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经常用“山东达汗”来形容山东人?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大物博,一方水土。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人格特征。比如提到山东人,大概就会浮现出“山东汉子”的形象。那么,“山东”孔的坚强、粗犷、刚毅的印象是从何而来的呢?

01

变化中的脸书

有意思的是,就像川剧的特技“变脸”一样,一个地方的地域脸谱往往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南,以苏州为代表。在现代人看来,武农的这种软语盛产才子佳人,却偏偏在春秋时期以武功闻名。所谓吴人勇猛,故其人至今用剑,易死。直到西晋,在朝廷眼里还是“吴人轻锐,难移”。这和今天“徐州人一车就能打得过苏州无敌”的庸俗说法完全不同。

山东也是如此。与今天“山东达汗”淳朴、诚实守信的形象相比,秦汉时期的齐人多少有些“善变、诡诈”。变是指变化、偶然性、即兴性,“诈”是指欺骗、假装、狡猾、狡诈。《说文解字》:“变,更也”,“诈,霸也”。“齐人善变诡诈”是指当时的山东人惯于权变和诡诈。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名将韩信认为“国家充满了虚假和欺骗,这也是一个重复自己的国家”。百年后,班固在《汉书》中开创了“地理志”的体裁,专门用来记载当时的山川、河流、郡县、物产资源、风俗习惯等内容,为日后正史所用,成为人们了解古代风俗民情的重要史料之一。在《汉书》中,班固对山东人的评价是“言行不一,诡诈无情”,而齐国的人大多言行不一,狡诈无情,这与“齐人善变,诡诈无情”的本质是一样的,确实让今天的人感到惊讶。

海上放牧,清代,,描绘龚(西汉?一个川学县人,现在是山东藤县人,生活贫困,在海上赶牲口。公元前124年,公为丞相,封为侯。当时的汲黯认为自己的言行风格是当时山东人的一贯作风。

《汉书》还记载了一个公孙弘(西汉?一个四川薛县人(今山东藤县人)的故事,公元前124年任丞相,封侯,汉代侯为丞相的称号由此开始。他和汲黯(河南濮阳人)经常一起和汉武帝说话。他们事先私下协商统一意见,但在法庭上就变了。宫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心理,只说汉武帝爱听的话,而不理会先前与汲黯等人商议的意见。于是,汲黯生气了,当场质问公:“山东人惯于欺骗,不讲义气(齐人诡诈无情),我们就动手了。看来公孙弘的言行风格在汲黯眼里和当时的山东人不太一样。直到唐代的《隋书》编著,在抄了班固对山东人的评价后,魏徵还不忘补充一句,“一般来说,几郡的风俗与古代并无不同”,说明世人对山东人的观感,直到隋唐时期也并无不同。

到了明清时期,士大夫眼中的山东人终于不再被人称为“善变诡诈”,这可能与元明时期丁格造成的人口更替有关。元末,鲁西一带已经是“但有荆棘白骨”了。接下来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给北方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明初,山东东昌几乎成为无人区,以至于洪武年间成为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

王士兴,明末浙江台州人,曾撰《广智易》一书,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王士行,一个知名度不高,仕途却最高的人,曾在广西、河南、山东、北京、南京等地任职。因为王世行在各地工作过,有机会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所以《广志义》在描写各地的人文风情方面,比徐霞客的游记更胜一筹。

这本书《广智易》说,北京人“富而易败”,陕西人“俭而有古”。但判断书中各省,可以看出作者对山东人并无特别印象,只是在谈到青州府(今山东潍坊)时,提到“青州人易学乱”“蹴鞠六部落格之俗犹存”

清初苏州人褚仁火(字嘉轩)还写了一本书《剑轩集》,叫做《剑轩小史》,共分四十卷,记载古今奇闻异事。”这本书收录了明清文人与官场之间的外省人谥号,堪称那个时代“地域黑”的集锦。其中,江西人被称为“腊鸡”,是因为元代江西人经常将本地的腊鸡作为礼物送人,后来成为南方人的别称。浙江人叫“盐豆”,讽刺太节俭(小气)用盐豆吃饭是很自然的。《剑轩集》也没有放过山东人,大号称“臀”。这个词本来是指从当地发音来看口音不同的人,最近在苏北、安徽还是很常见的;这样一来,它就成了明代山东人的一个特殊参照物,自然意味着当时的文人并没有特别关注“山东达汗”的存在。

02

小说中的主人公

说起来,在宋朝以前,“大人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这个词一直是汉朝对这个朝代的称呼,就像班固在《严丰冉明山》里写的“让我们安顿好后嗣,扩大疆域,抖擞起伟人的声音。”用来指人的“大人物”直到南宋才出现,最早见于约克的《?h史”,即“姑苏时有一家姓唐,有一兄一妹,皆长二尺,村中人皆称其为唐”,但此词真正成为家喻户晓,到了明清白话小说流行之时。

无论是易还是简,他们的书都没有广为流传。至少和明清时期兴起的白话小说相比,只能算是小众读物。对于注重和追求高雅作品的文人来说,这类小说不过是所谓的“小道”作品,但在平民百姓中,许多白话小说出版后却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受到极大追捧,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畅销书”——比如褚仁火写的《隋唐演义》,其名气远超其强书集。

《唐传奇全传》是比《隋唐演义》晚一点出现的隋唐小说。在同类小说中,这本书最受人们欢迎。在“十八路抗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反隋起义中,着力塑造了一批瓦岗寨起义英雄的形象。瓦缸在河南华县,但这些英雄的起义却发源于山东济南,而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英雄很多都是山东人。

秦琼门将地图。秦琼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他主要以瓦岗寨的侠士形象出现。在群众眼里,“山东英雄”以他为先。

秦琼(包叔)就是其中的代表。秦琼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原是隋朝大将张须陀。张须陀战败,加入瓦缸,后来加入唐朝。他骁勇善战,封左武威将军、胡国公。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他主要以瓦岗寨亡命之徒的身份出现。即使是仅列为唐代第十六英雄的秦琼,在群众心目中也是第一英雄。民间有数不清的鼓类小说和戏曲,如《马的传说》、《秦琼打邓州》、《秦琼还乡》等,虽不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却经久不衰。京剧《秦琼卖马》也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代表作。

除了《唐传奇全传》,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对民众的影响更大。《水浒传》以北宋宣和年间山东宋江起义为历史依据和故事原型。经过民间传说等口头文学的传播和平行修订的长期演变,最终由文人整理创作,历时400余年。故事发生在山东省梁山湖(清朝咸丰年间才命名为东平湖),老家在现在的山东省梁山县。许多著名的英雄都是山东人。从起源来看,水浒传100?八大英雄中,山东人多达38人(天罡12,地牢26),多分布在鲁西的梁山、运城、聊城等地。现代教育家张天霖(山东济南人)说,有两种性格支配着山东人的内心、言行。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梁山伯的英雄。孔子的道德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水浒英雄”是他们外在的言行。

《水浒传》第28章“宋武醉酒打蒋门神”,水浒传108个英雄中,山东籍的多达38人(华容道、李悝jy、宋武等。),其高大威猛的身材和硬朗粗犷的外表很容易让人(山东人和外地人)把“山东”和“大个子”联系在一起。

对这些梁山好汉最直观的印象,就在于他们高大威猛的身材和坚韧粗犷的外表。《水浒传》虽然写了100多个英雄,但只有鲁、林冲、、jy、颜卿等人是作者用大量笔墨塑造出来的。他们既是代表梁山英雄整体特征的“上层人物”(金圣叹的话),也是人民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小说对这些英雄人物一出场就描写得淋漓尽致:“(鲁·)生来圆脸大耳,直鼻方口?66?长八尺,腰宽十”;“宋武有八英尺长,英俊,身体健壮,有几千磅的力气?66?";“(林冲)天生豹子头豹子眼,八字胡,八尺身?66?"随着《水浒传》(和)在整个汉文化圈的广泛流行,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让人们(山东人和外国人)自然而然地把“山东”二字与“达汗”联系起来。现代国内外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山东省安丘市万各庄人)曾直言:“山东人以勇敢著称。十几年来,作者走遍全国,到过的省份不下89个,到处听人议论,山东人胆子大,爱打仗。追究这个名声的原因,显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对侠义小说和八卦的误解。”

03

现实与想象

毋庸置疑,成弃草劫御纲、甲流店三十六友结义、瓦岗寨聚义等民间故事,一直为山东人所崇拜和向往。同时,《水浒传》中大碗吃肉喝酒、杀富济贫、为天理不公而诉诸武力的做法,也对山东整个武侠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不读水浒,不读三国”的民间警句就随着这部小说流传开来。

同时,正如吴金定自己所承认的,“山东大汉”刻板地域形象的形成是“有部分事实支撑”的。近代山东,尤其是鲁西,男女老少普遍学武,擅长拳脚,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地区产生了11明清状元,其中一半是武状元。明清时期,为了管理和保护大运河这条朝廷的输血大动脉,在运河沿线设置了大量的卫生官兵。比如,清朝有德州、济宁、东昌、临清四卫,满人驻守德州,总人数不少于两万。当许多士兵在巡逻堤防和保护大坝时,武术训练应该是一门常规课程。久而久之,当地年轻力壮的人也向驻军的士兵学习一点功夫。可以说,驻军的存在促成了当地的武风。所以在清代山东通志中,东平府和东昌府在《水浒传》中被记载为两处,其中一处是“犹怒任侠,不能自饰”;另一个是“其俗只是武功和实力?”66?人强而韧”,清末徐克在《清稗笔记》中也说“临清民风强而韧,贼多”。山东成为大刀会、义和团、红灯笼的故乡也就不足为奇了。吴金定只能解释。”但山东人不是勇猛无情的打手,是从容凶狠的。他们待人真诚热情,只有在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才伸出老拳头与之谈判,看到不公平才拔刀相助?66?人民的感情并不尴尬。"

从清朝开始,山东人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一点从上海传统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就可以看出来,他们通常是警察、体力劳动者等“卖拳头的朋友”。到了19世纪,连刚到这里的西方人都知道了山东人的“尚武”本性。

绘画,描绘了早期被义和团成员杀害的两名法国军官。这场运动最早是由黄河北岸山东直隶的农民发起的,口号是“助清灭洋”

就连东方当代日本邻居的观感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陆岛龙符写了一部描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奇幻小说《苏军登陆日本》,其中就有苏军登陆山东半岛受挫的情节。作者还不忘借书说:“山东的兵,过去是,现在也是强。”坂本雄一郎在《面孔与中国人》一书中也提到,“(山东)大多数人皮肤光滑,体格健壮,步伐悠闲,风度翩翩”,“山东人更出名的是倔强的体格,而不是头脑”。毫无疑问,这是“山东达汗”在典型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然而,这种看似不容置疑的公众认知,实际上与今天的事实相悖。就身高而言,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编制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1991年)》中,当时19-22岁的山东男青年平均身高只有171.69 cm。不仅比北京(174.75 cm)、天津(172.55438+0 cm)的学生矮,也比南方上海的学生矮(172.78 cm),这大概是意料之外的。体质方面,今天的山东人并不突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集团司编制的2010和2014统计,体质(国民体质水平)最好的人不是山东人(仅排在第八),而是谁也不会想到的上海人,甚至第二名也是来自长三角地区。浙江,2014),即使在北方地区,山东人的国民体质水平也不如北京居民,这从“五大三粗,壮如牛”的形象差异上几乎无法计算。

现实与想象的强烈反差,主要还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毕竟,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收入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等关系民生健康的基本生活状况,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营养摄入、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医疗和养老保险等诸多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长发育的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上海,1992年,市中心的静安区居民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89克,比郊区的南汇县(63克)多1/3。在城乡差异客观存在的现实中,北京和上海作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其市民在身高和身体素质上领先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

明清以来山东运河地区王允的酗酒与尚武:孙凤对《英雄山东》的文学记忆:卢乃彦笔下的山东英雄:张效廉的《试谈“齐人善变诡诈”》;刘德增解读山东人)

作者:向恒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