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语文课文欣赏
一、七个“梦”的第一部分
马修·德德尔(Mathieu Derder)认为自己外表美丽,性格出众,渴望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希望自己能够“被人喜欢、被人仰慕、被人吸引、被人追捧”。但她的出身和家庭条件让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她不得不做梦:她梦见一个安静的大厅和装饰,一个宽敞的客厅和陈设,和她最亲密的男朋友在一个散发着美丽香气的小房间里聊天,一顿美丽的晚餐,闪亮的银器,豪华的壁挂,昂贵的盘子上美味的食物。“梦”一边吃着粉红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着客人们说话。可惜这些梦中的生活场景与她的地位和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让她感到无比痛苦,以至于她去拜访一个有钱的同学回家后,会“经常哭一整天”。
七个“梦”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描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奢侈和对上流社会贵族生活的渴望。“梦”这个词用了七次之多,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快感和虚荣心的追求。她痛苦的根源在于她对资产阶级奢侈生活的追求。
二、拿到邀请后的复杂心理
当她看到舞会的邀请函时,先是“懊恼地把它扔在桌子上”;转到“用愤怒的眼神看着老公”,她很不耐烦;然后伤心,流泪,悲痛。邀请给了她一个在上流社会露脸的机会。她真的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和上层社会搞暧昧。但是破旧的衣服让她担心。她的家人告诉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丈夫一点也不“理解”,于是她“懊恼”、“生气”、“伤心”,想办法挖出了丈夫的积蓄。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她既渴望参加舞会,又懊恼自己没有合适的舞衣,又怨恨丈夫贫穷的复杂心理。
三、借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聚会的日子快到了,但是玛蒂尔德看起来很“沮丧”、“不安”和“悲伤”,因为她没有什么可穿的,最后她决定向朋友们借一些珠宝。面对朋友送来的各种精美首饰,她眼花缭乱。“不知道拿哪个放哪个。”她戴上首饰,在镜子前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来。当她发现蓝缎子盒子里那条精致的钻石项链时,激动得“心都跳出来了”,拿起来戴在脖子上。"她站在镜子前,久久地陷入沉思。"项链的珍贵让她不敢提出要求。她“犹豫而焦虑”,提出“只借这一个”。得到朋友的允许后,她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她的脖子,热情地吻了她”。这些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述了玛蒂尔德一开始因为没有首饰而焦虑,后来因为借了首饰而异常兴奋。一个小资产阶级女人在虚荣心指挥下的庸俗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四,舞蹈中的四个“陶醉”部分
她终于成功了。“她比所有女嘉宾都更陶醉于自己的美貌”;“陶醉于成功的荣耀”;“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慕形成的云里”;醉在女人认为最美最甜的胜利里。
用四个“陶醉”字,写出了玛蒂尔德终于如愿以偿时激动到近乎疯狂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她相当漂亮,有资本跳出平庸家庭,爬上上流社会的自信,充分显露了她追求奢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这种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视女性为玩物的要求造成的,预示着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五年或十年艰苦岁月中的“回忆”
当胡蒂尔德历尽艰辛还债时,她“从一个贫穷的家庭变成了一个粗壮勤劳的女人”。然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她也常常“一个人坐在窗边,回想当年的舞会。那天晚上她是多么美丽迷人啊!”十年的艰辛还没有完全抛弃她的虚荣心,可见她的虚荣心有多深!
正是通过这种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小说通过这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讽刺和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和对享乐的追求,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良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