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162分钟

《托尼厄德曼》来自严谨的德国,以喜剧自称。

许多简介说的是,父亲康拉迪某日突然去看望女儿尹涅斯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父亲通过塑造“托尼厄德曼”这个搞怪角色来亲近女儿,修复父女关系,并为女儿指出生活的方向。

然而,恕我学识浅薄,完全看不出什么喜剧什么方向,除了剧中一直在自我陶醉和催眠的“幽默”。

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表演尴尬的电影。尴尬的讲笑话胡扯,尴尬的COSPLAY ,尴尬的见面干瞪眼。

这对父女好像除了尴尬再没有了其他对话。

从两人的背景来看,父亲康拉迪近60岁,已处于半退休状态,平日就是养养狗,照顾老母亲,与邻居亲人侃侃大山,心系全球奔波却极少回家的女儿。在他眼中,生活的意义就是这些小瞬间集结而成的。

女儿伊涅斯在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全年东飞西跑,穿着职业白衬衫黑西装,妆容一丝不苟,一双高跟鞋蹬得飞快。对她而言,帮助公司谈下咨询项目,必要时裁掉员工比坐下来讨论“活着的意义”有意义多了。

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务实精英角色,在男权主导的职场中,使出十八般武艺只为往更高层前进。

两个不同背景下的人,代沟深不见底。这也就注定了当一方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另一方时会矛盾重重。

第一次矛盾

家中的汪星人死亡后,父亲日益孤独,便独自踏上看望女儿的路程。

女儿措手不及,全副精力本只用于应对职场战争,留给父亲的真的不多。

父亲不理解女儿每日忙碌的工作,失去自我讨好那些客户,质问她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却遭到了女儿干巴巴的务实回答。

两人用尴尬的沉默掩饰了矛盾。

第二次矛盾

本以为父亲已回家,女儿像是卸下了包袱前去与老友聚会,并毫无遮拦的倾诉了父亲到来对她造成的影响。

然而父亲并没有离去,反而是捏造了“托尼厄德曼”的身份,出现在她周围,也听到了女儿对自己的抱怨。

他拒绝用父亲的角色与女儿对话和解,却凭借“托尼厄德曼”的搞笑人设,化身为“健身教练、德国大使馆大使、商业顾问”,巧舌如簧,逐步接触女儿周边的人,好友、老板、同事,客户……可笑的是这些人本抱有怀疑,一听到与自己事业息息相关的人物则立马变得包容起来。

面对时不时出现扰乱自己生活的“托尼厄德曼”,女儿尹涅斯愤怒的大喊“你是不是要毁掉我?”

第三次矛盾

“托尼厄德曼”随女儿去谈判项目事件。

在那里他目睹了现今资本社会的无情。

他只是赞赏普通员工裸手操作工具的认真,却被告知上司要开除这个员工,因为他没有按照规定带手套。

他在当地原著户那里接受了帮助,却被告知这方圆百里的原生地即将被现代化开发。

他所认知的那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在资本规则中不过是被女儿嘲笑的笑料。

他带着女儿去参加陌生人的家庭聚餐,半推半就的让女儿高歌一曲。

尹涅斯沉默了许久,也许在平复怒气,也许在回忆歌词,也许在思考化解尴尬方法。

她仍然唱了出来。然而,声音中带着不甘、愤怒、无奈与深深的自我怀疑。

第四次矛盾

临时起意的裸体生日party,吓跑了许多精英人士,也给尹涅斯争取了静心思考的时间。

本来声势浩大的party,最终只剩下boss、助理和自己。三个人尴尬的说着生日祝语,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一开始是为了“加强员工凝聚力”而举办的目的。

脱去职场的光环,你我不过是这世道平平等等的同辈,也许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意念。

“托尼厄德曼”化身为绒毛动物又一次出现在了女儿家中。这一次,女儿给了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也许是感恩他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也许感谢他不曾因自己愤怒而离开的温柔,也许是愧疚于自己的自私无情,也许是更深刻的理解了父亲所倡导的理念。

也许,仅仅因为他是父亲。

因为是父亲,所以我容忍你搞笑,也理解你的质问,也心疼你的付出,更明白你的用心良苦。

只不过,我无法按照你设想的生活。

女儿最终辞职,也回家参加了奶奶的葬礼。

这是父亲的意愿成功转移给女儿了吗?

现实是,女儿找了另一家大企业,开辟自己另一番职场天地,奶奶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父亲说“不要失去幽默感”,于是她装上了父亲那个搞笑的假牙套,戴了奶奶收藏的怪异帽子,滑稽的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等待父亲拍照留念。

取下牙套,脱下帽子,她只剩下一脸落寞与疲惫。

影片全程没有背景音乐加持,有的只是周遭的汽车喇叭,刹车,开门,关门,酒吧嘈杂的音乐,人与人谈话说话……只有这世界最原始,也是最贴近生活的声音。

这些原始的声音放大了那些尴尬,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这就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

导演是想叙述一个父女的故事吗?毋庸置疑,这个父女情的线索是存在的。但我看到的更多是女性在这个世界所承受的角色设定。在职场,你必须努力努力又努力,用着装用业绩用语言模糊性别歧视,才可能更进一步。在家庭,你必须扮演好母亲、女儿、妻子、孙女等各种带有温柔色彩的角色,世界才会忽略你在职场的强势。对男性亦是如此。

心间总有万千牵挂绕指柔,然,脚下是兆亿达尔文现实钢片。

也许这就叫做“中年人的困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