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山野之间——读《山南水北》(韩少功)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读书的感想了,甚至这种感觉的诞生似乎也有点浮躁。但是,我希望这一串字能把它抹平,让倒写成为集中阅读的动力。

这本书是韩少功从城市回到农村生活时看到和感受到的103散文集。事件发生的时间估计是2002年到2006年。拿起目录,也许你可以先做个大概的了解:

以下纯属个人想法,难免掺杂主观色彩,有些地方可能有失偏颇。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交流。

这大概也是作者贯穿全书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令人高兴的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文本中获得它们,从而获得一种别样的乐趣和安宁。

从主题上,很容易让人想起《瓦尔登湖》——同样是为了自由的“逃离”,但两者的视角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个人认为,这本书可读性强得多,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作者的引导下构造背景,然后加入一些新奇的经历,让画面生动起来。很遗憾,我无法做进一步的比较。我对瓦尔登湖的印象还停留在某章支出的计算上,哈哈哈)

可能这里看起来有点琐碎。但我觉得真的很值得关注和学习:文中的人物刻画很好,每个人物都选择了典型的例子,个性鲜明。之所以说琐碎,是因为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小说,感觉大部分都描写的很好,所以好像不值一提。但因为之前看过一些微信官方账号发表的好文章,感觉有些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不够清晰:人物相似,语言、行为等特征难以区分。虽然有很好的故事线,但缺乏生动的画面,让人读起来总是不开心。但是,我感觉要把人物刻画成功还是挺难的。

书中的作者对他的农村生活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例如,对于他们自己的植物、青蛙和小动物。这是本书的主要乐趣来源之一。它让读者感到新奇有趣: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我们所忽略的东西。我以前把这种做法叫做“放大”(我自己编的,哈哈)。当我们“具体”地描述一个事物时,我们是在“放大”它的一些特征,从而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偶尔我自己写一小段的时候,会用这种方法:我会用各种感官去感受我想描述的东西,从而使之立体起来。但似乎这种方法有时过于注重技巧的展示,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作者的描述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这与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背景有很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将各种事物拟人化。在拟人化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事物的感受。另外,作者写的东西和作者有很强的互动性。也许这就是我们能乐在其中的原因之一。

可能我现阶段的水平还是太差了。哈哈哈,总觉得表达不准确,以至于觉得这段话是“听君一席话,如听君一席话。”也就是说,我们有时会套用作者所用的手法,但最后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阅读中国以前的一些小说,如《看春风》、《第九个寡妇》、《许三观卖血记》等。(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们的统一名字,是不是“乡土小说”),总让人觉得有很强的土地感。这可能和故事的背景有关,但我隐约感觉这可能是一种写作风格(不好意思,我这方面的知识真的很欠缺)。就像很多日本作品散发出来的阴郁气氛。这种感觉我至今没有想清楚,但毫无疑问,我很喜欢文章中蕴含的“土地气息”。感觉这类小说总给人一种“现实带着空虚”的感觉。“真实”来自土地和土地孕育的人物;而“空”来自于土地上发生的离奇事件。这本书还包含了许多“虚构”的事件。但是“真实”和“想象”都是很有意思的部分,都代表了一个时代。

但是我已经看了春风三遍了。第一遍,他的“虚构”部分让我非常着迷,甚至让我觉得和以前看过的小说很不一样(当然,我不否认这和格非的写作风格有关系)。但是看了一遍,发现看到的一些“虚拟”的部分其实是“真实”的。我之所以分不清,和我历史知识的匮乏有很大关系。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就是觉得有点“丢人”但又莫名其妙的有趣。

以上是直观感受。其实很多地方表达不准确,有些问题不清楚。但是我还是很期待和你交流。这本书一开始我的推荐是6.5(超过10),后来觉得7.5更合理。6.5的原因是一开始觉得有些问题探索的不够深入。不过,事实证明,这本书的前面也有一些有趣的想法(大部分在前面几章),比如“怀旧的成本”。关键是我们自己需要安静的读书。

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本书的主要写作目的是给人以乡村的乐趣。而它做到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羡慕这种生活。另外,我们说事件发生在2002-2006年,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15年之前的农村状况记录。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所以我还是觉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