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如何借鉴新西兰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新西兰面积26.8万平方公里,人口439万。畜牧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以上。新西兰拥有世界上人均最多的牛羊。2011年,奶牛450万头,肉牛400万头,羊3700万只,马鹿200万只。同时,新西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国。畜牧业占农牧业出口总值的90%以上,占全国出口总值的70%。其中乳制品、羊肉、鹿肉、鹿茸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羊毛出口居世界第二。

新西兰作为南太平洋小国,为什么能创造畜牧业经济奇迹,保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出口大国?新西兰之所以能成为“畜牧王国”,与其广袤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关,但也与其长期以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技术、管理、服务和细节有关。总结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经验,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种草强调科学

新西兰有654.38+02万公顷的草地,全部是人工草地。这些草原产量高,质量好,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来源。甚至有些人工草地是50年前种的,现在还长得很好。从具体实践来看:

首先是选择性播种。根据土壤肥力、酸碱条件、区域气候、海拔、降雨量、利用方式,选择最适合的草种。土壤肥力差的地块种植耐瘠薄品种;在降水较少的地区种植耐旱品种;在较高的地方种植耐寒品种;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地区,种植耐酸或耐碱品种。比如白三叶一般在相对温暖的地区播种,紫花苜蓿一般在ph值6.2~6.5的土壤中播种;当土壤的ph值小于6.2时,通常种植白三叶或红三叶。

二是根据目的播种。放牧草地种植耐践踏的牧草品种,育肥草地种植营养价值高的牧草品种。同时要注意禾本科、豆科、菊科、车前草等牧草的合理搭配,以保证家畜的营养平衡,满足家畜的生长发育需要。

第三,注重测土配方施肥。牧草的生长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因此,新西兰的农场非常重视及时补充土壤肥力。一般每两年委托专业服务公司进行一次土壤检测,包括ph值、有效磷、硫、主要矿物质(钙、钾、镁、钠)等。,而且专业的服务公司会按照缺什么补多少的原则进行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顷每年施氮肥150 kg ~200 kg。如果不定期施肥,会受到政府的严厉惩罚。

第四,广泛实行混合广播。新西兰的牧草至少要有两个品种才能混合,混合牧草品种的适宜组合要根据土质(如ph值)和地形(坡地和平地)来确定。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无芒雀麦、菊苣、车前草等品种是新西兰牧草的主要选择品种。

第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杂草。为了控制杂草,在草地更新和补种之前,应使用无菌除草剂杀死杂草、灌木和其他需要消除的草。另外,草主要在秋季种植,由于气候寒冷,不利于杂草生长,更有利于种植的草成活。在草原上放牧后,要及时刈割未放牧的草,这样可以抑制杂草和毒草,把新长出的草修剪整齐。

有计划地使用草

新西兰放牧草地管理的核心是“配粮”,即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实行“以草定畜,以畜配草”的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科学计算用草量。各农场将根据年度饲草料生长曲线,认真计算各季节和全年的饲草料生长量,确定各季节适宜的牲畜载畜量和饲草料生长淡季应提前储备的饲草料量,实现全年饲草料供应的总体平衡。

二是全面实施轮牧。分区轮牧是新西兰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做法。采用永久围栏和临时电围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栏控畜,以畜控草”。每个农场都会根据自己的草地资源和每个季节牲畜的放牧需求,以固定围栏的形式将草地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用电围栏将围栏区分割成更小的区域,有计划地在不同区域轮流放牧,保证草地不被过度放牧,利用后尽快恢复。

第三,注意淡季饲草储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新西兰的牲畜一般不喂精饲料。因此,在淡季储备牧草是新西兰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每个农场都会在牧草生长高峰期收获最好的青贮饲料。青贮工作一般委托给专门的服务公司,以保证青贮的质量。同时,每个养殖场还会预留一定的专用草场供牲畜越冬,保证牲畜在冬季也有适量的新鲜草料。

第四,善于以畜管草。充分利用牛羊放牧的不同特点管理草地。新西兰的农场一般都是牛羊结合,即使是专业化的羊场,通常也会养几头牛。羊喜欢吃嫩草,牛喜欢吃老草和干草,让牛吃羊吃的草,既提高了草的利用率,又有助于防止杂草。

管理层关注细节

新西兰人始终相信,只有好的管理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因此,所有农场都将牲畜作为工业产品进行生产和管理,特别注重细节。举几个例子:

首先,牲畜每天都要称重。通过称重,可以及时了解每头牲畜的生长速度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调整放牧方式和营养结构。同时,通过称重,可以及时发现并淘汰不良牲畜。

第二,牲畜戴耳标。新西兰所有的家畜都必须佩戴电子耳标,耳标上详细记录着家畜的基本信息,比如:羔羊出生时是单胎还是双胎,防疫情况,驱虫时间等等。

三是实施简单易行的管理措施。每个养殖场都有专门实用的小设备,把羊固定在它的背上,然后在固定架上进行剪尾、阉割、接种、驱虫、戴耳标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牲畜的健康成长。

第四,幼畜分开养。幼畜出生后,应及时与母畜分组饲养,集中保暖哺乳,并设置单独的优质草场供幼畜放牧(草场内根据幼畜营养需求种植专用人工草场)。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幼畜的营养水平,而且有利于幼畜早期断奶,可以促进母畜生长,促进母畜发情。

五是善用小动作。如在母畜身体上部贴上变色试纸,利用家畜发情时经常让其他动物爬在身上,从而在试纸上留下标记的技术,来判断家畜是否发情,进行适时配种。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奶牛的身体状况,如患乳腺炎的奶牛,在臀部画红色标记;脚发炎的奶牛臀部涂有蓝色标记,有利于不同放牧管理,及时对症处理,及时处置患病奶牛挤奶时产生的乳汁。

高水平的良种

新西兰畜牧业发达。比如,目前我国现有的3700万只羊基本都是改良杂交羊,繁殖成活率从50年前的91%提高到目前的130%。新西兰提高良种水平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家畜育种资源的选择。在选育材料的选择上,特别注重产羔率、年受胎次数、成活率、100日龄和200日龄的生长速度、产奶量、肉骨比、母系强度、颜色、牙适、足力、乳房状况、抗病力等性能指标,尤其是产羔率。

二是良种繁育专业化。搞养殖的养殖场单纯养殖,不搞商品畜;从事商品畜禽品种生产的不从事养殖,公母品种由不同养殖场生产,避免近亲繁殖和品种退化。

三是严格引进良种。从国外引进家畜品种到新西兰,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配种等过程,一般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第四,交叉提高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气候和饲养条件。温暖平原地区主要发展较大的品种;高寒山区主要发展相对小而耐寒的品种;饲养条件好的地方主要发展速生品种;饲养条件差的地方,主要发展耐粗饲品种。

五是全社会良种意识强烈。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各养殖场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十分注重及时观察和淘汰生产性能较差的个体牲畜,牲畜质量水平在长期的选择中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家畜拍卖市场拍卖家畜时,外貌好、身体状况好、毛色正、品质优的家畜拍卖价格明显较高,客观上通过市场引导促进了良种的改良。

严格预防和控制流行病

由于长期严格的防控措施,新西兰至今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这在全世界都应该是一个奇迹。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健全的防疫体系。新西兰有150名官方兽医,负责全国的动物防疫管理工作。此外,还有6000名注册兽医,他们都与农场建立了密切的互利关系。兽医与农场签订了服务合同,为农场提供防疫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农场则向兽医支付必要的服务费。双方的目标和责任都很明确,保证了防疫质量。

二是严格的防疫措施。新西兰主要采取免疫、检疫、患病动物隔离、驱虫、饲养(饲养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转移环境(将牲畜转移到另一个不易患某种疾病的地方)、适当放牧(例如,如果牧场底部3 cm ~4 cm有很多寄生虫,尽量不要让牲畜吃掉)。

三是建立产品价格与疫病的关联机制。拍卖市场的展板上清晰地显示着每只动物(只)的疫情情况(电子耳标获得的信息),患病牲畜的售价会比健康牲畜低很多。这从机制上调动了养殖户自觉进行动物防疫的积极性。

第四,自宰自卖是违法的。新西兰法律规定,农民宰杀的牲畜只能自己食用,如果出卖自己,将受到法律制裁。这就保证了牲畜必须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既保证了畜产品的质量,又有助于防止牲畜疾病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传播。

技术推广实践

新西兰非常重视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这是保证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一个是教授和专家组成的农民阶层。通过在新西兰的考察学习,笔者了解到,很多在大学任教的畜牧业教授、专家长期在农场工作,有的甚至目前还是农民。丰富的实践知识为他们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他们知道生产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有哪些难点和重点,如何有效解决,这样他们的教学针对性很强,学生听得懂,喜欢听,学得会,就会用。二是农民专业化。农民和雇工都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所有农场员工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上岗。在农场就业需要最低三级培训证书(最高六级),级别与工资成正比。第三,培养重视全过程和能力。培训课程贯穿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即每个学员要完成从饲草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到牲畜饲养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学习。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安排大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毕业生可以很快适应生产的需要。此外,新西兰的规模化、产业化、技术服务社会化、畜产品交易市场化以及生产者保证畜产品质量的高度自觉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前,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受到效率相对低下的困扰,一些地方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热情正在逐渐消退。如果对比新西兰的做法,不难发现自身的问题。其实不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不到位。比如新西兰的羊6个月就能出栏,而中国南方的羊出栏需要1.5年以上,出栏速度是中国的3倍以上。新西兰一岁肉牛平均体重可达366公斤,而中国南方只能达到170公斤左右,不到新西兰的一半。新西兰的家畜流产率一般在5%以下,而中国南方的绵羊流产率在30%~50%,普通农民饲养的绵羊流产率可能更高。显然,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新西兰的经验,就是学习它在抓一个产业上坚定不移、毫不松懈、持续改进的做法,学习它脚踏实地的管理和工作作风,学习它在技术、管理和措施上的运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草原畜牧业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