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与肯定
奥运冠军傅园慧是一个被父母肯定了的人。前几年因为“洪荒少女”而被关注,被八卦到,她的一言一行也是充满着自信和努力的。
小孩子从来都不会掩饰,想做啥就做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像大人装着装着就不是自己了。很多家暴或者性格暴躁的人都是在家人面前毫不掩饰,却在外人面前做大尾巴狼。
恋人间爱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很多老师也是照搬类似的模式去喜欢学生,亲子之间也有始于颜值的。学生/孩子的外貌好看,成绩好是真的好。这一观点也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噩梦。始于颜值的喜欢与比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磨难。古代包拯母亲因为婴儿太黑而给包拯扔了。设计师三宅一生刚出生便是畸形儿,但成长后的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设计师。
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在婴儿刚出生就要用烈酒擦洗,长者检查孩子是否健康。凡接受不住考验或者虚弱的孩子就被抛弃在弃婴场。我们都能预想到现代社会的瓷娃娃、畸形儿、海豚病的孩子们若是活在斯巴达是什么样的遭遇。孩子出生凭借体质来衡量孩子的生死,也能看到古代斯巴达注重的是什么。
我因为在另一个城市没房子,只是租房子每次房东都需要半年一次性打款。而母亲的话语像刀子一样,你那点钱能坚持多久?你吃屎吗?当时我的胸口像翻腾的江水一样狂躁,直接挂断电话。电话那头是我至亲的人,是的她被认可和肯定的少,所以也不会认可和肯定自己的孩子。
《无问西东》里的年轻男女们像极了父母那一代人。本身多子女,没有充足的保暖衣服或者食物。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大家庭里,谈何心理需求?
而后我在高中看篇文章,说教师无意间点了20个学生名字,说这20个孩子能考一所很好的学校。而未被点到名字的成绩好的学生也没有考上。大学又看书才知道,这叫罗森塔尔效应。我没那么幸运,遇到被点名考学校的钦点。相反,初中成绩很好的我,不被老师看中,成绩单前面前十名,只有我的成绩没有打√,也许对于老师来说,那个小√不算什么,但是对我来说,是天大的事儿。后来我便是罗森塔尔效应里未被列入好名单的人。我没有被老师和家长肯定,也许是大多数学生成长过程所经历的。
但是也还好,高中的时候碰到一个科任老师,她极大地鼓励我,鼓舞我。在班级没有任一同学举手的状态下,我不停地和她互动。在这,也谢谢这位老师,高中毕业已经好多年了,至今我仍然感谢她开启我的自信之门。因为她的认可,我对于回答的对或者错,没有那么在乎了,我更加在乎的是被认可的过程,在认可的路上也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成了良性循环。
上班之后,我有一天接到母亲电话,电话那头,是母亲打来的。我在另一个城市的这头听到母亲发怒,不知道朝谁喊话呢。时间只是持续了十几分钟的发怒,我上班的一整天都在想,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我应该为母亲多做些,过几天放假回去看看等等,这样的想法和不安一直在持续。直到下班之后,我给母亲拨电话,问了句,早上什么事?她草草地答了句,没事,手机屏幕直接拨过去的。我听到之后,有种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的感觉。后来我自己也觉察那种状态,确实是我不被母亲认可,是她自己被认可的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那种源源不断的滋养实在太少,所以她的孩子也没有受到她的滋养。
如果说上学时期的我们一直是受家长或者老师的认可,我们曾经为一颗小红花,一个小×号而郁闷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毕了业的我们尝试自己给自己肯定。很多父母说,看我家小孩不像别人的小孩,成绩那么好,其余都挺好。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成绩好,业余时间也能给孩子当家庭教师。而普通成绩的孩子,可以从其他道路进行绕道。也许手工、家务、居家整理、艺术等层面会有一个两点。这个亮点需要做家长的,当做旁观者去发现,挖掘孩子,而不是一棒子就给孩子扣个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