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鄱阳湖

决战鄱阳湖。

1363年8月30日,朱元璋调兵二十万从前线回师,增援困守洪都(今南昌)的军队,来犯的敌手陈友谅担心腹背受敌,率领六十万水军驱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战斗。

双方在鄱阳湖激战了36天,由于战斗规模空前,被称为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凭借此战奠定统一天下的基调。史学家孙正荣评价说,规模和意义如此之大的鄱阳湖水战,从古到今,也就只有牧野之战、昆阳大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几次而已。

朱元璋和陈友谅,就像是隋朝末年的是李渊和李密,是两个元末举足轻重的政权领导者。不过和二李出身关陇贵族不同,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贫苦百姓,朱元璋是个破产农民,陈友谅原本则是打渔为生,元末天下大乱,双方都已推翻元朝统治为旗号起义。

第一,元朝内部忙于党争,朱、陈二人都觉得是平定天下的好机会。

元末群雄起义时,朝廷最有力的两支力量,分别是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又叫王保保,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而孛罗帖木儿则是一员地方将领,像七王之乱要杀晁错,安禄山要杀杨国忠一样,他也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带兵进入大都杀元顺帝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元昭宗。

元昭宗被逼的跑到外地,想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就和王保保联手,对孛罗帖木儿展开反击,双方在山西一带打的你死我活,谁也不去理会南方起义政权,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意识到,统一南方的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第二,朱、陈二人实力最强,打败对方就没有了绊脚石。

鄱阳湖水战前,长江流域的局势已经明朗,陈友谅已经占据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势力最强,他还是杀掉了自己所在的,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自立国号为“汉”。

陈友谅已经视朱元璋为头号敌人,发动了应天之战和洪都之战,只要除掉了实力仅次于自己的朱元璋,就能像汉高祖刘邦开创汉帝国一样,改朝换代的愿望。而朱元璋也同样以汉高祖自比,他的谋臣刘伯温就谋划说,陈友谅的地盘,占据了天下一半的地方,只要灭掉了他,天下大势一举可定。

陈友谅帅兵六十万,和朱元璋决一雌雄,是争夺帝王霸业的生死之战,他士兵众多,船舰高大,又占据长江上游有利地形。

首先,朱元璋使用火攻和肉搏战的战术形式。

面对陈友谅的庞大水师,朱元璋意识到硬碰硬的水军对战不占优势,看出敌军船只太大,不变调度的弱点后,就决定像周瑜火烧赤壁那样,火烧陈友谅。

他派出去的小船,全都载满火器和弓弩,不但烧毁了数百艘敌船,就连陈友谅的两个弟弟,也先后在火攻中被烧死。

火攻战之外,朱元璋还注重肉搏战,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率军冲入敌阵,双方士兵战船相接,赤膊作战,敌军原有的战船优势就被抹平,本来军舰势力悬殊的两军,也就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其次,在战斗之外,朱元璋更注重政治旗号的运用。

元末的义军领袖,是红巾军小明王韩林儿。为了保障旗号正义,朱元璋始终遥尊韩林儿的“大宋”政权,鄱阳湖大战前,他就派兵对其进行支援,即便后来对方失势,朱元璋还派出大将廖永忠接其返回应天(南京),要学一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治旗号的正义,帮朱元璋赢得了内部稳定,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还将俘虏进行医治后,尽数释放,很多敌将感动于这种仁义之举,纷纷前来归降。

相比较来看,杀掉了徐寿辉的陈友谅,却惹得南方红巾军将领心怀不满,大将明玉珍听闻消息,就曾谋划对陈友谅出兵讨伐,原本跟随徐寿辉起兵的将领熊天瑞,也在鄱阳湖大战时坐观成败,死活不肯出手帮忙。

陈友谅建立“大汉”,黄袍加身,不但没能像赵匡胤那样,赢得众人拥戴,反而招来了众多敌手。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大获全胜,像是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击破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郑夏联军奠定了统一大局那样,鄱阳湖水战,是铺平了朱元璋帝王道路,打牢大明帝国基业的关键之战。

激动之余的朱元璋,甚至得意的说,陈友谅败亡,平定天下,也就是尽在掌握之中的事情了。陈友谅会输,按照他的说法,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朱元璋和陈友谅,原本同属于红巾军阵营,也都以反抗元朝为旗号,然而,在面对***同的外部敌人时,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先行处理内部矛盾,再去驱除旧王朝的暴政。这个故事也再次印证了,内部矛盾,总是常被优先处理。

历代评价:

倾国六十万尝试江流,牧野、昆阳、赤壁、淝水,古帝王豪杰能用其众者,未之有闻。

——《朱元璋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