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701 ~ 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紫。绵州长隆(今四川江油)人。
在少年时代,李白学习的范围很广。除了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史名著,他还浏览百家之书,成为“剑术高明”的人。信奉道教,有超脱世俗的想法;同时,他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少年时在蜀中写的诗,保存下来的很少,但却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华。李白大约二十五、六岁时游历川东。之后的十年,他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很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曾一度到达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742年),被玄宗召入长安拜翰林,作为文臣大臣,参与起草文书等工作。不到两年后,他被迫辞职离开北京。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11年后,继续浪迹于黄河、长江中下游,“浪迹天涯,自适诗酒。”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重新获得朝廷的任命。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认识杜甫,成为好朋友。第二年分手后他们没有再见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在宣城(今安徽)和庐山。第二年12月,他被邀请到王勇李幕府,希望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王勇触怒苏宗被杀后,李白也被判有罪,囚禁在浔阳(今江西九江),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在路上,我被原谅了,回来了。我当时59岁。晚年生活在江南地区。61岁时,听说邱李光弼率军出城攻打安史叛军,北上准备参军杀敌。他因病中途折返。次年,他死于叔父当涂(今安徽)县令李的寓所。
李白的诗已经失传很多,至今仍有900多首,内容丰富。李白一生关心国家大事,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满于黑暗的现实。他的59件古董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品。唐玄宗后期政治中的黑暗腐败被广泛揭露和批判,反映了人才走投无路的悲愤。很多话都是讽刺,精神很高。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却不羡慕富贵,想到什么是钟鼓、珍馐、珍宝?。建功立业后,将效法战国高士吕忠廉,不尊而退。他的思想明显受到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许多诗表现了对人们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一内容往往与对统治者的批评结合在一起。他的一些乐府诗反映了妇女的生活和她们的苦难,其中侧重于对妇女的思考和对人的记忆,也写了商人、弃妇和女仆的委屈。他的《投宿五松山下荀叔》、《护之歌》、《秋蒲之歌》分别描写了农民、船工、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他的诗《蜀道难登天》(《蜀道难》),《黄河之水不可移出天入洋,一去不复返》(《入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类诗歌,就像他的一些歌颂大鹏鸟的作品一样,表现了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怀,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非凡的愿望。其他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之旅》等诗,善于描绘宁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等。李白也有许多关于爱情和友谊的诗。他的乐府诗往往从女性承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刻的爱情。还有一些送礼物和思念妻子的诗,感情也挺深的。李白向朋友捐赠了大量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这些诗有的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时候表现出日常送别和相思之情,如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沙丘门杜甫、听说王昌龄为此迁居龙标窑、追忆往事和拜访参军、赠王伦等。,感情深厚,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李白诗歌的内容也含有一些封建糟粕,其中更多的是宣扬人生如梦、吃喝狂欢的消极虚无主义思想,以及求仙访道、丹药炼丹的宗教迷信。他写的一些关于女人和爱情的诗很俗。在李白的诗中,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被广泛使用。他的《但既然水还在流,尽管我们用剑砍,举杯消愁》和《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秋蒲之歌》第十五篇)等诗,描绘了他在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的深切忧虑,广为流传。比如他写“诗是北窗之礼,万言不如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写自己的才华;“我愿渡黄河,但冰噎渡口,太行山将雪盖”(《难行》),难写事业;“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赠王伦》),写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都是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令人惊叹。他的“强风吹我心,西挂仙阳树”(《金湘寄魏拔西天》)和“我心明月忧,我随风留西天”(《听说王昌龄迁龙标瑶要走》)都以奇特的想象力表现了他对长安和诗友们的怀念。《傅亮吟》、《古风》和《西部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表达了长安城的毁灭和安史之乱对中原的蹂躏。《远方的送别》通过飘零的梦幻传说,表现了唐玄宗后期对政局的隐忧。都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蜀道难》和《梦登天目山》借助神话传说构筑了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长长的七言律诗中尤为突出,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从体裁上来说,李白擅长形式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和绝句,不喜欢写格律诗。59篇《古风》是他的五代古风代表作。他的乐府中的五首古诗,继承了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实生动,洋溢着诗人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和一般七言诗)比较有创意。景色壮美,瑰丽多彩,抒情情怀奔放,起伏多变。从文学渊源上看,这类诗歌受屈原作品的影响最大,鲍照对它的模仿也很难。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更加警世。《静夜思》《玉洁芬》等五绝,含蓄隽永。更有优秀的作品,清晰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色,抒情的风景,浅显的解说。比如《黄鹤楼去扬州途中再会孟浩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作白帝城》、《赠王伦》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代表作。一直以来对唐代七言绝句的评价,认为李白和王昌龄最擅长情景交融;李白集中研究七律最少,只有十多部,优秀作品很少。五律七十多首,有些写得很好,说明他会写格律诗,但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然用的是旧乐府题材,但能有新意。唐代以旧乐府为题材创作诗歌的人,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一些诗句和绝句,虽然不用乐府题材,但充满了乐府诗。他的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具体来说,语言直白自然,音节和谐流畅,自然而不做作,散发着民谣的味道。这主要得益于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研究。但他并不只是学习和模仿民歌的语言,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简洁、优美、有意义。他的七言古诗,不仅清逸自然,而且语言豪放。杜甫《春忆李白》诗赞李白诗“清新”“飘逸”,揭示了其语言风格的显著特点。李白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的韩愈、李贺,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李白诗歌,并受其影响。李白也写了几首诗。《尊前集》诗12首,《华安妙词选》诗7首。其中《清平调》有三首《云要衣、花要容》,体裁其实是七言绝句,当时是用音乐唱的。其他李白传世的长短句都不太可信。其中以《菩萨蛮》、《平林大漠烟》、鄂、晏最为著名,但这两句是否为李白作品,后人颇有怀疑。今天李白的散文有60多篇。很多对仗句并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时尚。但语言自然流畅,与其诗风相近。其中《汉书·荆州》和《桃花源序(李)》为后人所选,广为传诵。
唐人编的李白文集,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刻于苏州,称为苏本。后来有一部按苏本抄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苗岳临摹,称苗版。最早为李白集注释的是南宋杨企贤的《李翰林集》,共25卷,注释丰富。屈退元、朱锦程的《李白集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中最为详尽的一部。关于李白作品的研究:五四以后,建国以前,著有《道士诗人李白》,齐著有《李白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詹李白年谱》、《李白诗集》、《王运喜李白研究》等。此外,还有许多单篇论文,其中一些被中华书局选为代表性论文,编入《李白研究论文集》,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
李白研究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和奇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以至于今天仍能广为人知。与此同时,历代诗评家也对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不断的评论和研究,到19世纪末,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成果。但在李白研究史上,二十世纪的成就和进步无疑是最大的。近百年来,学术界在传统的印象性的、琐碎的诗歌评价基础上,开始用更加现代的、科学的、系统的诗歌理论来研究李白及其诗歌艺术,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李白诗文校勘上,可谓硕果累累,佳作迭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李白研究的学者们自发成立了李白研究会,定期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李白研究学术研讨会,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门介绍李白研究论文的刊物,极大地促进了李白诗歌的进一步普及和研究。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李白研究所在本世纪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本文拟分阶段、分专题进行介绍。
第一节是对20世纪李白研究的概述。
严格地说,本世纪上半叶,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李白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吴的《诗坛革命家李白批评》是本世纪初运用现代诗学理论批评李白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行文风格和论述角度上不同于传统的评论和议论,而是从人格特征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在当时诗歌革新上的贡献。后来出现了相当多的从思想、性格、情感、艺术特色等角度对李白进行详细研究的文章,如崔显家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陆渊的情人李白、徐家瑞的颓废主义文人李白、陆琦玉的《李白人格的传承与童年生活》、《李长治的文学修养与谢朓》、《程浩》等。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用类似理论和方法研究李白的专著,如李寿章的《李白研究》、汪炳坤的《李太白传》、的《诗人李白与他的痛苦》、齐的《韩伟的李白研究》等。其中,李长治的作品尤其视角新颖,分析独到,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就具体问题而言,关于李白宗族和籍贯的讨论,无疑是本世纪上半叶李白研究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这场讨论始于李奕辰的《李白的籍贯和出生地》,他在书中提出李白应该生于西域。之后,陈寅恪在《李太白家族问题》中作了详细考证,得出李白“生于西域,非中国”的结论。与之相矛盾的文章是王利忠关于李太白国籍的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李白的思想和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学术界也就李白的通俗性和进步意义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始于林庚的文章《诗人李白》。林庚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李白并不像过去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脱离现实。相反,他非常关心政治,关心祖国,关心人民。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也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当时很多学者都认同这些观点。但对于林庚认为李白歌颂“太平盛世”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以及李白的服饰意识与农民起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点,他们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李白生平的研究,不仅继续讨论李白的家世和籍贯,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李白的经济来源。这个问题是由麦超枢的《李白的经济来源――读李曼的铅笔》引起的。他认为李白和他的父亲都是铜和铁的商人,而李白“从事采矿和冶金”。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相继出现了耿袁瑞的《李白是靠经商为生的吗——对《李白的经济来源》一文和穆荣华《李白经商吗?、李廷贤《为李白辩――读麦超枢《李白的经济来源》一文》等文章。
这一时期李白诗歌艺术研究的新动向是,学术界开始用浪漫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他的诗歌。林庚在《李白》中说:“李白从市民阶级的萌芽中得到的主要是孤独的自由生活、个性解放的要求、自由意志和浪漫精神”。后来又有更多的文章专门论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如胡的《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特色》,孙叔清的《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谢善姬的《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文革时期,从1967到1976,李白并没有被冷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关于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说法,其中他认为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城,地点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此言一出,得到了学术界众多的回应,如俞叔诚的《李白生于中亚的另一种确认》,尹梦伦的《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甚至到了80年代以后,也有人回应这种说法。
在文革后期,李白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有人用“以批判法律来批判儒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李白。一般认为李白是法家,说李白有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思想倾向和战斗精神,他们也将其与杜甫相提并论,褒李抑杜。
80年代以后的本世纪最后二十年,可以说是李白研究的恢复期和高潮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重新从学术批评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待李白及其文学创作。另外,文革期间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被剥夺了写李白研究论文的权利,但他们从未停止过对李白研究的思考。因此,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中期,出版了近20部研究李白的专著,论文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当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白研究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发表成果的数量上,还体现在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上。这时,人们发现和讨论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
就李白生平研究而言,人们不仅对李白的籍贯、家世、经济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讨,而且对李白在北京生活的时代和时间、在东路的逗留以及长期的职业生涯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关于李白思想的研究,学术界拓宽了思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研究了李白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盛唐文化的关系,对李白与宗教的关系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对李白诗歌真实性的研究中,人们对李白诗歌是否反映“盛唐”的讨论比五六十年代更深入。
在李白诗歌的艺术研究中,人们逐渐改变了沿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理论模式的观念,开始从意象、结构、语言、气质、诗风、审美、创作心理、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更加新颖细致的探讨。同时,人们也将李白与古今中外众多诗人进行比较,试图找到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艺术魅力和艺术规律。在具体作品的研究中,对《蜀道难》的意义和主题的研究,对李白词真伪的探讨,比五六十年代更加热烈和持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考订工作成绩斐然,近20年来,除出版了十几部《李白诗选》和《李白文学作品选》外,先后出版了《李白集校注》、《李白全集注释》、《李白全集注释》等三部各具特色的新版《李白全集》, 充分全面地展示了本世纪以来李白作品整理研究的成果,也为李白研究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白研究史上,本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李白研究会的成立、李白研究刊物的出版和李的初步建立。1985年5月,“李白诗歌中日研讨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议设立“中日李白诗歌研讨会”。在有关方面和全国李白研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6月1987 11成立了“中国李白学会”,并决定出版《李白杂志》(后更名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秘书处和编辑部设在马鞍山市“李白纪念馆”。截止1998,李白研究会* * *召开第六届年会暨李白研究国际研讨会,先后出版会议文集1部,期刊9种,相关文集1部。除了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建立李白纪念馆和李白研究所外,在四川省江油市、湖北省安陆市、山东省济南市也建立了李白纪念馆和李白研究所。其中,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多次召开李白研究学术会议,出版了两部李白研究丛书。湖北安陆编辑出版《安陆李白》等作品;山东济宁李白纪念馆还出版了《李白山东随笔》等作品。
可以说,在本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李白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遍地开花,使李白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李白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传统,在唐诗中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古代人们口头创造的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种子。战国时期,屈原吸收前代文学文化的成果,在现实斗争中创作了一系列辉煌的诗篇,为内容丰富博大、形式奇特的浪漫主义传统开创了“诗人之后,抒情者之前”的第一个高峰。同时,庄子在哲学散文中创造了许多荒诞的寓言,这也为浪漫主义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汉代到初唐,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和进步文人的创作中不断发展。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尚墨桑》、《木兰词》,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的一些诗歌,以及六朝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丰富了浪漫主义传统。盛唐时期,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高潮。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果。他们以反叛的思想和大胆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期乐观的创作精神和对封建秩序不满的潜在力量,拓展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歌成为继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对唐诗的创新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思想,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在第一首诗《古风》中,他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建安来,美不珍贵”。并以豪迈的精神,肯定了唐诗拉回颓废之风,恢复高雅传统的正确途径。在第三十五首《古风》中,他批判了当时残存的强调模拟雕琢而忽视思想性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灿烂,雕虫幼稚。“在创作实践上,他也与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风,少写律诗,但在学习乐府民歌和大力发展七言诗方面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了陈子昂。他的努力对完成诗歌革新的任务起了很大的作用。李死后在其诗集《草堂集》的序中说:“鲁黄门曰:‘陈集遗骤变。”时至今日,王朝诗风一直以梁陈公为主导,变化极大,扫地到极致。这是对他革新诗歌成就的正确评价。
李白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广为流传,至贞元年间,他未经证实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时期,韩愈、孟郊对他的诗歌赞不绝口,并从他那里吸取经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显然更多的是受他的启发。宋代的苏舜钦、王陵、苏轼、陆游,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都从他的诗歌中汲取了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戏中为友”的故事和传说被写进戏曲小说,在民间流传,表现了热爱自由的人们的爱心。
李白研究
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诗歌内容丰富多彩
李白诗歌的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由盛到衰的方方面面。他和边塞诗人一样,写了很多边塞诗,但他对唐朝发动的一些非正义的战争,如《城南之战》、《古风三十四》(如流星)等,都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批判。同时,他也热情地赞扬了唐朝保卫边防安全的正义战争和将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比如希望通过战斗尽快结束战争:“我该怎么做才能打破月氏家族,然后举起我的枕头”“鼓起勇气狂奔,与恶魔氛围战斗”(下篇第二、第六部分)
他还像田园诗人一样描绘了祖国山川的自然风光。
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都写过送别,唱过友情,唱过闺情,唱过宫怨,唱过情歌,唱过爱情,李白也广泛而真实地表达和描写过,都有名作,如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途中,听说王昌龄迁左,龙表瑶有此消息,杜甫寄水沙丘下。比如《子夜吴歌》、《关山月》、《北方流行》、《春思》、《长征》、《玉族》、《虞姬的不幸》等。如《杨造反》、《夜坐》等。应该说,李白既是王蒙,又是高岑,“可以算是一个综合型的诗人”(《中国诗歌史》)。
(二)、原始内容
1,表达个人理想和愤世嫉俗的精神。所谓个人理想,是指他拯救世界的志向,对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追求。犬儒主义精神是指其蔑视名利,蔑视王公贵族,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李白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理想和精神,还在于他比其他诗人更坚持这个理想,他的精神比其他诗人更强大,这是很少有人拥有的。他的济世救世的理想在年轻时就确立了,即“争其智,肯助其事,使寰区大,海郡清”,成功后便隐退。这位诗人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即使当长安在政治上失败后极度消极和悲伤的时候,他也自信“既然上天给了人才,随它去吧就录用了!”(《入酒》)和《东山高卧不晚起》(《梁园之歌》)终将能“激其智”,乘风破浪,“直起我浊帆,架桥渊深海”(《难行》)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李白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对统治者的傲慢与不可驯服,对名利与权力的高度蔑视,这也是其诗歌内容中的一大显著特点。他追求自己政治理想的早日实现,但他不想为了这个理想向统治者低头:
安能毁屋屈腰,谁也不会吃亏被人识破嘴脸。
在长安时,他“傲立青云,兴奋点”,他是“玩弄千人于股掌之间,视之如粪土”(苏轼《李太白碑·尹姬》)。
凤凰初发紫泥,皇帝称之为御宴。颂九天主,逗红浪绿圣贤。(《玉壶吟》)
过去我们在长安沉醉,与王公贵族同饮。我远离凌昊,但我愿意落在别人后面。(《刘夜郎赠辛判官》)
他的朋友任华也说他“几次被礼召入世间,归来已半醉”(《杂言寄李白》)。他在长安从政失败,至今仍骄傲自豪。他不奉承统治者,也不悲伤地哭泣,而是大声歌唱:
如果你以生活为荣,如果你不和谐,你会更善于思考媒体。延陵尊汉室皇帝,为何要一把长剑立在玉阶上?致远不贵,穷不悲。韩信耻于与姜相提并论,米芾耻于赶跑屠姑儿。难道你李瑟娥北海,哪里来的英雄气概?你不看裴尚书,土坟里蒿棘三尺。少年早就想去五湖了,看到这里就饶了钟鼎。(《答王十二寒夜》)
在李白看来,皇帝和他,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而是主客关系,是平等的,也就是炎陵和汉光武帝之间,上善思豪和汉高祖之间。这个思想境界够高了。他不能像黄巢那样反对皇权,也不能像孙悟空那样“轮流做,明年来我家”。叶燮《原诗:章外》:“观白花花前,与睡长安无异,何苦生气!.....你看古往今来的名人,除了白你都气不起来!"
他的《很难去》一文,在谢朓楼送别校书云、宣州,以及即将到来的成酒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诗人的一生多次受到打击,但他没有被黑暗残酷的现实压倒和征服,而是顽强地冲破这种现实,跨越它。尽管他最终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直到去世也没有减弱。他的最后一首诗《路之歌(终)》说:
大鹏展翅啊,向四面八方飞去,这种过境和破坏啊的威力可不好。余风使我兴奋,我在桑树的帮助下游泳。仲尼死时谁流泪了?
读起来还是很刺激的!
与犬儒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诗人对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强烈追求。但是,他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借酒求仙,浪迹江湖罢了。是“虎儿将与你对酒,卖千古愁”(《入酒》),“金白墙买歌笑,醉翁之意轻为诸侯”(《忆往昔,送焦俊元从军》),“既然世人绝不能应我们的渴求,明朝遣舟”(《明史》)。
还要指出李白的思想和诗歌中存在着矛盾和消极颓废的东西。一方面,他鄙薄名利,说“名利若有,汉水也该向西北流”(《江上歌》),“钟鼓、珍馐、珍宝算什么?,让我永远沉醉,永远不要来理智!”(《入酒》);但另一方面,他也追求名气,一旦有了名气,就不免沾沾自喜。当他在长安城得意时,他吹嘘道:
还好我陪鸾开车出了洪都,骑上了飞马。王公借色,全章紫。当时朋友很多,唯一的相处之道就是君(《驱车到温泉宫后赠阳山人》)
宋代陆游曾对此嗤之以鼻:“得布衣翰林祭祀,是何祖道!俗话说‘当时嘲笑我的人都来邀我做爱’,所以他们一辈子在神坛里度过也是合适的。”李白在长安送金归来后,也曾谦恭地请求独孤驸马引语,他的诗《提笔赠独孤驸马》是自白:
久礼国士,强心裁出知己。不要在城市里浪费时间,青云之转高不可攀。
郭沫若说李白、徐独孤不是“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