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创作历程
小说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歌德当年的确遇到了一个叫格林的女孩,而且是在他年轻的时候申请了魏玛的一个官职。在一次舞会上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夏洛特。格林父母早逝,大女儿娇弱无能,家庭的重任就落在了格林身上。格林很有魅力,勤劳能干,但歌德很快就爱上了她。但是夏洛特已经和别人订婚了。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她,但他不是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考虑过夏洛特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夏洛蒂从未给过歌德想要的爱情,更多的只是友谊。夏洛蒂也深深理解歌德的痛苦,多次劝他离开自己。即便如此,歌德还是犹豫不决,他对夏洛特的爱与日俱增。所以,在痛苦的情况下,歌德主动离开了。
后来,歌德在威兹拉尔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认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巴夫,并爱上了她。但是夏洛特和一个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克斯特纳的律师订婚了。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基思·特纳显然比年轻有艺术抱负的歌德更稳重可靠;歌德当时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匆匆离开夏洛特后,他遇到了一位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莉娜·冯·罗氏。歌德将两个女人给人留下的印象融合到夏洛特的形象中。据歌德自己说,他用四周的时间写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让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解脱出来。
耶路撒冷的自杀
小说中的部分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与歌德的经历不同。威特自杀了,歌德却沉浸在痛苦和写作中。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年轻同事耶路撒冷的启发。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不幸而自杀,他在韦兹拉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圣地。卡尔·威廉·耶路撒冷是歌德的熟人。1772+00年6月自杀。是基思·特纳把这件事告诉了歌德。悲剧的是,在耶路撒冷自杀的手枪是基思·特纳借给他的。这使得歌德将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与耶路撒冷的命运混为一谈,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也日益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歌德把耶路撒冷的许多个性特征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威特形象上。为了更多地了解耶路撒冷的自杀情况,歌德在10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了韦兹拉。他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对话和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引用了基思·特纳关于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中的一些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