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鼓书的艺术风格
演唱时,上党鼓书从内容出发,在音乐上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一定音乐形象,在同类唱腔中有着四、五度的移位关系,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板腔体结构。演唱时有3人以上不同人物角色的对唱,也有多人齐唱等形式。演唱者左手打书板,可根据段子的内容进行灵活表演。伴奏,以上党的特色乐器二把为领奏乐器,配以二胡、扬琴、琵琶、笙、大提琴和鼓、锣、小镲、小锣、木鱼、梆子等多种乐器,击乐者可伴唱或领唱。其文词大部分较短,少道白,唱词一般在100句左右,多为七字句和五字句。唱词讲究格律,内容以现代题材为主。在唱法上,讲究字正腔圆,注重吐字。在演唱风格上,根据长治语言抑扬顿挫的特点,呈现出激昂质朴、委婉深沉之势。在唱段中,凡板腔性曲调之间的过门,为唱腔的骨架音。其长、短过门承担连接曲牌、改换唱腔、变化板式的作用,是音乐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党鼓书的伴奏,有通过板式引导唱腔,稳定和变化节奏,对唱腔还起烘云托月之效果。过门乐队的介入,二把的出现,颇有独到之处。
上党鼓书地方色彩浓厚,韵味独特。主要曲目有:《唱煤乡》、《向阳岭》、《县委书记周志坚》、《春苗顶着风雨长》、《喜喜接妻》、《柳二狗与小广州》、《王佐断臂探敌营》等。
上党鼓书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融会了当地的“柳调”和“鼓儿词”的基础上形成的。“鼓儿词”相传直承宋元以来的同名形式而有所发展和变异,“柳调”则兴盛于清雍正年间,相传发源于襄垣县西营镇,最初人称“英哥柳”。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乡艺人田维在原有曲调基础上融合了民间妓院柳巷青歌及当地的民歌小调,使“柳调”唱腔更加婉转悦耳,色彩多样,表现力大为丰富,此后人们便改称其为“莺歌柳”,俗称“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