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

冥王星于2006年被移出九大行星行列,降级成为矮行星,自此太阳系只剩八大行星。冥代表着死亡,但冥王星的可怕之处与它的名字无关。冥王星远离太阳,相对于地球而言,冥王星上的环境十分恶劣,这才是它的可怕之处。

冥王星由克莱德·威廉·汤博发现于1930年,位于海王星(太阳系最外侧的一颗行星)之外。起初人类对冥王星所知甚少,在2006年以前冥王星一直被认为是一颗行星。进入21世纪,新的天文观测技术使人类了解到更多太阳系内的小天体。特别是阋神星的发现,使国际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应该重新定义行星。此后随着新的行星定义起用,冥王星被正式除名,并冠名为矮行星,九大行星也就变成八大行星了。

冥王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同时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其中质量第一大的是阋神星。柯伊伯带是外海王星天体聚集区,这儿的天体主要由冰和岩石构成。

冥王星很小,体积仅相当于月球的1/3,质量仅相当于月球的1/6。光从太阳表面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而阳光从太阳表面到达冥王星大约需要5.5小时。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冥王星的轨道很扁,也就是轨道离心率高、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距离差值较大,并且轨道倾角(基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或者说黄道面)很高。由于轨道较扁,冥王星会周期性的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不过两者因为轨道***振,并不会发生碰撞。

上图为冥王星运行轨道示意图。

冥王星虽然是矮行星,但是它也有卫星,目前已知冥王星有5颗卫星。

行星本身不发光,是直接环绕恒星运转的一类天体。除了这个最基础的传统定义,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对行星附加了另外两条定义。首先,该行星的质量必须要足够大,这样才有足够强大的引力使其自身保持流体静力学平衡状态,即天体的形状趋于球形;其次,它必须有能力清除公转轨道附近区域的其它天体。

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里边四颗是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外边四颗是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

简单来说,围绕恒星公转的天体,必须要足够大,才能算得上是一颗行星。因为只有足够大,才有足够强的引力清除轨道附近的其它天体,冥王星就是因为不满足这个条件才被降级为矮行星。

矮行星就是不够格成为行星的天体,大小基本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矮行星同样围绕太阳公转,外形趋于球形,但是由于比较小,没有能力清除轨道附近的其它天体。而像冥王星这样有比较稳定公转轨道的矮行星又叫做类冥天体,柯伊伯带天体中已知有近四分之一是类冥天体。

不管是行星、矮行星、卫星,还是小行星、彗星,它们都是由太阳诞生之后余下的边角料形成的。

冥王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冥王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日地平均距离的33倍。在刚发现冥王星的几十年间,人类对它知之甚少,显得十分神秘。

目前人类关于冥王星最新最全的资料来源于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该探测器于2015年成功飞掠冥王星,并对其进行了探测。科学家在冥王星表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心形区域,这其实是一个横跨上千公里的冰原,被称作冥王星之心。

冥王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为零下223摄氏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物质都凝固了下来。根据探测数据,冥王星大约由7分岩石、三分水冰组成,而表面则覆盖着一些固态的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当冥王星靠近近日点时,表面的这些物质会升华,暂时构成冥王星极其稀薄的大气。

相对于地球而言,冥王星表面十分寒冷荒凉,好似神话世界中的幽冥之地。这样的地方几乎不会存在生命,对人类而言十分可怕。冥王星的公转轨道也与其它八大行星迥然不同,要是没有海王星,冥王星的运转轨道会更混乱。此外,冥王星的自转方向与金星相同,从地球公转平面的北极来看,它们都是自东向西顺时针旋转,你在该星体上将会看到太阳每天西升东落。

不过,放眼全宇宙,冥王星上的环境就显得温柔的多。冥王星表面是固态的,探测器好歹可以登陆,未来也可以充当人类 探索 宇宙的中转站。若是木星这种气态行星,或者金星这种布满有毒气体和熔岩的高温行星,那才叫真的可怕。而与地球环境相近的火星,则显得更温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