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喜欢公共交通。

?我住在武汉南湖附近,离我上班的地方大概22公里。如果我开车上下班,不堵车的话大概40分钟。如果堵车,需要一个小时到三个小时。

?武汉糟糕的地面交通给我开车上下班增加了很多敌意。爱人越来越不喜欢坐我的车了,说好一天的心情容易被我糟蹋。一开始开车就开始说这个开的慢,技术差,夹杂着无数脏话。我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差。下班了没好心情,下班了也没好心情。

?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完成任何事情,但是我真的很忙。早上六点半起床,上班吃完早饭就接近八点了。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也就7点左右。我除了每天一个多小时的体育锻炼,很难找到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学会学习到睡觉。因为开车,没有心情学习。

?由于老婆不愿意坐我的车,我也决定换一种通勤方式——公交和地铁。本来我的想法是每天上班都很累。如果我还每天挤公交地铁,我会更累。如果没有什么事可做,我相信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一定会让我感到极度的疲惫。但是,如果我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会变成一种享受,甚至很多时候会觉得意犹未尽。我如何能这么快到达车站?

?我说有事做,是指在车上学习。不宜带纸质书,尤其是纸张较大的纸质书。车是悬空的,空间有限,看久了眼睛不舒服,头会晕。所以得益于手持终端技术的发展,只要有手机,一切问题都可以完美解决。

?关注几个优质的微信官方账号,下载几个有品位的门户网站,安装一个综合阅读软件,就足以让你过一个有意义的通勤。当然,你不能指望坐下来享受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在高峰时间面对的是人山人海。得到一个座位真是一天中最大的幸事。即使你有幸得到一个座位,由于老弱病残优先的道德约束,你也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看书。说实话,当我和老弱病残孕站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受不了那种坐在自己座位上的奇怪感觉。就这样,我很少主动找座位。我一上车就去车厢连接的位置或者车厢中间。从经验来看,这些地方往往人相对较少,我可以有稍微大一点的站立空间,安心学习。

?当车内空间较大时,拿手机的手的位置可以略低,以更舒适的姿势与身体和眼睛保持一定距离。偶尔觉得累,甚至可以换个撑脚来无忧无虑。车内空间小的时候,你要缩小手和身体的距离,同时抬高师傅的高度,这样才能严重低头看手机上的内容;再小的空间,当你连一个姿势都拿不出来的时候,你甚至要抬起手臂,把手机保持在视线的斜上方,从一个向上的角度看手机上的内容。这个姿势很累,除非我看到一半特别吸引人的内容能让我坚持下去,否则我只好选择短暂中断阅读。

?夏天的时候,室外的温度经常会让人出汗,但是在公交地铁上,就不用担心天气热了。夏天公共交通开空调是政府规定的,温度一般比较舒适。如果无事可做,甚至有些人不愿意下车。

?要说我在车上能看什么,真的是时事政治,国际新闻,名人,体育娱乐,矮父母,世界,奇闻异事,天地,古今,包罗万象。但这种阅读不是我提倡的。这种阅读是娱乐性阅读,只帮助饭后谈心,对丰富知识体系没有帮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碎片化学习。我提倡和推荐的阅读是有计划、有系统的阅读,比如一本书、一门课、一项技能、一个痕迹。这种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开阔眼界。在车上看了几本小说,上了两门课(为了一个证书,今年没考),受益匪浅,让我有了公共交通的感觉。

?更有益的是,爱人说我一天比一天好,气色也好多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每天通勤近三个小时,丰富了日常学习。一个人一旦有了丰富的获得感,就容易滋生幸福感。无论如何,这种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

?公共交通为个人提供了学习的时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它减少了碳排放,绿色出行节省了更多的公共空间,使城市更宜居。为什么不做呢?试想,如果大家都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江城一定能甩掉“堵城”的帽子。

?一天下午,我在公司门口遇到一个家住江夏,正准备动身回家的兄弟。他看到他手里拿着饼干和牛奶。他看出了我的疑惑,说:“是的,我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我得先吃点东西。”从在车上学习的角度来说,他的时间比我多——每天可以比我多学习一个小时。

?只有一句话劝你:注意安全,走路不要低头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