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西风满院荷,蝴蝶寒香。如果明年我是狄青,开一朵桃花会是什么?

菊花\x0d\黄巢\题菊\ x0d \ x0d \飒飒西风遍植庭院,寒花蝶难来;\x0d\如果明年我是狄青,我就报桃花。\ x0d \ x0d \这是黄巢起义前写的咏物诗,抒发了农民起义领袖的抱负。唐末诗人林宽说:“莫言当即得天下,自古英雄解诗。”黄巢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x0d \ x0d \唐末诗人林宽有两句诗:“莫言当即得天下,自古英雄解诗。”古往今来,能“解诗”的英雄确实不少,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之一。自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世以来,菊花就与骄横跋扈的贵族文人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为封建文人的精神象征。而黄巢的菊花诗则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模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x0d\\x0d\第一句说菊花在飒飒秋风中盛开。《西风》点出节,作下句;《满院》全是文字。说“植”而不说“开”,是为了避免和最后一句押韵,同时“植”字本身就给人一种挺立拔的感觉。不难看出,菊花在风霜中绽放,以示坚强,这在文人关于菊花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但“种满庭院”与文人诗词中菊花的形象明显不同。无论是表现“孤傲天下”的感觉,还是表现“孤傲独特”的状态,还是表现“独处无伴”的感觉,往往都离不开“孤独”二字。黄巢的诗里只说“种满庭院”,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菊花是劳动群众的象征,与“孤”字无关。\x0d\\x0d\迎风霜开菊花显其力,可惜天寒地冻,一只蝴蝶难来。在沙沙的秋风中,菊花似乎有一种寒意,散发出一种冰冷而微妙的香味,不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盛开的花朵,所以很少有蝴蝶飞来拾取菊花的香味。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会引起两种感受:自恋和孤独。笔者的感受与此不同。在他看来,“心冷香冷”是因为菊花在寒冷的季节开放,他不禁为菊花的不适时开放感到惋惜。\ x0d \ x0d \三四句是以上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了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作者想象有一天他会变成“狄青”(春天的神),他会让菊花和桃花在春天一起盛开。这种充满强烈浪漫激情的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宏大的抱负。纵观全诗,言外之意显而易见。诗中的菊花是当时千千底层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对风霜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对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命运深恶痛绝,决心彻底改变。所谓“为了狄青”,可以看作是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直观表述。作者设想,到那一天,劳动群众将能过上温暖的春天。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反映了农民平等的朴素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都是百花齐放,应该享受同等待遇。菊花在寒冷的秋天独自一人,它的核又冷又香,真的不公平。于是他决心让菊花也像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可能会认为这是农民平等的诗意想法。\x0d\\x0d\还有一个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祈求上帝的同情和怜悯,还是“我是狄青”?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是有区别的。这首诗的作者说,“我是狄青”。这种豪迈的语言,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是所有封建文人都无法逾越的铁门槛。\x0d\\x0d\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豪迈,使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文人抒发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相形见绌。但不流于粗陋,却依然蕴含着意义。这是因为诗中隐喻的成功运用,隐喻本身结合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x0d\\x0d\黄巢梦想自己能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让菊花等花朵在春天绽放而不被冷落。唐乾福二年,黄巢跟随王献之起义。王自称“天赐一般将军”,黄巢死后也被称为“平天将军”,以为可以平富消灾。黄巢率军攻唐朝东都洛阳、唐都长安时,邱不攻自破,颇得民心。据《旧唐书·黄巢传》“一朝物变,天下离心,巢起,人附其上”,“当巢多年贼满,兵卒太富,穷民上路,争遗。”这些记载了黄巢军队对穷人的同情和救济。黄巢的将军尚指出,王黄和皇帝李甲的根本区别在于他爱民害民。黄巢的人抢着把钱扔给周围的穷人。\ x0d \ x0d \然而,当黄巢率军攻克长安,来到唐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成千上万的宫女跪下迎接,高呼“黄王万岁”时,他已经忘记了“明年我若是狄青,必报桃花”,他笑着说:“今日之事,几乎是天意。”\x0d\\x0d\他做了皇帝,国号大齐,改晋统,加上“皇帝承天广韵,齐盛瑞文宣武”,封妻子曹石为“皇后”,并借鉴了唐朝的传统制度。他登上大明宫的冯丹门,向所有人宣布赦免,并自豪地说,他当皇帝时有一个警告:“唐皇帝知道我在造反。他还学会了捉弄一些命运预兆的话,用来表示天意要在黄巢称帝。\x0d\\x0d\现在权力在手,黄巢的蒙面布很快就要揭开了。\x0d\\x0d《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痛恨方时百姓迎击王师,导致自己的军队处于劣势。他下令屠杀,杀光了所有成年男子,血流成河。\x0d\\x0d\黄巢当年科举失败后写了一首关于菊花的诗:\x0d\\x0d\ "九月八日我在秋来,花开了就要杀。天香透长安,满城金花。“\ x0d \ x0d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