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成为一名自卫机枪手是一种什么体验?会很苦吗?
二战时的后座机枪手和尾舱机枪手绝对是个苦逼的职位。
最出名的是伊尔-2攻击机的后座机枪手。
伊尔-2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最成功的,也是产量最大的一型攻击机,它因皮实耐操,火力迅猛,拥有“飞行坦克”之名。
伊尔-2的飞行员被放在名为“装甲浴盆”的座舱保护中,连座椅后背都有厚厚的合金板,所以德军战机想要击落它们,还真得费一番力气。
但早期的伊尔-2都是单座机型,没有还击自卫能力,在被德机咬着屁股胖揍以后,依然会伤亡惨重。
为了增加伊尔-2的防御力,人们对机体进行改装,挖空了机身后部一块位置,安放了后座机枪手。
由此,伊尔-2双座型很显著的提高了生存率,甚至运气好还能薅几架德国战机的人头。但后座机枪手可就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他们的伤亡率是前座飞行员的7倍,危机时段甚至能达到8倍,平均存活时间3-至1周,有短命的2天任务换了3人。
飞行员有“装甲浴盆”保护,后座机枪手却没有任何安全配备,他们坐在帆布吊索上,手持一把12.7毫米的别列津UBT机枪,随时准备迎接德军的机炮。
更坑爹的是,后座机枪的带弹数只有100多发,打完干瞪眼。一直到1944年伊尔-10才解决了后座的防护问题。
实际上,所有的攻击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都存在后座机枪手的高伤亡情况,这些飞机本就飞得相对缓慢,一旦遭遇到战斗机,很容易变成被人咬尾狂射的局面,于是可怜的后座便倒霉了。
轰炸机也一样,当年盟军管后方的炮手叫“尾端查理”,这绝对不是个好位置。通常他们会孤独的待在尾舱或尾部炮塔中,一路看着倒退的风景听天由命。
比如被某些现代游戏玩家称为“慧灵大肉”的英国惠灵顿轰炸机,它的尾部有个小小的炮塔,炮手被挤在透明的舱室里,每晚都要在狭小、寒冷和孤独的环境中憋屈好几个小时。
惠灵顿因为航速慢,很容易被德机追逐然后从尾部攻击,所以后炮手的寿命极短,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个惠灵顿的后炮手生命周期在2周或5次行动内。按照英国约克郡航空博物馆的统计,二战期间有20000名后炮手丧生。
又比如B-17轰炸机,这种轰炸机也是二战中生产最多的装备之一,除了要命的尾炮外,B-17下方的球形炮塔臭名昭著。
这个炮塔与飞机其它位置隔离,炮手会选用小个子担任,里面冷热交替,人员弯曲在里面,悬空又幽闭,非常难熬。
炮塔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力,很容易在空战中被打碎或卡住,于是这个倒霉的飞行员便无法回到机舱,只能扒开小窗跳伞或等死。
问题是,尽管通常炮手们会穿上一套30磅重的防弹服和一顶设计用来抵御防空火力的钢盔,但狭窄的空间已经没办法让人再带一套降落伞了。
曾经发生过飞机迫降时,球舱触地,结果里面的炮手被活活磨成肉泥的事件。
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悲剧,无论在战场的哪个岗位,干的都是提头的买卖,不然为什么那么多战士渴望和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