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未死鲁难未已是什么意思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不除掉庆父,鲁国的政局就很难稳定。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比喻,不除掉制造大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宁。后人也常常把制造内乱的源头人物比作庆父。该成语出自《春秋左传闵公元年》。
庆父是鲁国公子。公子的原意,一般指其父亲是国君,但是其本人没有继承君位,而是其兄弟继承了国君。这样的人在本国一般地位仍然很高,有相当的ZZ影响力,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们就叫做“王孙”。公子王孙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的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是鲁庄公。庄公在位期间取得了一些政绩,最为著名的是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大军。他统治了鲁国32年,与齐桓公是同时代的国君。鲁庄公晚年希望立宠妃孟任的儿子班为太子,并咨询了弟弟叔牙的意见。
然而,叔牙提议,庆父拥有出色的才干,应该继承王位。这一提议令庄公不满,于是他咨询了弟弟季友的意见,季友表示,立班为太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并承诺会全力支持班。不久后,鲁庄公去世,季友和众大臣们支持立班为新国君,成为鲁国的新国君。
然而,公子庆父一直渴望夺取王位,他联络鲁庄公的妃嫔哀姜,策划杀害班,然后立开为新国君,即鲁闵公。一年后,庆父企图夺取国君地位,派人暗杀开,使鲁国陷入政治混乱,国民怨声载道。此时,流亡的老一代公子季友借机召集鲁国大夫和将领,联合起义讨伐庆父。
庆父看到形势不妙,匆忙逃到莒国。在那个时代,齐、鲁、莒是山东地区三大主要国家,它们的王族互相联姻,各自的公子和王孙与邻国建立了婚姻关系。庆父逃难的选择是莒国,他希望能够在自己姥姥的国家寻求庇护。
因此,齐、鲁、莒三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手段。当庆父逃到莒国后,老一代公子季友请齐桓公来主持重新立国君的仪式,鉴于齐桓公当时的威望,这有助于确立新国君的地位。鲁僖公被立为新国君,鲁国内的混乱局势才最终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