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孩子的更高起点?洛克菲勒的家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前几天,一个朋友买了学区房,希望给予孩子更高的起点。为买学区房,他贷了不少款。不可否认,买学区房,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自然是爱子女的表现。
我问他,每天花多少时间陪孩子?他说,自己很忙,为了买学区房,自己要花更多时间去工作、去赚钱。
听到他这么说,我不禁思考,什么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起点?
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除了事业成功,家庭教育也很成功。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已经传承到第七代,家族财富不断增加,仍未出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
洛克菲勒家族经历了一百多年,但内部依然非常团结,继承人也都很优秀。对于其子孙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窥探些端倪。
书中说,人生的起点不决定终点。有的人资源少、起点低,有的人资源多、起点高,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洛克菲勒对儿子说: 我把你留在我的身边,是希望你有更高的起点。 从中看出,洛克菲勒认为, 孩子的起点应该是父母。 中国有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现在的孩子有了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父母的起点高低还是限制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现在, 所谓的起点高低,不一定是金钱上相差多少,更多的是父母的格局和视野,父母有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父母可能不会强迫你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但他们的价值观是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
有的父母认为,考公务员很好,孩子可能就会为了考公务员而奋斗;父母认为,生活要平淡,不要去冒险,孩子可能就会中规中矩;父母认为,结婚时要考虑对方的家庭条件,孩子在择偶上可能就会综合衡量。
父母是孩子的起点,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起点?是遇到问题勇敢去克服,还是逃避?是每天保持学习,还是闲暇时只能玩手机?是传递给孩子爱和富足,还是天天怨天尤人?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要想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我们自己就应该有高起点,而不是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有人说,我上学时学习差,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其实,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这都不是什么难事。自己不会,那就花时间学习,除了线下课,网络课程资源超级多;遇到问题不会回答,那就立即上网查询,现学现用;自己英语不好,那就可以借助高科技产品,譬如:点读笔、播放器等,也能陪孩子学英语。
如果,父母能随时学习,不断扩展视野、提升格局,何愁孩子的起点低呢?
中国有一句话:人定胜天。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又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特长。
看着朋友圈里的精彩生活,不可否认,我是羡慕的。我也希望能环游世界、我也希望能有拿得出手的技艺,我也希望能晒出美美的照片。单单羡慕是没用的,如果真的羡慕,那就努力向理想的生活靠拢。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说: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 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靠策划运气发达。等待运气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
每个人都是命运的主宰者, 要想好运连连连,我们必须要精心策划运气,而策划运气,需要好的计划,好的计划一定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一定能够发挥作用。
在构思设想时,要首先考虑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标,譬如你要作什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条件是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资源。
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表率,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看到自己为了目标而努力、看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感受到自己不断精进的向上生长的力量。
UP子木说: 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无所畏惧、无所不敢做、无所不敢想。 当孩子看到父母的无所畏惧、没有边界时,他们也会无所畏惧,勇敢探索。他们会敢于做梦、敢于跟世界下订单,敢于去探索未知的边界。
当我们自己都在富有激情地为目标而努力,孩子自然能被感染,也会朝着梦想而努力。追逐梦想,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感,可能就是最平常的事情。
朋友说,我也想读书、也想写文章,但是我太忙了;我也想陪孩子学英语,但是我不会说。 可能并不是因为真的忙、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觉得其他事情比陪娃更重要 ,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一句格言:借口是制造失败的根源。一个人越是成功,越不会找借口。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找寻借口。
我又何尝不是,不愿意坚持,就找借口说那个想法不可能实现;害怕失败,就觉得还是什么都不做得了;不想走出舒适区,就说我还得花很多时间积累。
洛克菲勒说:“ 我从不屈从运气、我相信因果定律。看看哪些似是好运当头的人,你会发现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准备、计划和积极的思想为他们带来美景 。再看看“运气不好”的人,你会发现背后都有明确的成因。成功者能面对挫折,从失败者学习,再创契机。平庸者往往就灰心丧气。”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没有在给自己找借口?有没有对自己和孩子设定双重标准?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找借口,而要求孩子不能找借口?
根据“课题分离”的原则,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你希望孩子学钢琴,是为了弥补自己想学钢琴的遗憾吗?那就别给自己找借口了,你自己想学,那就学起来吧。当孩子看看父母都这么认真学,他们自然就会受到感染,比哄骗、强迫孩子弹琴强多了,也许也会触发他们的兴趣。
有位聪明人说:“教育涵盖了许多方面,但是他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也就是说: 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世界上最实用、最美丽、最可行的哲学也无法发挥作用。 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了道理后,最重要的去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懂”了这一层面。
现在就去做,不能让拖延、找借口的坏习惯挟持我们。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践,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要有价值得多。
愿我们都能精进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愿我们无所畏惧,让孩子拥有探索未知、敢于做梦的勇气;愿我们能杜绝借口、身体力行,让孩子也能养成“现在就去做”的好习惯。也许,这些都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更高的起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