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是哪个少数民族多?属于哪个系?图腾图案是什么?
唐代建水为东乌蛮地,是彝族先民世居的地方。在建水彝族有136736人,占总人口的27.97%,多居山区和半山区。
县内彝族自称“尼苏”、“朴拉”。县境北部彝族由于和汉族长期杂居,已不着民族服饰,并且操汉语,南部彝族操彝语,保留民族服饰。彝族文字称为“爨文”或“倮文”、“毕摩文”,县内现存彝文抄本已不多见,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医药和民间故事为主。彝族属汉藏语素藏语族彝语支。
彝族有吃“干生”(剁碎的鲜肉拌以猪血、大蒜辣椒和盐)的习惯。男子着双领对襟衣,前襟缀以密密匝匝的布纽绊。未婚妇女将长发编成独辫,用红头绳缠绕三段盘于头顶,前头以黑纱帕包裹,后头露出三绺红头绳,所以又称“三道红”。已婚妇女发辫发只扎两绺红头绳。
彝族村寨多座落在向阳的半山坡或平坦的山顶,住宅为小窝土掌房。少数仍住冬暖夏凉的茅草房。屋内设火塘,供烤火及炊煮。
彝族信仰主要是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村寨内几乎均有一棵古老大树被定为“龙树”,当作不可侵犯的“神物”,有正月间“祭龙”活动,正月初一祭“火神”等活动。
彝族除与汉族一样欢度着春节外,传统的节日主要有祭倮(祭龙)节、火把节和灯俗。
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花灯是云南汉族地区的地方属种。建水花灯是云南花灯中的一个分支。建水花灯音乐由于融入了当地彝族民间歌舞而成为有别于其它地方的花灯。在彝族聚居的坝区白云村和羊街,由于吸收了彝族民歌“沙莜腔”、“海菜腔”及“杂弦调”等曲调,在山区的塔瓦村,吸收了“族猪调”、“四平腔”、“河边腔”等曲调,而发展成为典型的彝族花灯,这是彝汉两族人民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由于汉族花灯进入建水后,被本地的彝族群众所接受,彝族花灯艺人在演唱中就将彝族曲子融入花灯中,而形成有别于汉族花灯的特点:如彝族唱腔,汉族唱词;汉语唱词与彝族衬词不达意混合;汉语唱词用彝语虚字去装饰;乐队组成上吸收彝族四弦、树叶等乐器。
“烟盒舞”是建水、石屏一带彝族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起舞时由领头者弹响四弦琴,边弹边舞,其余的男女青年弹起烟盒,排成排,围成圈,随着琴声跳起粗犷、潇洒的舞蹈。起舞者双手持烟盒,以肩耸动带手臂前后摆动,有内在的韵力,在舞曲的每小节强拍上弹响烟盒,随之手脚动作一次。在舞蹈中四弦起引头和伴奏作用。在强拍上弹奏双音,增强舞蹈的气氛,弱拍上加装饰音,使舞蹈更回欢快跳跃,烟盒舞曲音调优美,节拍强弱分明,节奏欢快跳跃,音程流动较有规律,给人一种轻逸的感觉。
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是彝汉两族女性做庙会的吉日,一到会期,两族中的中老年妇女,身背香袋,响竿和小皮鼓,从各村寨江集到寺庙朝山拜斗。朝拜完毕,便在寺庙前敲响小皮鼓,唱着小调子,跳起响竿舞和扉花舞,表达对神灵的虔信、抒发欢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