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算什么:中国空军这位机械师每天经手好几个

“终于下班了。”

这是一条凌晨3点的朋友圈,检查完夜航训练的最后一架飞机,司学岩摘下满是油渍的手套,抬头望望机场上空的一弯冷月,准备退场回营。本想发条晚安微信,一看时间却又作罢,虽只与妻儿相隔几百公里,却仿佛总是活在不同时区。

月缺月圆,他已记不清这样的日子有多久了。他只知道,无论寒暑,无论早晚,他都会送“战鹰”平安起飞,等“战鹰”平安回家。

平安!这个入伍16年,从未发生过一起人为差错和责任事故,先后荣立过3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的老机务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解刀和扳手写就无声壮歌。

司学岩近照。

从崇拜飞行员到被飞行员崇拜,他的人生在起落架下飞扬

16年前,司学岩梦想当一名空军飞行员。

“谁不向往蓝天啊!”高二那年,这个山东梁山汉子信心满满报名参加空军招飞考试,却未料因视力散光度高,败给了招飞考试专用的C字表,与飞行员失之交臂。

比起希腊神话里那位因失去翅膀而坠落的神,一个有韧性的人更易被眷顾。没过多久,命运竟用另一种方式把他推到了“战鹰”身边。2001年高中毕业,司学岩入伍成了一名机务兵。培训7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八一飞行表演队,这是一个在他心目中闪闪发光的地方,他的微信头像至今还是6架战机排成的表演队形。歼七、歼十……曾以为再没机会接触到的战机,那时就停在眼前,虽不能亲自驾驶它们搏击长空,但能为它保驾护航,足矣。“作为机务兵,飞机安全起降就是我的最大愿望。”在“战鹰”边以守护者姿态伫立,司学岩将对天空的热爱化为对战机的默默呵护。

司学岩在检查战机。

十年转瞬而过,从崇拜飞行员到被飞行员崇拜,这位机械师成了能给飞机诊病的“老中医”。2011年,他迎来了军旅生涯的转折点,“师里下通知要抽调骨干去现在的单位进行新机带教,那个机型我保障了8年之久,经验非常丰富,第一时间我就报了名。”

从城市到大山,这个兵没有犹豫一秒钟。

“这里需要人,保障的机型我又非常熟悉,很好上手,当时啥也没想,第一时间就报名了。”金子到哪都能发出耀眼光芒,到了新单位,司学岩马上扛起担子,不仅要做,还要做得出色!熬了几个晚上,他和几位骨干总结出了拆装主机舱、起落架收发、试车等工作流程,研究出一套常见问题处置方案和注意事项,制作成卡片在全团推广使用。

对机务兵而言,机务工作只要不是100分,就是0分,司学岩整整坚持了16年满分,其中的门道就是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5年前的一个机械日,司学岩对刹车钢索进行检查,这是一个和飞行安全息息相关的零件。钢索的一端固定在座舱底部,人在里面根本直不起腰来,需要趴在舱内用手在钢索上一寸一寸摸索。他敏锐的目光似乎随时都会刺破飞机蒙皮,曝光潜藏疑点。

“有问题!继续检查!”司学岩眉毛拧成疙瘩,心里犯起嘀咕:刹车钢索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再扩大范围,一遍,两遍,司学岩忍着腰酸背痛,耐心在钢索上摸索着,突然发现,在刹车钢索距钢索接头17cm处竟有一根断丝!“如果当时没及时发现,极有可能导致钢索全部断裂,造成飞机刹车失效,发生重大事故。”

因为发现这一故障隐患,司学岩荣立三等功一次。司学岩却告诉记者,荣誉固然重要,但荣誉远没有战友生命重要,绝不让任何一架飞机“带病”上天。

“只要在单子上看见司学岩的名字,那没得说,我们飞得肯定放心!”这是飞行员***同的心声。

地为铺,天为盖,岁月在起落架下回旋,司学岩的腰在机翼下一弯就是16年。

司学岩弯腰检查战机。

越熟练越“胆小”,做机务惯出“强迫症”

双11是个全民狂欢的日子,然而对空军来说,这一天有特别含义。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8年栉风沐雨,空军走到今天,依托于飞行员的每一次安全操控,得益于机务官兵的每一次细致保障。

司学岩从成为空军一员的那天起,就坚定了要保障飞机分秒安全的信念。至今,他已保障飞行1610余小时,若换算成秒,将近580万秒。

于我们,时间秒秒如弦吐箭。于机务兵,时间秒秒似在刀尖。一起一降之间,飞行员把整个生命交给了机务兵,于是飞行从不只是飞行员的事,在过去的580万秒中,司学岩的心早随“战鹰”一起,被揪去了空中。

升空前检查。

工作难道不是越做越熟练?越做越轻松?不然。

司学岩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越熟练,就越“胆小”。直到现在,飞机因训练原因晚降落一分钟,这位老兵也会坐如针毡,在休息室里踱来踱去。需要精神高度紧张的机务工作一不小心就“惯”出了他的“强迫症”,他跟记者开玩笑,回家休假,每天都要问自己好多遍是否已经锁了车门。

在这“强迫症”背后,深藏着的是不服输、不怕难的倔强与热爱。机务工作如一盘棋局,识飞机者生,善克难者存,而司学岩,正是克难之人。

2016年10月,司学岩所在单位受命执行自由空战考核集训任务,整个任务只出动3架飞机。可是刚飞了一个起落,三号机突发故障,为了保证原定训练计划顺利开展。司学岩站出来对带队领导说:“不能因为飞机问题影响任务,我的飞机可以接着上。”就这样,原本正常只需要保障4个架次的他却要在同样的时间内保障6个架次,加油、充气、装伞、检查飞机、放飞,为了按时间进度完成好再次出动准备,每一个环节他几乎都是跑着完成。

在第6次再次出动准备时,司学岩正蹲着完成飞机右侧发动机舱检查,忽然一阵剧痛袭来,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复发了!剧烈的疼痛让他无法直起身来。“可时间不等人,检查内容才完成一半,飞机还要继续升空训练”。

脸上流着汗,心里却烧起了火。

此时司学岩内心只有一个想法:绝不能因个人原因影响整个飞行训练。他用右手按着疼痛部位,颤巍巍完成了检查内容,直到和大家一起退场后才去治疗。

司学岩最喜欢的手势是竖大拇指,因为这个手势在机务工作中代表着运行正常、工作良好,是机务兵最贴心、最常用的手势。

司学岩对机务兵职业的热爱也烙印在了儿子身上。

昊辰是司学岩给儿子起的名字,内里饱含着他对天空的热爱,但对于父亲这个角色,儿子幼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因常年在外工作,很难回家,孩子的成长对司学岩来讲有很多空白。昊辰的小学作文从未写过以“我的爸爸”为主题的作文,唯一一次提到爸爸,还是怪他约定好的事情又因工作推迟。

孩子的谅解,这位父亲等了很久才等到。

有一年,妻子带儿子来探亲,走进司学岩工作的地方,看着父亲微微佝偻的背和手上的油污,孩子才明白在那些未遵守的约定背后,父亲究竟将付出给予了谁。回学校后,他骄傲地跟同学说,我爸爸是修飞机的,厉害吧!

记者让他对着镜头向孩子讲句话,这个一直笑呵呵的老兵突然哽咽起来,“陪你的时间太少,回头有机会,爸爸就把你接到身边……”

司学岩与妻儿合照。

爱设“陷阱”的师傅,让徒弟“胆战心惊”

“在我们机务大队,司学岩就是品牌。”机务大队大队长钱超飞提起司学岩赞不绝口。

榜样力量不是凭空而现,在这背后是精神的传承。

2001年,司学岩遇到了带他入门的师傅。“他对我非常严厉,机械日回来之后别人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但是我师傅会让我在那里背规程。”很快,司学岩就从一名机械员做到了机械师,一个人对整架飞机负责。

严师出高徒,担子又落到司学岩肩上。徒弟们对师傅的最大印象就是“严字当头”,“因怕被揪着问问题,一见师傅就躲着走”成了徒弟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除了随时提问,司学岩的“杀手锏”更让徒弟们胆战心惊,杜绝机务兵中的“马大哈”,这个“杀手锏”功不可没。

2014年5月的一个机械日,徒弟赵勤对这天印象深刻。第一遍检查座舱时,赵勤未发现任何问题,可刚下来竟被师傅劈头盖脸训了一顿。带着疑惑,他又上座舱开始第二遍检查,果然,小小的座舱气密开关不知何时动了位置。下来跟师傅认错,才知道这是师傅为自己设下的“陷阱”。

类似的事,徒弟马帅也经历过。“师傅要求很严厉,每次机械日检查师傅都要设置关闭某个电门、断开某处保险等‘陷阱’让我去找,如果发现不了就得复查一遍再挨顿批评,直到把所有‘陷阱’都找到为止。”小马回忆道。“以前觉得师傅有点‘吹毛求疵’,慢慢我明白了机务兵注重细节的意义。”被司学岩带教放单(新人单独胜任工作岗位,以机械师身份负责飞机)不到半年,他就在检查飞机时发现了起落架开锁协调钢索故障,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细节决定成败,司学岩告诉徒弟,人就怕“认真”二字。

当兵至今,百味皆尝。最难一关,却是告别。

今年,是司学岩四级军士长服役的最后一年,“离开”这个词总躲闪着在脑海里出现。“开始当兵时想陪飞机一辈子,我也知道不可能,但总想多陪一会。今年我递交了留队申请,走留都听组织的。”在他心中,飞机早已不止是梦想,更是战友。

机场落日。

起,安。

降,好。

落日余晖,鹰隼又将释翼出航。那长长的地平线,曾是梦想的起点,是天地的尽头,更是这位老兵最记挂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