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部穿越小说,可以按时间顺序讲一下唐朝发生了什么吗?求求你,奖励50,好的话再加!!
从618建立唐朝到907年朱温灭亡,唐朝* * *存在了289年。唐朝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为兴盛期,后期为衰落期。是唐高祖建立了唐朝,是唐太宗和李世民带兵十年完成了统一大业。李世民登基后,经过玄武门之变,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上领先于世界。此后,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元史圣”再次出现,强国富民养和的世界重现。但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
晚唐政治混乱,从牛李之争到宦官专权。这期间农民起义不断,最后爆发了黄巢起义。朱温是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开始反抗唐朝,后来取代唐朝成为皇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侯亮。
唐朝的建立
李渊,唐朝的开国功臣,出身于关陇贵族,祖父天蚕土豆曾是西魏八大支柱国之一,封为唐公。其父攻关爵,其母独孤是隋文帝之妹。隋末,李渊留在太原。当时彭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灭已成定局。617年,李渊集团在太原起兵。此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作战,牵制了大量的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这年秋天,唐高祖率领三万人从太原出发,进军关中。年底,李渊攻克长安,立隋王为傀儡皇帝。618年,杨迪被杀,李渊废了尤杨,在长安为唐高祖称帝。
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后,就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晋城的薛举、武威的李贵、玛依的刘武周是唐朝威胁关中根据地的三大割据势力。唐朝进行统一战争时,首先使用军队对付他们。618年(武德元年),李世民带兵消灭薛举的继承者薛,占领陇西全境。619年,唐朝利用郭利集团内部矛盾推翻割据政权,获得河西五郡。620年,刘武周被消灭。早在618年,占据幽州的罗毅就加入了唐朝。620年秋,率军出关,攻打王。次年,击退窦建德的援军后,被困洛阳的王倒向唐朝。621至623年,唐军镇压河北起义军。鲁南、冀北的割据势力也相继沦陷。621年,唐将军李、李靖从夔州(四川奉节)沿江突袭江陵。割据政权孝贤也向唐军投降,622年(武德五年),唐军在江西镇压林建立的楚国,岭南本土势力不得不加入唐朝。624年,唐军镇压福贡水义军。这样长江流域和岭南也被唐朝占领了。628年(贞观二年),唐太宗乘突厥衰落之机,出兵灭梁政权,占领北方。至此,唐朝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事件
建立唐朝,次子功不可没,但长子李被立为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拉拢他的四弟李元吉来对付。双方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先发制人,在皇宫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李元吉,消灭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唐高祖把王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盛。
改革官制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唐太宗对隋朝的制度进行了改革,使之成为唐制。唐朝中央政府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唐初,中书省行政长官中书令(二人)、厦门省行政长官石中(二人)、尚书省行政长官左右仆从,都是宰相,他们一起讨论国政。总理议事的地方叫政务大厅。三省主官职位高,但不一定是全部,也不容易下放。皇帝经常指派级别较低的官员参加政务大厅会议。这些级别较低的官员,被冠以“同校三事”、“同校之事”的名号,可见他们也是宰相。继高宗之后,尚书的左右仆从也应被封为“同三品”。没有这个头衔,他们就不再是总理了。皇帝为了便于控制,防止权力降级,选择了一些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削弱了尚书省的职权。一般来说,中书省是负责起草军政诏书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一个议事机构,负责审查华省起草的诏令。如果有问题,可以拒绝,重新考虑。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官、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负责执行各项诏令和政策。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唐玄宗时州曾改为一县)。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情况,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路。到唐玄宗时,全国又分为十五路。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督察、按察使等官员到各路、州、县视察工作,进行监督。县级以下地方组织有乡,村有村。李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政府士兵制度
隋唐都沿袭了西魏北周的军事制度,只是唐朝做了一些改革。唐朝的府兵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禁卫,少部分隶属东宫。政府兵的基本单位是分布在各地的哲充政府。由校尉充充和校尉郭毅指挥。哲冲府下有一组,每组200人;团以下有旅,每个旅100人;大队下面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哲冲府有上中下三级,上院6个团,1200警卫。中伏5团,警卫1000;下府有4个团,警卫800人。全国设立折叠屋多达634个,总兵力达68万人。
政府兵的来源由政府所在地从“六等以下后裔及在丁白无役者”中挑选,每三年挑选一次。政府军士兵从21岁开始服役,60岁免服兵役,服役期间免交自己的房租和转让费。政府军士兵的常规任务是轮班留在首都,称为“上顶”,有时也会去其他地方出守。政府军士兵除了在执行任务期间,都不脱离自己的地方和农业生产,只在冬季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实行所谓的军民结合。政府军士兵大多要自带武器和口粮,所以政府军士兵制度必须建立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缺少土地,他们将无法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官兵制度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为集中,有26万兵力,约占唐朝兵力的40%。政府士兵的调配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控,地方官员甚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争期间,中央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领暂任。战后“散于朝军者必归朝”,有利于防止将军特种兵独霸。
刑法修订
唐高祖命臣下制定《唐律》,唐太宗于637年(贞观十一年)完成并颁布全国。《唐律》***502。罪名包括鞭笞、鞭打、监禁、流放、死刑,等等。这些内容基本上沿袭了隋代的《黄恺律》。、和戊己等人撰《唐律》三十卷,解释法规条文。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在唐律中,体现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它保留了“十恶”来严惩破坏封建中央集权秩序的人。还规定贵族、官僚及其家属可以通过“八议”的内容享受各种特权。他们犯了罪,有权通过请愿、减刑、赎身和“公务”等方式逃避惩罚。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律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压制。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金调节税。那些为了逃避强制服役而泄露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的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官方和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小偷被判重刑。卜曲和杂家被定义为下等贱民,奴婢则低于卜曲和杂家。他们犯的罪和地主官僚是一样的,但是量刑的轻重完全不同。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利益,《唐律》中也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缓和阶级矛盾的规定。例如,必须有法律来惩罚地主和官僚的“超限额占用土地”、“错误地承认和出售公私土地”和“在官方职位上夺取私人土地”等非法行为。州、县、李等地方官员必须按照均田制的顺序归还土地。地方官员“各部门收税不合法,不均衡,工作人员60”擅自增加收税,会被判骑墙或枉法。因此,《唐律》的制定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一面。
学校和科举
唐代中央有郭子、国子监、四校、法、书、算等六校,均由国子监领导,* * *招收学生2000余人,最多时达8000人。大部分是官僚子弟,还有留学生。各地方县也办学校,此外“允许许多人办私塾”。学生学习的科目除了书法、算术、法律外,都是儒家经典。每年冬天,官办学校负责把毕业生送到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私塾毕业的也可以由县赞助参加考试。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类:进士、明静、进士、、舒鸣、明suan、陶举和童子军,其中以明静和进士最为重要。明经考试内容包括经、义、时事,以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是经、诗、时事,以诗文为主要内容。考证完全靠死记硬背,诗词赋需要独立思考。因此,理解明代经典是容易的,但向学者学习却是困难的。当时有“30岁明静,50岁进士”的说法。虽然很难进入秀才行列,但之后在仕途上很容易上升,所以被当时的人视为“秀才之选”。
所谓考试,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往往是临时设置的,平民和官员的子女都可以考。科举不经常举行,每次录取人数也只有一两到五六人,在科举制度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比九品钟政更广,一般地主子弟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对消灭当时地主残余势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了皇帝后,经常和手下总结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如船,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避免“翻船”的灾难,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唐太宗非常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在多方面的精挑细选,他身边的掌权者,如方、、李靖、文彦博、戴周等,各有所长,一时皆好。唐太宗注重地方官的优劣,通常会把地方巡抚、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是官员身上善恶的痕迹。”都记在名字里,以防淘汰。”(《资治通鉴》卷193)选官得民是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也注重纳谏。他曾经问魏徵部长,“什么是人类的主人是明确的,什么是黑暗的?”魏徵答:“听之明,偏心暗。”唐太宗同意了这个意见。大臣魏徵、刘悦、马周等。所有人都敢说出来。比如唐太宗想在洛阳建甘源庙,但也想到了西域的名马,都因为臣下的劝谏而停止了。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所以能够及时纠正一些错误,改善政治。唐太宗还注重执法,要求手下人依法办事。因为“贞观之初,人愿公道,人犯罪,一一于法”,这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几年后,据史书记载,“天下之大矣。流散带盐回乡,米也就三四块钱。年底,只有29人被判死刑。东临大海,南极武陵,外皆门不闭。”虽然说辞很美,但至少可以说明贞观时期政治比较明朗,社会经济恢复较快。
必须指出,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也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他自己也曾说过:“我到了我的地方,我并不擅长。眼前有许多美丽的珍珠和玉石,还有许多宫殿和亭台楼阁,还有狗、马、鹰和猎鹰在远处。我周游世界给我提供麻烦。”(《资治通鉴》卷198),尤其是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想第二次伐韩,下令在四川造船。“州郡诸侯急,百姓卖不起田产房子,卖不起孩子。谷价贵,刀剑可笑。”(《资治通鉴》卷199)唐太宗死后第五年,即653年(永辉四年),周目(浙江建德)陈硕珍领导的起义再次爆发。这些都显示了“贞节之治”的局限性。
五洲革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其子李治为唐高宗继位。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女王。武则天名声在外,父亲是木材商,也是唐初的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文史知识渊博。唐高宗被风吹得眼花缭乱,看不见东西,于是武则天辅佐执政。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习安(武则天的第三子)为唐中宗继位。次年,武则天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帝,为唐睿宗,随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立唐睿宗为嗣,自己当皇帝,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
镇压反抗
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掌管贞观的大臣孙昌无极、褚遂良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都极力反对。当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她依靠平民官僚李义府和许景宗的支持,贬杀了孙昌无极和褚遂良。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听从政府,唐中宗和唐睿宗实际上是她的傀儡。684年(广斋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号召复辟唐朝,建立庐陵王,在扬州上升为十余万大军。688年(四年),宗室李冲在亳州(山东聊城)起兵反抗武则天,在禹州(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李真。这两个起兵,很快被武则天的军队打败。参与这两次起义的唐朝宗室和大臣都遭到武则天的残酷镇压。为了防止叛乱,徐敬业起义失败后,武则天甚至放手打击她的政治对手。武则天还奖励告密者,在宫廷中放置一个青铜棺材来接收告密者的信件。并重用索元礼、周兴和赖君臣等酷吏,专事所谓谋反案。他们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屠杀被告。数千人被周兴、索元礼所杀,数千人被赖君臣所灭。初唐时,朝中官员多为关陇士族,所以武则天所杀的正是这些作为士族官僚的人。
武则天抨击士绅官僚,但同时又极力支持支持她的平民官僚。659年(清四年),武则天进一步打击士绅,将宗族的记载改为姓氏的记载。
特殊就业
武则天在用人上也破例,大量使用平民地主做官,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23年,205人考中进士,到了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达到1000多人,平均每年考中的人数是贞观的一倍多。她发起宫廷考试,由皇帝亲自过问,以示谨慎;和军事行动,以扩大选拔官员的范围。她还下令,允许官员和民众自荐使用。690年,武则天派十人到各地搜罗人才,推荐了许多落选的学者和乡村教师。武则天虽然乱选官员,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或者杀掉。当时的宰相迪·徐人杰是一位著名的圣人。姚崇,宋晶,张九龄等。唐玄宗在位时的名臣,都是武则天在位时提拔的。所以唐朝宰相鲁直称赞武则天用人,说:“班责严明,进退皆快。无良者,有才者,锐升,以当代知识为基础,为多人所用。”(《旧唐书·鲁直传》)
唐太宗统治时期,士绅地主并没有全面衰落,维系士绅社会地位的族谱依然井然有序,尤其是关陇士绅依然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到了唐朝中期,士族开始全面衰落。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武则天修改姓氏记录、重点打击关陇士族、大力选拔庶民地主等政策密切相关。
但武则天也是一个有很大负面的人。她用残暴的官员滥杀无辜,造成恐怖气氛;她放开招官,导致官僚集团迅速膨胀,加重了百姓负担。她还大肆拜佛,到处建庙造像,修建大殿,修舒天,铸九鼎,挥霍无度。这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
五王政变
武则天* * * 15年登基为帝,705年(神龙元年)病重,享年82岁,杀了张建志和崔宣。右羽林大卫将军李多佐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把皇位传给唐中宗的李习安,恢复了唐朝的国号。事后,张建志等五人被加冕为王。不久武则天病逝。
李隆基是王位。
武则天下台后,唐朝政局动荡。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在魏如昀手里。卫皇后想以武则天为榜样。她先是杀死了李忠军王子,然后在710年(景云元年)毒死了唐中宗。此时,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及其女儿太平公主仍有相当的影响力,是侯伟专权的障碍,因此成为魏党所要淘汰的对象。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发动玉林军首先进攻皇宫,杀死了侯伟和他的党羽。后来,太平公主出面恢复唐睿宗的王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也是个胆小的皇帝,愿意让太平公主摆弄他。太平公主权力的扩张与李隆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712年(出生第一年),唐睿宗让位给了太子。李隆基是唐朝的玄宗。唐玄宗杀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几十个随从,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
…………
写小说的时候也参考了很多资料。以下网站将帮助你。虽然很长,但是真的可以学到很多~ ~ (* 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