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树的作者?
叶赛宁(1895 ~ 1925)是苏联的俄国诗人。出生于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04到1912,上小学,教会师范,开始写诗。1912去了莫斯科,在印刷厂做过文员、校对员,在平民大学上过业余课,积极参加文学活动。1915去彼得堡结识了布洛克、克鲁耶夫等著名诗人,并于1916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清明节》。同年入伍,一年后退伍,结婚。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诗人写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如《能力变化的节日》、《应许之地》、《约旦河的鸽子》和《天空中的鼓手》,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他个人对革命的感情。
第一节总是写桦树的特性。用“银霜”和“雪花”写出白桦的形象。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了桦树树干上的一层白色细皮;“Pi”这个词将桦树拟人化,表示它对白色西装的喜爱,并突显其高贵。
第二节写白桦树的枝叶。由于白桦树上覆盖着雪花,还没有完全去除的树叶上覆盖着柔软的积雪,“毛茸茸”的白色树梢衬托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树镶上了一条“雪绣花边”。毛茸茸的雪枝像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和流苏一样美丽。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岑参的名句:“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作者极力想象,赞美白桦树在雪后傲然挺立的形象。
第三节,作者总是在沉默中写白桦的动态气质美。“沉默”用“朦胧”来点缀,这是作者与感官交流的方式,写出了白桦的含蓄和高贵的精神,写出了它的挺拔,写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写出了它的不凡。“辉煌的惠今”熠熠生辉。“立”和“闪”这两个动词,突出了桦树的安静挺拔,又不失一种特别的动感之美。
在最后一部分,诗人将白桦树置于朝霞的反射下。《徘徊》准确细腻地描绘了朝霞的过程,《来晚了》突出了朝霞的美,进一步衬托了白桦树的美。朝霞渲染的桦树,寓意“裹在红色里,分外妖娆”。
总之,这首诗的前两节着重描写桦树的外在形象,后两节着重表现桦树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多侧面对其进行刻画,力求塑造一个生动传神的形象。
这首诗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每一节中的偶句押韵,全诗押韵,听起来像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再加上作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白桦真挚的热爱、赞美和崇敬,所以这种欢快的感觉增加了一点。
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耐寒,银白色,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桦树的赞美包含了他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激昂情怀!当我们读到“我窗前有一株白桦树”时,我们就能充分体会到诗人与白桦树之间的亲密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