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名著例子运用到作文里面

昨天晚上7:00—9:00,在集美中学,来自厦门一中的钟斌老师与我市高三学子及家长们一起分享了语文应试策略及复习冲刺要诀。钟斌老师从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常见思路展开,围绕“文学经典和名著以及作文如何备考”,分析了语文题型冷热点,并给考生分析整理解题对策、复习方法、应试技巧。 掌握应考五大策略 对于作文的复习备考,钟斌老师说,现在高考作文,关注个性的表达,看到了题目后,考生一定不能惧怕,要消除文题的陌生感,从素材、观点以及情感上去从容面对。 要学会积累的一个材料可用于阐发多种观点,学会点题。此外,关注命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给材料,自选角度)等热点。讲座上,钟斌老师列出了高考作文应考五大策略:打破思维定式、拟订结构提纲、注意论据使用的方向性、供材料话题作文立意示例、高考作文的点题。 打破思维定式 钟斌老师说,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三要义是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形式 。而考生最弱的环节是认识水平,考生也决不缺乏生活和细节,考生欠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对此,钟斌老师提出了要“溯源浚流,突破定式”,从感悟生活——— 开浚思维 ———谋篇行文。所以,考生要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位,从而把高考作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拟订结构提纲 钟斌老师觉得拟订结构提纲需包括这些内容:文章主题(非议论文)或观点(议论文);拟用文体;文章标题;大致结构:包括全文内容分几部分。写,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几段,每个段落的要点是什么(议论文则讲清写哪几个问题,分观点有哪些,每个观点使用什么材料及详略情况等。) 钟斌老师现场给考生列举了个结构提纲: [观点]:没有错过是好,错过了也可能更精彩,错过与没有错过是相对的。 [文体]:议论性散文 [文章标题]:诗意的错过 [结构]a、每个人生命中都有错过。(材料:《向左走向右走》,略写)b、没有错过的是好的。(材料:司马迁写《史记》,略写)c、错过了也可能更精彩。(材料:张继《枫桥夜泊》,详写)d、错过与没有错过是相对的。 注意论据使用的方向性 钟斌老师说,一则材料可以抽取多个观点,同时意味着可以证明多个观点。当然用例与描写也有忌宜。 忌:①陈词滥调,②稚气十足,③紧盯阴暗面; 宜:①选择永恒,②崇尚高大,③追求卓越。 以“勾践灭吴”这则材料为例: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依据材料可以提取以下观点:a、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b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c、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二者结合,才能到达事业的巅峰。d、自古雄才多磨难。e、忧劳可以兴国。f、苦难常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当然,作为论据使用时必须适当调整重心,主要体现在描述的侧重点上。 提供材料话题作文立意 关于立意, 钟斌老师举到了这样个考题例子: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钟斌老师分析,第一种情况,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如果看作对比,那么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如果不看作对比,那么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第二种情况,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立意3: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立意4: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情况,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立意5: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立意6: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立意7: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此外,第四种情况,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可以立意,立意8: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高考作文的点题 对于高考作文的点题,钟斌老师形容她说“心里有你,眼里还有你;心中爱你,口中说你 ”。他给考生介绍了不少点题招数:理解不了原话题时,多抄写原话题语句;八行之内,必得点题;结尾之时,必得点题;运用题目巧点题;用一个意象、用一个物件(人物)或者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并借以点题;关键之处,多多点题,如段落的开头、结尾,过渡衔接之处,抒情议论之处。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