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夜读《春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挥师东征刘备,在徐州一举告捷,并将关羽和二位皇嫂俘获。曹操心想,关云长如能归降,曹某必能早日一统天下。曹操求贤心切,对关羽一天三宴,盛情款待,还拜他为偏将军,赐宅地建造楼阁。可是不失大节的关羽仍然身在曹营心在汉,盼望二位皇嫂能早日与结义兄长刘备团聚。曹操见恩赐不行,便又使出以*情相逼的新招。他把关羽与二位皇嫂同关一室,图谋以后将此事宣扬出去,以绝关羽回汉之念。夜幕降临,关羽面对二位皇嫂满脸羞红,心中怨恨曹孟德用心奸险。他略一思忖,依然起身来到室外,开始秉烛奋读孔子所著的《春秋》。关羽时而朗声念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曹操隔墙侧耳**,轻声叹到:“关云长乃真英雄也!”他见归降无望,便将关羽3人放回。临别时关羽将所画的并蒂诗竹赠予曹操,疏密相交的竹叶组成4句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借以表达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坚强信念。关羽夜读《春秋》的高尚情操一直激励着后人。

 一、关羽夜读《春秋》以言志

 关羽秉烛奋读孔子所著的《春秋》,旨在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心迹: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关羽夜读《春秋》,是做给曹操看的,关羽时而朗声念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曹操隔墙侧耳**,轻声叹到:“关云长乃真英雄也!”他见归降无望,便将关羽3人放回。

 二、关羽夜读《春秋》是研究历史吗

 《春秋》是一本什么书?《春秋》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因它是用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写成的,所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读史书,与一个武夫有没有关系。据《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关羽平时十分喜爱《左氏传》,而且“讽诵略皆上口”。在汉代,诵经读经现象十分普遍,《春秋》是时人必读之书。如《魏书-李典传》裴注引《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应该说,关羽读《春秋》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关羽夜读《春秋》是研究历史吗?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所有事的一种记录和评价。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感情立场去看待历史和一些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就会产生疑问:到底孰对孰错呢?带着这样的质疑,人们就会寻找不同的史书版本比较鉴别,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发生的某件事,或被历史记录的某个人,这样,一步步就走近了真实。就像我们认识自己所在的位置,只看到前面或后面,我们就无法真确做出判断,只有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全面的了解了,甚至找出一个参照物去定位,我们才会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读史也同其理。在比较古今发生的事情时,历史会慢慢地告诉我们,它在现实中烙下的那么多痕迹,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慢慢在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就会研究和推理,最终形成一个趋近客观的判断,这就是明智的由来。疑问的产生、解答、比对和萃取的过程,赋予了我们对公正客观史实的执着追求。这所有的过程,也让我们养成了对史书记载真伪的质疑批判,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关羽夜读《春秋》,他也试图在历史中找是非曲直。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义。《春秋》可以为他找到答案。《春秋左氏传》中记录了许多义士,义举,这些人,这些事,引起了关羽的诸多思考,他成就了关羽的忠义思想,关羽后来成为忠义的化身。

 关羽的忠义思想确实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这种忠义思想,有如下特点:

 第一,好汉不从二主。

 关羽一旦跟了刘备,便铁了心,万变不改,万死不辞。关羽的“义”,是信义,义气。关羽追随刘备,在三方争斗中,屑弱势的一方,尤其是早期,屡屡兵败,没有立足之地,但他意志坚定,决不动摇。为了保全刘备妻小,他一度暂附曹营,曹操为了收买他,三天小宴,五天大宴,达到无所不予的地步,但他毫不动心,一旦打听到刘备的去处,任何力量都不能阻他前行。关羽的重义,达到了对其他一切都看轻的程度。这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言行为义而动。

 关羽的言行,始终与“义”连在一起,为了“义”,他可以快马飞刀,令人头落地,也可以勒转马头,让敌首逃跑;可以勇斩强敌,转瞬取胜,也可以心头不忍,刀下留人;可以不睬军师,自行其事,也可以俯首听命,忠心效力。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受“义”的牵制,为“义”而动。“义”高于一切。

 第三,重义不惜废公。

 关羽的“义”,有浓厚的个人义气的成份,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因义害公之举,不足为训。《三国演义》写到此处,多次提到“义”,如借曹操之口说:“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庚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又偌作者之口说“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年曹操许多恿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这真是把害义写成了善义,这样的“义”,实不足取。

 关羽为孙权所害,《三国演义》颂之曰:“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褒扬之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关羽亡后,在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建庙,四时致祭。这恐怕是最早的关庙了。

 随着关羽忠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关羽从历史上的忠臣形象成为万众效仿的偶像,他的地位也从臣到帝。在明清两朝,对关羽的崇拜达到高潮。到处修建关帝庙,长年烟火不断,成为民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