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如何写提纲》的拟人化特征
迟子建是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语言平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迟子建是一位杰出的现代女作家。她在北极村的生活经历使她的小说语言平实而富有魅力。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修辞随处可见。本文将从多种修辞方式来分析迟子建小说的语言。
第一,迟子建对其小说中修辞格的分析
修辞通常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语言的综合艺术加工。【1】陈望道先生说:“修辞以顺应主题为第一要义”。[2]能自如运用语言的人,也一定有很强的驾驭修辞格的能力。巧妙运用修辞格,可以在原本平淡的语言中加入一些有嚼劲的附属物,使从句子到文章的阅读如同享受一场语言盛宴,引人深思。迟子建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使用多种修辞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喻、类比、夸张和重复。
(一)比喻的运用
迟子建小说中常用的比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她不喜欢用一些奇怪的东西做比喻,但这并不影响她的比喻,反而让她的小说更加独特。
1.以植物为载体
(1)以食用植物作比喻。
①六只大白鹅从鹅中看见了她?房间里叽叽喳喳,聚在一起,大雁的脖子都高耸起来,像挺拔的竹笋。(洋铁店的叮当声)
(2)我坐在大门口,期待着,期待着,夜幕降临了,月亮在山里不停地拱着,最后拱出一点,金黄色的,细长的,像一颗豆芽的月边。(《北极村的童话》)
例①本体是大白鹅,比喻竹笋。白鹅被比喻为一根挺拔的竹笋,都是形状相似的白色直立物体,竹笋是美味的食材,凸显了主人公对大白鹅的喜爱。而且主人辍学后一直在家做着闲散的工作,符合她的角色身份和性格,体现了她的单纯。例2中,本体是残月,比喻豆芽。残月和豆芽也是类似的东西,作者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说明他的童心还在。天黑后,“我”总会偷偷溜出家门去找一个不认识的奶奶玩,但这不能让奶奶知道,生动地写出了“我”渴望天一黑就溜出去和奶奶玩的心情。
(2)以花为载体
花本身就是美丽的东西。迟子建喜欢用花来比喻或讽刺,放置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花,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激起读者的想象力和* * *。
她跑过来,蹲下来拍拍我的脸。“奶奶,你的裙子像一朵牵牛花。”我拉着她的肩膀对她说。(《北极村的童话》)
例子中,本体是奶奶的裙子,隐喻是牵牛花。把奶奶的打扮写成牵牛花非常生动,既表现了她对奶奶的爱,又表达了调皮可爱的“我”。我非常喜欢我的奶奶。她教我读书、唱歌、猜谜语等等。希望奶奶能一直这么开心。
2.以动物为比喻
迟子建选择了不同形状的动物作为比喻,既有蝴蝶、苍蝇、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也有老虎、熊等巨大动物,体现了不同的情感特征。例如:
我记得我离开田地的最后一天,最后三只木筏满载木材离开。木筏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像三只蝴蝶在水面上飞舞。(云上清樵夫家)
美国奴隶拿起一块砖头冲出屋子,边哭边喊:“你们这些老婊子,滚出去,离我家远点,不然我用砖头给你们的脑袋开瓢!”(岸上美丽的奴隶)
木筏载着木头离去的场景,呼应了主人公离去的心情。他看着木筏越走越远,最后小如三只蝴蝶,深刻地表现了他对离开的无奈和悲伤。作者用婊子来比喻爱说闲话的女人。
3.以人为载体
迟子建小说中的隐喻并不少见。人本身也在思考,在运动,人类的隐喻是其他动植物所没有的独特。其中,她喜欢用女性形象做比喻。女孩、孕妇等。可被她用作比喻,赋予事物以人情,表达丰富的人情,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万荣也不喜欢那些肥嘟嘟的红鱼。她们更像是一群在闺房里久久不能出嫁,衣着精致的老姑娘。(伪满洲国)
在这个例子中,红色的鱼被比作一个女孩。丰满的红鱼,和闺阁久了的姑娘一样诱人,但又不能吃。就像未婚的老姑娘一样,它并没有完成它的生理使命。
迟子建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给看似平常的语言增添了几分趣味,让平淡的语言熠熠生辉。
(二)类比的运用
与这种修辞手法相比,它具有思想的飞跃性,能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产生生动的印象,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强烈的* * *声。迟子建的小说中经常使用这种修辞格。
1.化身
以人写物,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物具有人的特征,如性格、行为、感情等。主要用描写人的文字来描述或陈述事物,激发读者的联想,拉近读者与事物的距离,使读者触发生活体验,从事物到人,增强事物的形象色彩,丰富语言的情感信息。例如:
(1)而真正到了那一天,洗衣妇命女罗为家里人卷面绑腿时,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呼呼的风声,风声呼啸,摇撼着白杨树。(《秧歌》)
(2)两张空网铺在一起,晨光温柔地抚着,让每一张网都泛出柔和的光泽。(《失落的四川》)
把风和白杨写成人,风会尖叫摇动白杨,白杨会哀鸣,都是才子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大风和白杨被吹向东西的形象,使读者自然联想,加深印象。《个人生活》当天突然刮起风是个不祥之兆,为后面的人物的不幸埋下伏笔。把阳光写成人,赋予它人的行为,把阳光人性化,把空网爱抚,安慰那些没有钓到鱼的人,其实是在安慰一无所获的主人公——纪。2.模拟物
把人写成物,就是像物,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把一个事物写成一个事物,模仿的就是一个事物,使这个事物具有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情态。例如:
他和余美珍老了可以去大连看看儿子和大海。他美滋滋地想象着这些灿烂的画面,然后深情地看着像小马一样活泼的第二小学。(洋铁店的叮当声)
他和他老婆对儿子二胎的期待是,在那些穷日子里,孩子能长得很壮,把孩子写成小马,给他马的朝气和活力,引起读者的联想。第二个孩子是这对夫妇的希望。他们期望他们的儿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故意夸大、夸大、缩小或引导对客观人和事物的描写。常与其他修辞格并用,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例如:
(1)一气之下关了电视,在院子里用锤子砸了一块不该砸的废铁,这样到了黄昏就碎了。(洋铁店的叮当声)
雨越下越大,车越开越慢,篷布在响。感觉是一条河从天而降而不是雨珠。(“一罐猪油”)
例(1)夸张和类比并用。生气之后打铁,力量就大了。作者没有直接描述,而是夸张地说这种声音可以打破黄昏。可想而知,大小很生气,但他不想直接解释,只能用这种方式泄愤。作者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将自己内向的性格和愤怒的程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不喜欢在雨天旅行时下雨。况且女主角下雨天带着孩子旅行,雨像一条河从天而降。和这个比喻一起用,很明显,再大的雨,也不可能是像河流一样的水量。这样写下大雨,是成功的夸张。
重复使用
为了突出某种意义或强调某种感情,故意重复一个词或一句话。这种比喻是重复。虽然迟子建在写作中没有像比喻和类比那样频繁地使用修辞格,但这种修辞格在他的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觉大毛,胸闷。我眼前一片模糊,冷得直打哆嗦,好像有人给我涂了一层冰。我无力地把头靠在小哥哥的肩膀上,什么都不知道。很累,很累。(《北极村的童话》)
例中“我好累”出现了两次,强调的是“我好累,渐渐失去意识,睡着了”的情况。
迟子建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既是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也是她想呈现给读者的场景,从而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使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加深刻透彻。
二、迟子建小说修辞格形成的原因
(一)故乡情结
迟子建出生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的一个小村庄北极村。她一直住在那里,直到考上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东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风格对她影响很大。她是通过写她的家乡而出现在文坛上的。在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中,她很自然地从自己的家乡取材,那里半年下雪,绿植稀少,所以她对植物非常喜爱,各种植物经常出现在她的笔下。比如《北极村的童话》里,她描写“阿姨”的时候,写的是“她的长裙拖地,像盛开的牵牛花一样自然地旋转”。相比较而言,家乡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植物也被用作仿制品。比如《川川》中“川川岸边她们的形象像粗壮的黑桦树”,把女人写成桦树;同时,迟子建还会用熟悉家乡生活的动物作为模仿,运用到对比中。比如《雾月考彭》里的“外面有点冷,星星像蟋蟀一样在院子里跳,他看到屋里的灯光。”可以看出,迟子建在写作中的素材更倾向于自己喜欢的家乡,更倾向于普通的、通俗的东西,进而呈现出朴实、真挚的文学特质。
(2)个人喜好
迟子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说,我很喜欢做饭,而且是个好厨师。晚上睡觉时,她要为第二天考虑两件事,一是小说情节如何发展,二是吃什么。迟子建认为“吃”在小说中的作用,就像人的呼吸一样。你总不能让人物不吃不喝地在作品里谈“精神”吧?这违背了生活常识。当然,如果你毫无节制地烹饪,小说就会沦为菜谱。所以迟子建在写作中用可食用的植物做比喻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在《铁扬店的小叮当》中,“过一会儿,一根闪亮的小辫子帅气地垂下。那些辫子看起来就像收割的麦穗”;迟子建很喜欢森林,喜欢在里面玩耍,所以各种小动物都成了她修辞的对象,以至于比喻中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动物。比如《原始风景》里的“围着饭桌的奶奶和亲戚们像被捣过的蜜蜂一样冲出家门,而此时我二姨却从菜园里从容地迎了过来。”在《秧歌》里,“她看到她老人家这样,低着头笑出了一连串的声音,仿佛一条鱼在水里打了一连串的水泡:‘老了,还这样出丑!’”“都是动物作比喻,自然恰当。
迟子建的小说为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语言平实又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她修辞格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迟子建小说中修辞格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创作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