之众,留下的也不是摆设。他在山海关与关宁战士的对抗中表现出色,这也说明腐败理论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入关之前,冲部还能打。为什么只有一战之力?
三
我们来看看吴三桂,这个时候很重要。3月7日接单,3月10日放弃宁远,3月16日到达山海关。对于一个军民混合的20万人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故意磨蹭。吴三桂可以离开百姓,飞去北京,但李自成当时还没到北京,没必要着急。三月十八日,还没有安顿好官兵家属和辽东百姓的吴三桂出兵救下了两座都城。然而,这一天,都城已经沦陷。这一次,吴三桂是一心一意相救。
3月23日,崇祯死讯传出后,吴三桂投奔大顺。3月27日,吴三桂到达距北京约260里的玉田。他得知大顺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拷打文武权贵索要金银,吴家也受牵连。夜里“吓哭六军皆丧,怒冲冠。”我掉头攻打山海关。这四天发生了什么?
吴三桂叛乱后,李自成亲征,可见吴三桂在他眼中是个劲敌,不然刘宗敏等人就没事了。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等不了几天,一定要去吴家要金银和陈圆圆?很多明朝官员投降了。李自成对拥兵的武将总是优待有加。他为什么对吴三桂那么严格?说明折磨吴湘,甚至苛求陈圆圆都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吴三桂怒为美人,他的军士也未必愿意。当时各地纷纷投降。为什么吴军是一个人?想投降就投降,想造反就判刑?为明朝报仇不能名正言顺,因为吴先投降后造反。为什么我今天应该知道?
吴三桂是辽东军事集团的代表,不是鲁莽的武夫。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符合辽东军事集团的利益,否则他的下属不会绝对服从。北关与李自成决战风险极大。即使有满清相助,以之前李自成驰骋中原的势力,也很难预料胜负。崇祯十七年,人心不稳,吴三桂军队为何如此齐心?
山海关一战,吴伤亡惨重,却能追击李自成,取得连战连胜,与山海关前势均力敌的局面大相径庭。可是为什么突然不追了,就因为李自成回到了陈圆圆身边?如果把家族恩怨看得比民族仇恨还重,怎么会有人为吴三桂卖命?满清不会让他做西南王的。
最后是满清,山海关一战只用了两面旗,可以说相对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满清是最容易夺取华北的。主力完好,春夏之战正是时候。但为什么今年除了西追李自成,不去江南,让南明小朝廷成立?多尔衮和范文程、洪承畴两个人都应该知道,最危险的不是流氓,而是光明的前途。然后是李定国,郑成功高举复明大旗,却功亏一篑。而清朝以抢劫为目的的富人们,要知道西北破,江南富。为什么满清白白耽误了今年?如果峻青身边没有左良玉,清兵可能很难渡河,而宋金的故事将会重演。
1644北京3-4月的历史有哪些触动?
四
历史在后人眼里是规律和必然,在当时人眼里是无序和偶然。大大小小的事故造成历史,至少地方历史是不可预测的。这些事故经常被历史学家忽略,因为它们是既成事实。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中的偶然性或者被当时人甚至现代人忽略的东西,往往才是历史的真正动力。
在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还有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这些非人类的东西也可以创造历史,因为历史不仅是人类的,也是这个星球的日记。1644期间的北京,历史不是由任何一个人或一群人决定的,而是由无处不在的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决定的。
1644年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细菌是什么,虽然它们比人类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大流行往往代表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的流行。在风雨飘摇的明朝后期,北方多次大瘟疫流行。万历年间山西开始出现瘟疫。崇祯六年,山西发生疫情,十年间山西全境大流行,十六、十七年达到高峰。河南、江苏在崇祯十三至十七年期间,也发生过多次大疫。北京附近,崇祯十三年,顺德、河间等地大流行。崇祯十六年,通州、昌平、保定有大疫,传入北京。明朝说:“京师大疫,二月至九月。”像山西的情况,第一次疫情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北京的大瘟疫达到高峰,是在三四月份。
这个贯穿华北的大流行病是什么?“东有死鼠,西有死鼠,人见死鼠如虎”,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传染病:鼠疫。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传播途径,因为每次疫情看到死老鼠就知道和老鼠的死亡有关,所以命名为鼠疫。250年后,日本人Kitasato Shibasaburo和法国人Yersin从香港鼠疫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细菌,证明这种细菌就是鼠疫的源头,人们开始了解鼠疫,并找到了预防鼠疫的手段。然而在1644,面对瘟疫,人们只能束手无策。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瘟疫流行是黑死病,在14世纪,它消灭了欧洲将近一半的人口。黑死病通过跳蚤叮咬在老鼠和老鼠之间传播。它发病迅速,死亡率极高。然而,这种疾病的初始地点是炎热和潮湿的,就像地中海上的意大利。同时卫生条件很差,到处都是跳蚤和老鼠。虽然明代华北地区的卫生环境没有那么好,但是气候干燥,有冬天,不适合跳蚤的大规模繁殖。为什么瘟疫盛行?与黑死病不同,华北地区流行的鼠疫潜伏期长,死亡率低,身上没有黑点,经常出血,以至于有些人还认为不是鼠疫。
名医连德武在20世纪初东北发生鼠疫疫情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证明了鼠疫有两种。导致黑死病的是淋巴腺鼠疫,由跳蚤传播。肺鼠疫在中国北方流行。它通过呼吸道传播,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戴口罩。面膜面膜,1644哪里有人知道什么是面膜。直到359春天,北京才成为全城口罩。这次是非典,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严重传染病,高发期也是春天。
这也证明了北京春季干燥的气候适合呼吸道病原体的生存,使它们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一段时间。流感也是,非典也是,瘟疫也是。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北京瘟疫正好是突然爆发的关键时刻。想起萨斯在北京时的恐慌局面。如果有敌人,他怎么可能保住?三垛一兵,北京有多少垛?三营再怎么空,也有十分之一会有。“鞭打一个人,一个人会照常躺回去”,这是转移注意力吗?杀一个警察就行了,李自成部向来残忍。你想死吗?因为鼠疫疫情,我感染后身体虚弱无力。
北京人满为患,恰恰有利于瘟疫流行。瘟疫流行于生活环境恶劣的百姓和士兵中,官僚家庭受影响很少,所以深宫里的崇祯不知道,城外的李自成也不知道,所以这就是太平的故事。李自成要惩罚性攻城,还没动手,守城的人就纷纷献城。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是留不住的。如果没有瘟疫,那就再没用了,还有大炮和强大的南斯拉夫防御,怎么撑得了几天?
就这样,李自成不可置信地轻松进京。同时,他也不敢相信,自己梦中的繁华之都,如今却像一座鬼城。
五
不管是不是鬼城,进过北京的都不会退出。李自成在Xi安建立了国家,进京容易,为什么不等皇位呢?于是大顺的精锐士兵和将领都留在了北京,或在军营,或在民宅,都要编入队伍,给了他们无数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瘟疫开始在这些外国人中传播。41日迅速丧失战斗力的不是北京的花花世界,而是城市里的咳菌。
既然已经拿下了京城,为什么还要这么急着向官员收回?难道不知道稳定人心的重要性吗?然而李自成却无能为力。皇宫空无一人,百姓贫病交加,只有官员有钱有水。万一瘟疫携带不了,你得抓紧时间。事实上,这并不是李自成及其家族所为。自古叛军入城,无一不烧杀奸淫掳掠。从被丑化的史书记载来看,李自成是文明的。多少次王公贵族被屠杀?从来没听说这么快就输给首都了。
李自成讨伐吴三桂,因瘟疫流行,减员严重而备受争议。但是为什么李自成在入关之前曾经称霸?我们来谈谈肺鼠疫。这种鼠疫的潜伏期可长达20多天,即感染后20多天才发病。这种潜伏期长的烈性传染病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它在发病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继续感染他人。李自成带到山海关的部队,都是还没得病的余民,战斗力还在。这些人有的死在山海关,逃回来的陆续生病,所以李自成的手下都是瘟疫病人,就算痊愈了也很虚弱,跑了也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从山海关下来,守不住北京,甚至离开北京,连战都输了。一路回来,一路把瘟疫传过去,“贼经过的地方都是瘟疫,不经过的不是瘟疫。”各地留守的部队也染上了瘟疫,于是放弃了陕西和xi安,最后打败了九宫山。战无不胜的狮子被瘟疫消灭,和南明联手的时候已经是乌合之众了。
历史上有很多记载,瘟疫导致了一支大军的死亡。行军打仗最怕瘟疫。李鸿章深有体会。考察西方军事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军队重视医官,这也是为什么开设北洋医学院培养军医的原因。在古代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下,一旦营房出现瘟疫,全军不战而溃。瘟疫夺走了多少胜利,李自成也是如此,可惜他失去了,让人心酸,以至于后人忽略了瘟疫的作用。
当他离开Xi安时,李自成面前有两条路。一个是管理河南湖北,夺取江淮,一个是进击北京。最后采用了顾俊恩的中间道路策略。从夺取北京的结果来看,这是一个好计划。然而瘟疫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没有稳坐皇位的李自成迅速灭亡。如果采取缓而稳的策略,先稳住占领地,再夺取北京,结局就完全不同了。明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北方,除了满清之外,没有其他叛军与他作战。为什么不再等一年呢?这就是所谓的死亡狂奔。
坚持讨伐吴三桂,也是一盘烂棋。吴三桂不会主动进攻北平,也不会向清朝投降。大军压境,只能将吴三桂推向满清。如果吴三桂占领北平后立即平定,李自成就只有被战争逼投降的机会了。古人迷信,往往把大瘟疫归结于天意。这场大瘟疫毁了崇祯的一生,也让李自成的手下离开了德国,没人干活。
后人分析李闯的倒台,许多奇怪的理论层出不穷,但他们恰恰忽略了这个机会。李自成以宋献策为谋士,观察星象。不幸的是,他看不懂显微镜。李闯的失败,要怪只能怪天气。
六
3月23日至3月27日之间,吴三桂叛逃,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家被虐,而是因为他知道首都的实际情况和大顺军的瘟疫疫情,所以才敢一战翻脸。他麾下的辽东将士看到了和他一样在瘟疫中称雄的希望,于是义无反顾的跟着他回到了山海关。
吴三桂的算盘,李自成不会和他在大瘟疫中作战,几个月后,瘟疫把他折磨得七七八八,北京就是他吴三桂的了。到时候,要么扶植新君,拥天子以令诸侯,要么在华北分国。吴三桂人,辽东人,因为家在北京,对北京的疫情很清楚,会预料到秋天会流行,所以敢怒。
据说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希望利用清兵剿灭土匪,然后用金银财宝哄清兵回来。吴三桂从小就是清军的敌人,那里会这么幼稚。何况清朝还有范文程,洪承畴。他怎么能藏得住这一招?吴三桂不会不考虑把清兵引入关内,这是千古罪人,也是石敬堂。历史上这种引狼入室的人什么时候容易回去了?
吴三桂是懂事的,不会收这个费。他的真实想法是把满清引入疫区,让这场瘟疫帮他消灭两个大敌。到了北京后,吴三桂没有在疫区停留,率军追击李自成。他知道现在是最好的时机。虽然部下伤亡惨重,但李自成毫无还手之力,也无法留在北京让部下失去战斗力。我追了一半就不追了,因为我的手下开始生病了。
山海关前“尸骨勃发,三年不尽收。”清朝入关后,崇祯下葬。为什么没有命令当地官员收集尸体,让它暴露在荒野中?这不像新王朝的天气。原因还是瘟疫。谁敢收病尸?清军入关后,一部分跟随吴三桂追击李自成,大量军队驻扎在北京无所事事。当年除了顺治即位没有南下的打算,看着南京建立小朝廷渐渐成了气候。原因是他们进入北京后感染了鼠疫。吴三桂的出家计划差点成功,可惜时机正好。满清入关是因为天气,还是因为天气?
据史料记载,直到1644年9月,瘟疫确实在北京和华北地区传播。但是满汉并没有生活在一起,接触的机会很少。再加上满人进京,天气开始变热,离开人体的细菌不易存活,所以瘟疫没有像大顺军那样在满人中大规模传播。即便如此,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流行起来,使得清朝无法南下。
但就像山西的情况,持续流行两年后,第三年就不流行了。一些严重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至今无法解释的自然规律,即使在今天,科学家也只能说是天意。不仅在1645不流行,而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也只是小范围流行。为什么?顺治二年,天晴,天气不再干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瘟疫。毕竟吴三桂再高明的计划也比不上天气。
瘟疫,黑暗中的手,造成了当时和后世对满清战力的高估,因为就连纵横中原的李自成也被一战击败,而且普遍认为满清军队在战斗中非常强大。其实从后来郑成功和李定国的战绩来看,不是英雄的部队几乎可以横扫南方,满清部队的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厉害,因为入关的时候人不多,后来都投降加入了。所谓八旗子弟,打不过三代,错不了,但也没那么绝对。
满清以几十万人夺取天下,瘟疫帮了大忙。时至今日,人们对多尔衮赞誉有加,但北方民族入侵中原时,他们的领袖在能力上丝毫不亚于多尔衮。除了蒙古,那些民族都没有如愿,因为没有瘟疫。
七
三国演义为了扬刘抑曹,出了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古以来,占地而利者守势,夺天下者靠中原争鹿,靠地理位置者最多偏。且不说人和,人心如铁,官法如炉。朝代更替,哪个不是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所谓人民倒戈,是因为人民厌倦了战争,支持了强大的一方。所以,最重要的是时机。三国属晋。地理位置和人文和谐不都败给了天时吗?
三国演义,言情耳!所谓天气,有世界趋势和机遇,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唐末,梁晋之争开始,带头,数次包围太原。因为疫情大,士兵停止战斗,损失过半,最后败给了金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不可预测性是让历史多姿多彩的内在原因。
明朝为什么祸不单行?北方也有瘟疫,可谓天欲灭明。但是仔细讨论一下,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退一步说,北京为什么一年换三次65438到0644?先抛开满清的问题。其实土匪和瘟疫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因为土地兼并。
老百姓失去了土地,出路有两条。一种是成为难民和饥民,最后无奈加入盗匪。二是开垦土地,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山西去草原开垦土地。草原曾经是野鼠的领地,人们逐渐侵占了野鼠的领地,也接触到了野鼠体内一直存在的瘟疫。万历以来山西瘟疫频繁流行,正是因为草原被逐渐侵蚀。
李自成为什么倒霉?这应该从流行病的传播说起。被感染不像中毒。如果你往井里撒老鼠药,晚饭后全村人都会死。传染病,从动物到人,或者从人到人,都是一传或者一传的形式,开始是点状,然后是小范围的区域,最后是大范围的铺天盖地。从点到面到铺天盖地有一个临界点,就是适宜的环境气候和充足的传染源。
就北京而言,传染病在春季的三四月份最容易传播,而崇祯年间山西的情况也证明了这次瘟疫的高峰期就是这两个月,这是之前的积累阶段,之后因为天气炎热逐渐下降。就是这两个月,李自成被派驻北京。
传染病流行的另一个因素是人数众多。草原上瘟疫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因为人不多所以没有流行起来。鼠疫在北京流行,因为首都人口密集。本来今年是瘟疫的高峰期。最高的时候,几十万外地人一下子涌入北京,他们一下子成了鼠疫杆菌的传人。经过多年的瘟疫,北京居民至少有一定的抵抗力。结果新人没经历过,不迅速走红才奇怪。
于是鼠疫的流行从北京市民和三营士兵转移到大顺军,李自成的军队成为鼠疫的主要疫区。李自成撤出北京时,现在的鼠疫病人和感染者大多离开了北京。清兵进京后,天气开始变热。一方面,当时北京的鼠疫病人和感染者并不多,也是一个原因。感染鼠疫的人不是治愈就是死亡,充其量是零碎的,不足以大规模传播。
明的死不是因为瘟疫,而是人民的苦难。死于瘟疫的是李闯,多亏了老鼠和它的微小细菌,世界才变得干净。历史有时肉眼可见,有时看不见。1644春天的北京历史,肉眼看不到。就是这种看不见的历史,被历史学家忽略了。
1644的春天,北京很多人咳嗽。在一片咳嗽声中,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改变了历史,城头改变了王者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