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浪费近700万

在云贵高原碧蓝的长空下,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风景如画,鱼米飘香,青铜文化享誉海内外,这就是古滇故里--江川。 江川是古滇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江川的李家山发掘出了5000多件青铜器,出土了著名的青铜杰作"牛虎铜案", 震惊了海内外。同时,江川县又是滇中著名的鱼米之乡,县境内不仅有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星云湖,还有抚仙湖30%的水面。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江川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原水乡和鱼米之乡。12月25日圣诞节这天,江川将举办第四届"开渔节",高原水乡的美食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一、 综合治理大见成效,星云湖水质明显好转 近年来,随着湖滨带的建立和环湖截污工程的实施,以及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的峻工,星云湖的水质明显好转,从劣五类上升为五类,这无疑是江川县近年来星云湖综合治理取得的可喜成绩。 星云湖是江川县的母亲湖、生命湖,具有水产养殖、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江川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它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的源头湖泊,为滇中高原陷落性浅水湖,是抚仙湖上游的唯一湖泊,两湖由一条长2.2公里的隔河相连,湖面面积34.7平方公里,当水位1722米时,最大水深9.5米,平均水深5.91米,湖泊容水量为1.84亿立方米。 由于过度开发,1994年,星云湖的水体开始恶化,富营养化进程加快,水体功能受到损害。星云湖位居坝子的正中,每年排入湖中的生活污水达601万立方米、工业废水量约67万立方米,还有大量农业径流造成的面污染源。2000年,星云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综合类别为国家地面水标准(GB3838-88)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pH、非离子氨、CODcr和总磷,星云湖水只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由于水质恶化,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星云湖特有的"江川大头鲤"已经非常稀有,大型水生生物急剧减少,种群结构向不良方向发展,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近年来大量消亡,藻类数量急剧增加,鱼类品种单一,水体的生物调控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衡,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对湖泊水功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保护母亲湖,江川县委、政府进行科学诊断后,正视存在问题,进一步增强星云湖综合治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综合治理的信心和决心,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入湖河道治理工作,努力解决星云湖面源污染问题。针对森林植被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湖泊水体污染严重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以生态修复和环湖截污等为主的综合治理。对面山进行绿化,在星云湖的十多条入湖河道口修建了湖滨带。以大街镇和江城镇为重点,突出抓好县城的截污治污工作,加快星云湖防洪大堤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中温沼气站、沤肥池等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人畜粪便、秸秆、废菜叶等的综合利用。切实把 "两湖"保护治理项目建设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 "十一五"目标责任书项目实施。围绕"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目标责任书确定的江川县建设的28个项目的实施计划,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落实。截至2008年,已投资39058万元,相继完成了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抚仙湖西岸大马沟至大沙咀湖滨带恢复、抚仙湖还湖鱼塘生态修复工程、螺蛳铺河污染控制及湖滨带恢复工程、江川县星云湖李忠村农村集中养殖污染控制工程等8项工程。正在启动建设的项目有:江川县建子山垃圾处理厂、大庄村、小凹、海门村村村落污水治理工程、小庄农村集中养殖污染控制工程、小马沟旅游景区污水处理站管网配套、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8个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已近尾声。 二是努力实施一批责任书外的重大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出流改道工程竣工运行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县城截污治污步伐和"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 2008年4月启动了投资18244.42万元的江川县县城防洪及星云湖截污工程和投资1316万元的13公里长的污水管网配套工程,现在,这个工程已投资640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工。对县城主城区的主要入湖河道做到了雨污分流。同时,积极启动了投资38555万元的星云湖东南岸防洪截污堤工程建设,现已投资2460万元,修建了从出流改道入水口至大凹渡河训练场9700米防洪大堤路基和4公里的抢险应急通道。为减少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从今年5月开始全面启动了3000口农作物秸秆沤肥池建设工程,现已完成507口。 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湖截污工程的建设实施,星云湖的水质明显好转,今年成功地由劣五类上升为五类,为实现三年改善星云湖的水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放养并举恢复种群,土著鱼数量快速回升 江川土著鱼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有鱼类品种47种,其中有36种土著鱼。土著鱼类主要有:抚仙湖的鱼康鱼良鱼(抗浪鱼)、云南倒刺鱼巴(青鱼)、抚仙金线鱼巴(波罗鱼)、抚仙四须鱼巴(海心马鱼)、抚仙鲶(鲶鱼)、星云湖的大头鲤、星云白鱼、乌鳢(黑鱼)等;经济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鲢鱼、 鳙鱼、银鱼等; 云南省的四大名鱼,江川就有鱼康 鱼良鱼、大头鲤和金线鱼巴三种。 以前,由于受过度捕捞和水体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抚仙湖和星云湖所盛产的鱼康 鱼良 鱼、大头鲤、星云白鱼等土著经济鱼类资源逐年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为发展特色渔业,江川县把解决土著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问题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实。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和潜心钻研,土著鱼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早在1957年,江川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基地--江川渔场,渔场面积192亩,孵化设施齐全。1960年开展鲢、 鳙、草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工作。1967年,青鱼人工繁殖又获得成功,促进了全县渔业的发展。八十年代初,率先在全省兴起池塘养鱼,在此后的十年间,培育的鱼苗、鱼种成为全省的紧俏货。直至1997年前,江川渔场始终成为全省鱼苗鱼种重点生产基地,鱼苗鱼种除了满足全县池、坝塘、水库成鱼养殖、湖泊投放外,还大量销往邻县。 2003年,渔场改制后,保留了池塘面积及部分必须办公设施等固定资产。收归政府后,由水利局代管,以租赁承包经营形式对外承租。 为开展保护土著鱼类工作,1999年至2002年,玉溪市政府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了抚仙湖鱼康 鱼良鱼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项目,出现了渔户养殖鱼康 鱼良鱼热潮,玉溪市古生态抗浪鱼研究中心在抚仙湖畔的江城镇火焰山改造鱼池46亩,建立了鱼康 鱼良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基地。 2000年,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与玉溪市水产站合作,在星云湖东岸的螺蛳铺租用20亩池塘,建立了大头鱼原种站。 2005年,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星云湖东南岸的大凹跳鱼沟修建了3亩的星云白鱼试验基地。 以上苗种场的建立,为土著鱼的恢复保护及江川渔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进一步恢复土著鱼类的种群,九十年代初,江川就开始收集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苗种培育后投放抚仙湖的增殖放流工作,1999年至2002年,玉溪市与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项目研究后,攻克了鱼康 鱼良鱼的人工繁殖关,进行了人工驯养,已使鱼康 鱼良鱼能进行池塘养殖,并对湖泊划定了一类禁渔区和二类禁渔区,有效地保护了抚仙湖鱼康 鱼良鱼的生活产卵环境。 目前,全县抗浪鱼的人工养殖面积已达200多亩,可年产夏花300多万尾,成鱼6吨多,抚仙湖江川境内放流抗浪鱼苗100多万尾;大头鱼的人工繁育也开花结果,已形成国家、集体、个体三方投资,保护与开发利用并存的局面。今年,全县培育大头鱼夏花100多万尾,至今年底,可产大规格鱼种及成鱼50吨。2008年,星云湖投放大头鱼2763.8公斤,鲫鱼4797.3公斤,鲤鱼5220公斤,花白鲢92132公斤,青鱼2052公斤,确保了星云湖每年12月开渔节的稳产高产。 星云白鱼的人工繁殖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星云白鱼是星云湖的著名土著鱼种之一。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星云白鱼曾占星云湖鱼产量的20%左右,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星云湖污染加剧,湖中水草锐减,星云白鱼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鉴于星云白鱼的生存现状,江川县政府及时启动了拯救濒危星云白鱼的工程。2005年在星云湖东岸大凹"跳鱼沟"建立专门苗种场,为星云白鱼提供了一个新家。今年,可培育出星云白鱼夏花5万尾,有效的保护了这一濒临灭迹的物种。 在星云湖内有计划地人工放养链、鳙、鲤、鲫、大头鲤、星云白鱼等,既可丰富星云湖经济鱼类品种,增加鱼产量,同时又可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控制星云湖水质,达到生物治理的目的,一举两得。 目前江川有渔业水面积162016亩,其中星云湖52000亩。全县水面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发展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全省的渔业重点县之一,多年来,水产品总产量占玉溪市30%以上。全县渔业产量从1998年的2800吨增至2007年的3550吨,产量最高的是2005年,渔产量达3855吨,其中仅星云湖就达1925吨。 在众多措施的助推和着星云湖水质明显改善的前提下,星云湖土著鱼种的种群不断壮大,鱼产呈现出明显增加的态势。 三、四面突围内外开花,江川水产品享誉海内 由于内外合力,江川的鱼文化终于四面开花,结出硕果。 对外,江川人以一口铜锅为依托,把铜锅鱼文化传播到了天南地北。江城镇的明星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明星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217人,历史以来,明星村是个半渔半农的村庄,湖里捕鱼,湖岸种粮,总体说是个靠湖吃饭的地方。尽管守在美丽的抚仙湖边,明星村并不富裕,曾有民谣唱到:没有鱼儿,吃不成饭;看着湖水,种不了田。 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明星村虽不再单纯依赖捕捞"吃湖",但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传统渔文化优势,把"明星铜锅鱼"做成餐饮品牌推向省内外更大市场。从1999年至今,该村先后有700多人勇闯北京、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地发展特色餐饮,每年的经营收入达3000多万元。村民李七星更是经营"铜锅鱼"的受益人之一,先后在个旧、呈贡、玉溪开过店,至今他每月毛收入5万元,虽然种的地少了,但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加有声有色。由于明星村推行"一口铜锅闯市场",其"渔业"已从湖水里拓展到陆地上,成功地把种植、渔业、旅游三者结合起来,拓宽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空间。 在江川民间,水产品的加工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江川的盐水鱼、干咸鱼、豆鼓鱼、盐水虾已尽人皆知。尤其盐水鱼,已成为江川鲜鱼加工的人大品牌。 与此同时,许多与渔业有关的休闲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车水捕鱼"、"青鱼阵"、"铜锅鱼"等等这些集传说、知识、趣味、娱乐、休闲一体的渔业人文景观和餐饮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休闲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明星村,通过对湖岸三大景区景点经营模式的创新,对明星渔洞的承包方式进行改革,由分散承包改由村"两委"实行统一发包管理,当年,渔洞承包费就实现翻番,承包费由80万元猛增到186万元;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将村集体所属的垂钓乐园以230万元一次性租赁给云南大山公司50年,由大山公司投入资金改造旅游设施,提升明星旅游档次。通过以上措施,仅一年的时间,全村先后盘活明星渔洞、碧云寺公园、垂钓乐园三大集体企业,全部还清了448万元的债务。从2005年至今,明星村不仅甩掉了债务,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2007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401万元,私人存款达6000多万元,拥有汽车50多辆,80%的农户安装了家用电话,多数群众用上了手机。 今年,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渔业工作会上,有关领导指出:"今年要继续重点开展鱼康 鱼良 鱼、大头鲤的增殖工作,使这两种鱼得到明显恢复,实施品牌战略,云南省要争取在鱼康 鱼良鱼、土著鲤鱼等系列水产品品牌上做出名堂,到2012年,打造3个以上中国名牌,9个以上云南省名牌,今年要争创一个鱼康 鱼良 鱼产品的云南省名牌。" 趋此东风,江川县顺势而谋,抓住机遇,按照"生态立县,环境优先,保护两湖,秀美江川"的生态县建设目标,紧紧抓住创建云南省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和出流改道工程竣工运行的历史机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治污为主、生态修复、水体置换、开发保护、监督管理"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环湖截污治污、环湖面源污染控制、环湖生态修复、环湖林业生态、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两湖流域环境监管"七大工程,加快"两湖"保护治理工作,把发展鱼康 鱼良鱼、大头鲤、星云白鱼等土著鱼作为江川的特色渔业,做强做大,力创名牌,加大鱼康 鱼良 鱼的繁殖力度和大头鲤的提纯工作,强化湖泊放流,以市、县水产站苗种繁育基地为依托,打造江川土著鱼品牌,使江川的土著鱼发展再上新台阶。 圣诞之日,只有你行走在星云湖边,你就能感受到江川鱼业资源的无穷魅力,让视觉和味蕾都享受一场痛快淋漓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