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溃第二部

作者:窦亮

标题:大崩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ISBN 978-7-5502-1089-9

定价:49.80元

上市时间:2012 165438+10月底1944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日军启动“一号计划”,豫中大战爆发。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国军大败而归,指挥官蒋和唐丢下数万大军,狼狈而逃。最终连接郑州、许昌、洛阳等城市,直取长沙、衡阳,意图打通内地交通线,逼近重庆。士兵们所到之处,到处都是烟雾。

被遗弃的国军将领坚守着日军进攻的每一个城市。河南农民童满堂、石,被兵员不足的国军拉去。他们懵懂无知,没有家国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想逃避。他们甚至曾经为日本军队当过向导。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成了战俘,家乡沦陷,两兄弟陷入了战争的洪流中,再也无法脱身。他们也因为对日军的仇恨而与敌人殊死搏斗。

与农民兄弟相反,少将的蔡继刚和飞行员蔡继恒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作为一名战争检查员,蔡继刚经历了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许多战斗。他从上到下冷眼旁观,深刻理解国军战败的原因。同时,他的本事被埋没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和政治纠葛中。他的哥哥蔡继恒是王牌飞行员,桀骜不驯。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开始进攻衡阳城,国民党的10军就驻扎在这里。战争爆发,持续了40多天。那是抗战以来最惨烈的攻防战。军人佟满堂、战检官蔡继刚、飞行员蔡继恒的命运,因为这场战争绑在了一起..第一,《亮剑》作者窦良,创作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气势恢宏。

第二,第一次还原血战豫湘桂的历史画面,悲愤地描述衡阳保卫战的每一个细节。

第三,深入思考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会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四、思考六个历史问题,发人深省:

(1)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

(2)关于一段被忽视的历史。宏大的战略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略轴心由北向南转向东,始于“淞沪之战”。

(3)关于史料中的三次长沙会战,国军都没有大获全胜。适当宣传一下“天炉战术”是可以的,但是过分吹嘘就是自欺欺人了。

(4)关于1938花园口大堤决口,军事价值微乎其微。89万平民的死亡只导致了7452名日军士兵的死亡。当时国民政府想“壮士断腕”。关键是谁来充当这个“手腕”?

(5)关于中原灾难和豫中战役中“暴徒”袭击国军的情况。少数“暴民”可以原谅。抗战以来,中原人民深受其害。战争和洪水给平民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导致人民生活贫困,300万人饿死。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国民政府不能逃避责任。

(6)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上。敌后战场不只有* * *产党部队,前方战场也不只有国军。面对入侵者,党派分歧和历史恩怨不再重要。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2012年7月,我的小说《大崩溃》第一部终于落下帷幕。写这部小说花了我三年时间。由于事先对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严重低估,我直到写作后期才发现,1944年发生在中国的豫湘桂战争,可以用50多万字来表达?在三年的创作过程中,我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力不从心。无论我怎么努力,思绪都无法穿越68年前那场血战的战场。我心慌的时候恨不得砸电脑来泄愤。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尽力完成。这是我的命运。

在小说《大崩溃》出版之前,我有一些创作上的考虑,想向读者说明一下。首先,这部小说不同于《亮剑》《热血传奇》之类的作品。《大崩溃》讲的是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之战,主要讲历史,其次是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命运。书中人物的命运要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这叫以史带人。《亮剑》的创作手法是以人带史,主要写人物和历史事件中主角的命运。这种手法比较讨喜,容易被很多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这种人物,嘴里不干不净,抢着出镜,行事恣意,乐此不疲,恩将仇报,把世上不敢做的事都做了,尽情地去做。这样的性格自然有魅力。此外,从创作角度来看,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定的,甚至历史事件也是为他服务的。奇怪的是这样的性格不发光。

大崩溃是一个大规模的历史事件。豫湘桂战役可以说是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战役。这场血战包括三次大规模战役,即豫中战役、恒昌战役和桂柳战役。其中大城市战役有许昌、洛阳、长沙、衡阳、桂林等。如此广阔的作战区域和众多的参战部队,其中包括空军和装甲部队等重型技术武器的使用,交战双方最高指挥官和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部队的安排,中国政府与盟国政府和政府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除了全景式的描写,我想不出有比这更好的方式将如此庞大的历史信息浓缩在一部小说里。

在这部小说中,我试图向读者展示以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如一些史料所披露的那样,从七七事变开始就长期计划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做了哪些战争准备?中国的军队在战前和战时是什么状态?

不用说,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一些问题。但我想展示的是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在我们的影视剧中,军官的服饰和举止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他们通常穿着笔挺的美国军装和锃亮的靴子,喜欢泡在酒吧里,喝咖啡,吃西餐。像远征军、中央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也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想象。真实情况是,整个战争期间,当时的印度军队除了驻华部队,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地方部队,连鞋子都不送,下级官兵都是自己穿凉鞋。不是政府不想出钱,而是太穷了,负担不起。一支连鞋子都买不起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战斗中,由于攻击部队没有军靴,在冲击道路上穿凉鞋时,不容易通过日军铺设的低矮铁丝网、竹棍等障碍物。动作一停,冲锋速度就慢了,很容易被日军机枪攻击。只是在1944+00年6月龙陵运动会期间,5军作为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为了向盟军展示国家尊严和中国形象,才被发了胶鞋。不仅仅是鞋子,还有抗战时期国军的军装。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军队面对强敌是一种怎样的艰苦状态。

从一个数据可以看出,战争爆发后中国大陆钢铁年产量从1.939只有1.200吨,经过不断努力才从1.000吨达到1.000吨。现代战争中,一个年产1,000吨钢的国家与一个年产几百万吨钢的国家进行全面战争。看来中国别无选择,只能付出惨重的人员伤亡。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国家财政收入甚至有限。1936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4亿美元。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攻占了沿海各省和大部分重要城市,国民政府大部分财源丧失。

以一个农业国中世纪水平所能集中的资源,是不可能支撑几百万现代化军队进行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的。

抗战时期,中国征兵14万人。其中,已培训12万人,补充陆军和人力运输队。当时的中国是小农社会,土地被分割成无数小块。虽然家里耕地少,实际上一年也没几个月给男劳力干活,但每个家庭都不能缺少男劳力。根据当时兵役法的规定,公务员、学生、技术工人、军需、工矿职工、交通从业人员等。都被免除了,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口众多,但实际能征入军队的士兵数量与日本相比并不占优势。

惨烈的战争已造成中国三百多万士兵在战场上伤亡,更不用说大批士兵病死或逃亡。高度的职业危险性,艰苦的日常生活,微薄的报酬,逐渐让人们不敢加入这样一支伤亡惨重的军队。

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巨大差距,让中国军队处境更加不妙。根据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将军的计算,中国军队需要320个师在战场上作战才能防御40个日军师,比例为1:8。但前提是在山区进行防御战,即使是防御战,一旦到了平原也无法支撑。

抗日战争中后期,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认为“驼峰航线”运来的物资大部分是中国军队的各种现代化武器,但事实并非如此。空运到中国的大部分军火都提供给了美国在中国的第14航空队,只有2%的武器装备交付给了中国军队。包括驻华部队和远征军的装备,国内战场上能交给400万印军的只有1.706冲锋枪,1.000步枪,96山炮,351机枪。

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援印战争计划中,在东部战场,美国应该优先考虑驻印英军。因此,大量交付给印度的中国指定援助物资首先给了英国,老牌殖民英国直接挪用了21个师的武器装备。原本美国计划装备中国60个师的物资,但最终只有39个师的武器装备在1946交付中国。此时距离战争结束已经快一年了。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律。

二战时,英联邦国家在《美国租借法案》中的物资分配比例约为60%,调整后约为58%。这部分材料中,英国占大头,45%左右,调整后,40%左右。苏联约占22%,包括英联邦国家在内的调整资料约占总数的32%。自由法国和中国包括东南亚国家的总抵抗力量加起来,调拨的物资还不到总数的10%。《租借法案》中的物资总价值达到500亿美元,38个国家参与了分发。至于中国战区,从1941年5月6日到1945年9月3日,收到的援助总额只有8.45亿美元,还不到1.7%的总物资。

1944年夏天,在盟军军事决策者眼中,欧洲战区第一,太平洋战区第二,中印缅战区第三,中国战场第三。

此时,中国广袤的战场,从北纬53°最北线到南纬18°海南岛三亚,火光冲天。中日几百万军队在打仗,几千座城市和村庄被摧毁,几千万军民在死亡。这区区8 . 45亿美元的援助实在是杯水车薪。在史迪威的坚持下,这批破烂的美国装备90%被用来装备远征军和驻印部队,因为协约国的军事决策者认为英国在缅甸和印度的利益更重要。

俗话说,想吃一顿饭,不能太累。虽然协约国的援助少得可怜,但我们中国还是要感谢协约国的慷慨,因为聊胜于无。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进入缅甸时,这支穿着凉鞋的远征军自称是美军部队,其实只是一种政治吹嘘。从1942到9月1944,美国交付给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的武器数量为冲锋枪2724支,步枪2万支,机枪663挺,迫击炮284门,火箭筒524门,山炮302门。中国远征军有18师。

习惯了贫穷的中国军队用这个装备了106个所谓的美式和半美式机械师。

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不具备与日本人进行全面战争的条件。历经无数次失败和战争的中华民族,几乎是用精神力量支撑着它的胜利。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来自于一种通过几千年的不断教育而融入血液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