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不倒翁是谁?
冯道生活在一个局势极不稳定的乱世。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经历了以下几个朝代: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星期五,历时54年。最长的后梁持续了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五年。在此期间,后金王朝被契丹人所灭,契丹人也曾短暂统治过中原。
在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我们真的不能忽视冯导这个历史上罕见的人。说他是个怪人,是因为他的仕途经历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冯道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任丞相、三公、三司近三十年。前后侍奉八姓十帝,终生享受“国家高级领导人待遇”。冯道历经乱世巨变,政权与皇帝轮替不休。但他仕途一路亨通,长兴不衰。他不仅是多年的大宰相,而且在王莹死后还被人追杀,在五代末期名声达到顶峰,这在以前的朝代里确实很少见。
冯道(882-954),字艳绝,名曰“长乐老”。颍州靖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他于954年去世,享年73岁。冯导死后,周世宗封他为郢王。
冯导以前的散令是世让、一郎、朝三大夫、印青光禄大夫、金字光禄大夫、特金、开福一通。他的军衔是从支柱国到最高支柱国。之前的封号有开国男爵、开国公爵、鲁国公爵、秦国公爵、梁国公爵、燕国公爵、齐国公爵。美食城300-11000,美食封100-1800。
很难用通常的思维和语言来概括冯导的经历和官场哲学。从冯导一生的从政经历来看,冯导显然是一个“不作为”的高官。而这种“不作为”可能就是他几十年来“不倒”的原因。每次政权更迭,冯导都躲在幕后。在新政权完全掌控局面的时候,冯导经常会跳到台湾,帮助新主子“稳住”局面,理顺各方面关系,让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在对与错的问题上,他从不提前表态,而是始终遵从最强大的权威。冯导虽然不符合节日上正统的道德标准,但很适合当时官场的需要。冯导看似“难分难解”、“喜怒不形于色”,实则老谋深算,圆滑老练。私德方面,冯道符合“圣人”的标准。他一生节俭大方,不贪淫不贪钱,总是关心人民,乐于助人。他通过锻炼这些产品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冯导做官的第一个秘诀是,“遇事不要走,遇事要矛盾,无计可施,只有机智应对”(《子简。后金。冯导领了薪水后去找石敬堂,石敬堂问他军务的用途。冯道对石敬堂说:“陛下历尽艰难险阻,大获成功。神武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陛下必须对这场战争做出自己的决定。我的臣下是个学者。因为陛下在书上,遵守历代规矩,不敢有丝毫差错。大臣在明朝(后唐)的时候,明宗曾经问起过军事,大臣是这样回答他的。”冯导的回答真的很精彩。首先,赞美皇帝“神武睿略”,闫隆会高兴的。然后把“战争的决定”这个球踢回给皇帝。然后他表现出他是一个总理,总是忠诚尽责。虽然冯导模棱两可,无话可说,但石敬堂“相当能言善辩”,对他的答复非常满意。一旦宰辅不问军务,那就是奇迹了。恐怕诸葛亮、王蒙等人地下有所知,会佩服他。
冯导做官的第二个秘诀是及时识别政治走向,政治立场和效忠对象可以随时改变。唐末死后,禹继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坚王李从科反对于凤翔,于帝出魏州。冯道一见裕帝退位,便“视其为路人”,亲自带领百官迎接他们的新主子——王李从科,然后立李从科为后唐末代皇帝,而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百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归位。先帝即位时,禹还在潍州。三天后,禹被杀。后来的每一次政局,冯导都能够及时转弓,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前期积累的官誉转化为对后期的“赤胆忠心”,虽然这种“赤胆忠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能会消失。
冯导做官的第三个秘诀是“滑稽睿智,浮沉得容”。他适时朗诵讽刺作品,灵活运用委婉讽刺、无关痛痒的调侃等手段取悦皇帝。如《唐·明宗》中,冯道曾训诫“不要与冯相熟,则耽于享乐,要兢兢业业,要望其臣”。又推荐当时聂的一首《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割秋粮,治一时疮,剜我心。”我希望国王的心会变成明亮的蜡烛,不是照着再续前缘的宴会,而是照遍整个逃生室。”明宗听了说,“这首诗很好。”他命令朝臣们把它抄下来,经常阅读。冯道讽刺皇帝在和平时期对整个世界的关心,实质上是一个大的关心,并没有包含具体的治国安邦的建议。经过这次讽刺,明宗更加关注冯导。
冯导在契丹时,曾去京城拜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怪冯导升官,冯导一时答不上来。耶律德光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找我?”冯道答:“若无城池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冷笑道:“你算什么父亲?”冯道答道:“无才无德,愚公。”冯导有趣的回应让耶律德光很高兴,于是拜冯导为契丹老师。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因为冯道掌握了这些为官之术,才成为五代时期不同时期皇帝的宠臣。冯导是古往今来官场上的“神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