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1.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字

文言文常用实词一词多义一览表 词 义 项 例 句 出处 苟 ①苟且,不严肃 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②马虎 一丝不苟 《儒林外史》 ③但愿 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 ④倘使,如果 苟富贵 《陈涉世家》 ⑤只要是 苟慕义强仁者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安 ①养生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②安逸 死于安乐 《孟子》 ③怎么 又安敢毒耶 《捕蛇者说》 ④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舍 ①房屋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②舍弃 便舍船 《桃花源记》 ③休息,止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病 ①困苦不堪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②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③担心,忧虑 郑人病之 《左传》 曾 ①竟,还,连?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②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愚公移山》 ③还 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当 ①对着,面对 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②应当 失期当斩 《陈涉世家》 ③抵 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④逢,遇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⑤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且 ①将近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③况且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④连词,并且,而且 余悲之,且曰 《捕蛇者说》 比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②近 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比较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④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⑤副词,接连地,处处 比比皆是 ⑥勾结 朋比为奸 策 ①竹制的马鞭 执策而临之。

2. 初中文言文100个常用词是什么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 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 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 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 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 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 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 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 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 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 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 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 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 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 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 或感 *** 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 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 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 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 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 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 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 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

3.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汇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 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

4. 中学常用文言文字词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

5.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字词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