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三毛:一个一辈子读书的人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周读书会照常进行,猝不及防。今天选的书目居然是三毛的《梦里有多少花落》。
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看的,今天重温,百感交集。对于一个死去的作家来说,只从文学的角度来讨论她的作品,是对她的一种尊重。
我的百感交集来自于我年少时对三毛的痴迷。在那段孤独而又低靡的旅途中,我在书中遇见了三毛,在她的文字里,我遇见了她漂泊的灵魂。但在她的《梦里有多少花落》里,我只看到了她消极厌世的一面,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倦怠。我身心的一部分已经随她而去,不敢再去触碰。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她在书中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悲剧人物。
时隔多年,我入世已深,人生阅历和读书经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重读三毛,已经知道她的疲惫。她在写作中用心用情解剖自己,陷得太深。就像她对《红楼梦》的痴情一样,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给了荷西,荷西不仅是情人,更肩负着三毛对这个世界的个人寄托。
她在文章中回忆了与荷西的第一次争吵,荷西一句“你这个蠢女人”的刺耳话语让三毛疯狂自残:拧自己的头发。因为深爱荷西,对他完全没有防备,所以对“我”不可能凶。荷西叹了口气:我就是气的骂了你一顿,拧了头发。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呢...
这和《红楼梦》里黛玉和宝玉吵架的情况差不多!
三毛的心绞痛,噩梦,可怕的预感,太幸福太恐惧,半夜惊醒荷西的告白,都让人联想到旧式才子佳人小说的套路。她的感情似乎随着荷西的逝去而挥之不去,荷西也变成了她寄托在《红楼梦》上的文学形象。
“我对过去很着迷。”这个“妄想”是她在很多章节出现的词,也是宝玉“妄想”的运用。
下雪的季节,荷西一边跑一边向她挥手告别,消失在茫茫雪原中,就像宝玉在科举后告别贾政后消失在雪原中一样,他也运用了《红楼梦》中的意境。
《一梦几花落》中的“梦”和《红楼梦》中的“梦”,都是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终极反思。
难怪有人愿意重走撒哈拉之路,调查荷西是否真的存在。
文学意象的悲与美,交织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是最动人的感情。“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很迷恋。活人可以死,死人可以活。生而不死者,死而不复生者,非情也。”
据记载,杭州女子冯小青在诗中写道:“听不到冷雨,听不到牡丹亭。还有人跟我一样疯,伤心的是小青。”杭州演员尚晓玲,上演《寻梦》时死亡。这些记载都算得上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牡丹亭》注脚,但《红楼梦》中的三毛是否也受困于无尽的文学深意?
很难放松,不仅感动于她对荷西的爱,更珍惜她失去荷西后的悲伤。书中字里行间的悲伤和孤独挥之不去,无论走到哪里,她总觉得受到了伤害。“不如回家”似乎成了她的宿命。
时代变了,我不像以前那样沉迷于三毛的被动遁世。在《似曾相识的燕子归来》一文中,婆婆评价她“反正你也不想活了”。一边和她争夺荷西的财产权,一边委屈难过,同时又表现出对公婆亲人的感情。其实她并不能真正接近所有人,所以她把自己的心锁了起来。
她是一个悲剧人物。由于她自我封闭、过度敏感、孤独厌世,虽然事业有成,但悲剧结局是注定的。“就算今天不发生,迟早也会发生。”
她说:“爱情有佛教的禅意,所以不能说。说出来是不对的。”但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她的爱情故事。李敖曾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她是美女,也许她还能有韵味,因为这是美女的特权,但她显然不是,所以她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无法承受的。”
三毛的文章充满异域风情,唯美浪漫,独具魅力,受到众多读者的呵护。
其中一位,仰慕三毛的西沙先生,跟随三毛的足迹来到加那利群岛,见证了三毛的一生。在“风中飞翔”和“童话”的章节里,三毛在当地如鱼得水,多姿多彩,又让很多朋友难以忍受的矛盾被充分展露出来。人前的风景,人后的眼泪,她把自己的心囚禁在城堡里,用表面的放荡掩盖了背后的孤独和寂寞,让人心疼又无奈。
其实这本书已经为三毛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她在《不死鸟》里对父母说:“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来结束你的生命,你也必须理解它,因为在我身上,它会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明天是世界末日》:“夜晚来临,拉上窗帘,把自己锁在屋里,是安全的。我再也不会出去看黑夜里的星星了,因为我知道我在任何一个星座都找不到我心中呼唤的名字。”
“云在青山,月在天”:“散了才好,散了才聚。不散就不知道怎么聚。聚多了就乱了。”
“是永远和荷西在一起,还是永远?”
“我最怕提笔。想来,一切都已有了伏笔,一切都成了格子里的东西。”
《归来》:“午夜梦回,不只是文人描写的,那种感觉真的很恐怖,救不了什么。”
“台北是个很棒的地方,但我的性情可以应付一时的热闹,人来人往久了总觉得疲惫不堪。”
“请相信上帝的旨意,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总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这一切都包含因果命运。”
“安静的日子也是美好的。当有一天你觉得不想再孤独了,就离开吧。”
像三毛一样真诚,她有一颗悲悯的心,活泼而忧郁。她无所畏惧,又极其敏感脆弱。她那颗无处安放的心,得到了荷西这个单纯深情的西班牙男孩的安慰。天若有情,必有老。也许世界上的灵魂伴侣注定要天长地久。
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是最难止住的。荷西死在三毛,无异于折翼之痛。可想而知失去了同伴,孤身一人的三毛内心的痛苦程度。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但对于最深情的三毛来说,与荷西的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情都被荷西的爱情点燃。
整本书其实讲的是三毛的心路历程,但是真实,更感人。
但是,人的成长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当我还是个女孩的时候,我会为三毛的死而哭泣,但我还是会被她对荷西的感情所感动,但我无法认同她的选择。一个人总是陷在个人感情的泥潭里,必然限制了他的视野和格局,无法给世人有益的启示。
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塑造出生动饱满的角色。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是经典。
三毛生前对贾平凹的作品赞不绝口,认为贾平凹的作品太深刻,不是背景材料的问题,而是贾平凹本身的灵魂。贾平凹的家乡Xi安也充满了“梦魅”情怀。贾平凹邀她在信中说:“只要我们肯冒险,不怕苦,不怕狼,能吃粗饭,敢不卫生,我们就骑着我们的旧自行车去老百姓不去的地方,吃当地的小吃,看当地的戏,参加婚丧嫁娶,认识社会最基层的人。”
但毕竟两人从未谋面。三毛曾经去过Xi安,只是在广场上不知所措地停了下来,抽了几根烟,带着失落离开了,没有见到贾平凹。如果两个人相遇会怎么样?
贾平凹的写作风格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吸收了民间文艺的滋养,独树一帜。根植于土地的扎实的人生态度和广阔的生活背景,使贾平凹的作品更接地气。
三毛说贾平凹的作品是写给真正读了一辈子的人看的。
但是我还是喜欢三毛。她纯洁无瑕,独一无二。她的作品陪伴我走过了整个青春成长期,她最终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对她来说是更幸福的归宿。愿她安息,愿她与荷西在天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