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龙胆泻肝汤。
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
36.六一散最适用于:暑湿泄泻。
37.芍药汤最适用于:湿热痢疾。
38.辛凉透表方是:银翘散。
39.辛寒清气方是:白虎汤。
40.清热凉血方是:犀角地黄汤。
41.苦寒直折方是:黄连解毒汤。
42.凉营解毒方是:清营汤。
43.白虎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壮热烦渴。
44.小柴胡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往来寒热。
45.青蒿鳖甲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夜热早凉。
46.泻白散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皮肤蒸热。
47.清营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身热夜甚。
48.小建中汤可用于:中焦虚寒的虚劳发热证。
49.吴茱萸汤可用于:肝寒犯胃证。
50.症见胁脘灼痛,呕苦吐酸,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左金丸。
51.症见胃脘冷痛,吞酸嘈杂,呕吐涎沫,舌质淡嫩,苔薄白滑,脉沉迟。宜选用:吴茱萸汤。
52.中焦虚寒,痰浊内阻证。选用理中汤,宜加:半夏、陈皮。
53.脾胃虚寒,脾虚不摄的多涎证。选用理中汤,宜加:乌药、益智仁。
54.中焦虚寒,兼外感风寒证。选用理中汤,宜加:桂枝、生姜。
55.脾阳不足,胃寒气逆证。选用理中汤,宜加:丁香、蔻仁。
56.六一散适用于:外感暑湿的身热泄泻证。
57.葛根芩连汤适用于:阳明协热下利证。
58.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腹满,吐利证。
59.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中虚寒热互结的痞、呕、利证。
60.白术芍药散适用于:脾虚肝强的腹痛泄泻证。
61.大柴胡汤和四逆散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枳实、芍药。
62.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半夏、黄芩。
63.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含有:人参、大枣、甘草。
64.四逆散和大柴胡汤均含有:枳实、芍药、柴胡。
65.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均含有:当归、白芍、柴胡。
66.普济消毒饮和凉膈散均含有:黄芩、黄连、连翘。
67.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均含有:柴胡、黄芩、半夏。
68.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散肝舒脾。
69.防风通圣散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
70.九味羌活汤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祛风散寒除湿。
71.败毒散中配伍柴胡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
72.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意义涉及到:升阳散火。
73.当归补血汤中的君药是:黄芪。
74.理中汤中的君药是:干姜。
75.四君子汤中的君药是:人参。
76.四逆汤中的君药是:附子。
77.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是:黄芪。
78.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79.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当归补血汤。
80.治疗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是:生脉散。
81.在补中益气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小剂量。
82.在痛泻要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不宜使用。
83.在大补阴丸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应禁用。
84.在小柴胡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大剂量。
85.在逍遥散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中等剂量。
86.麦味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肺肾。
87.青蒿鳖甲汤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透邪。
88.大补阴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降火。
89.杞菊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肝肾。
90.玉女煎具有的功用是:清胃滋肾。
91.甘麦大枣汤的功用:和中缓急,养心安神。
92.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清热泻火,镇心安神。
93.酸枣仁汤的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94.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95.归脾汤的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96.心肾不足,阴虚火旺的怔忡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天王补心丹。
97.心火亢旺,阴血不足的悸烦不寐证,治疗宜选用:朱砂安神丸。
98.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健忘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归脾汤。
99.肝血不足的虚烦不得眠证,治疗宜选用:酸枣仁汤。
100.脏阴不足,心肝脾失调的脏躁证,治疗宜选用:甘麦大枣汤。
经方实例几则
《伤寒论》言不虚发,句句皆有实践根据。我们一定要细致地抓好主证,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为了说明抓主证用经方的重要意义,试以个人的临床治例说明如下:
(一)小承气汤证
甘肃张某,男,小学教员。自述身体太虚,来求补药。曾服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病不愈而体虚更甚。自觉头晕少神,四肢倦怠不欲劳动,不欲饮食,强食则腹中胀痛不支,大便秘结而小便黄赤。切其脉滑而有力,舌苔黄腻。
辨证:此非虚证,乃大实而有羸候也。由于胃家实热内滞,而使胃气不顺,燥热上熏,则头目眩晕;腑气不利,则腹胀痛不欲食;气结于里,壮火食气,是以四肢无力。夫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而方能愈也。
处方:厚朴15克 枳实10克 大黄10克
服药一剂,大便泻三次,周身顿感轻爽,如释重负,而腹胀头晕均蠲。
(二)吴茱萸汤证
丁某,男,53岁。主诉胸胁苦满,胃脘痞胀为甚,饮食减少,食后则胃胀更甚,口中多涎,呕吐涎沫,而头昏眩不爽,脉弦缓无力,舌苔水滑。
辨证:此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涎沫也。《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矣。
处方:吴茱萸12克 生姜15克 党参10克 桂枝6克 厚朴12克
服此方获显效后,又加减变化***服六剂而安。
(三)芍药甘草汤证
贾某,男,53岁。症状是左腿肚子经常转筋,发作时聚起一包,腿疼不能伸直。同时,患侧的大脚趾也向足心处抽搐,疼痛难忍。切其脉弦,视其舌红而少苔。
辨证:阴血不滋,筋脉绌急而脚挛急。
处方: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
连服四剂,而病不发。
(四)黄连阿胶汤证
陈某,女,25岁,未婚。患月经淋漓不止,已有几个月,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心烦难寐,偶尔得睡,则又乱梦纭纭,反增疲倦。父母忧之,请为诊治。索其前服之方,率为温补涩血之品。六脉滑数,舌色红,舌尖尤甚。
辨证:心火上炎,无水以制,故心烦而难寐,因阳亢而不能入阴也。心主血脉,心火盛则血不归经,而月经淋沥不止。夫心火上炎,实由肾水之不升。故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为本证之关键。
处方:黄连10克 黄芩6克 白芍10克 阿胶10克 鸡子黄2枚
***服五剂,月经方止,夜间得睡,心烦不发,饮食增加,其病得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疗效。
赵某,男,49岁。因患肝炎病来京治疗。患者口腔干涸,舌体极硬而卷伸不利,言语受到障碍。其脉沉弦,舌红绛而苔薄黄。
初诊辨为:肺胃阴虚,津液不滋所致,用叶氏益胃汤而无效。
复诊:证属阴虚津少,似无可疑,继投白虎加人参汤。然服药数剂,毫无功效可言,使人困惑不解。
三诊:详细问其饮食起居情况,知夜间睡眠不佳,而心烦至甚,且失眠之后则口干涸更为严重。余聆其言,结合心烦失眠与舌红绛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方知此证为心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的病证。不清其火,则徒劳无功,乃改用黄连阿胶汤。服三剂,夜即得睡,而口舌干涸顿释。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尹某,男,32岁。因受惊恐而患病,症状为:头晕,失眠,睡则呓语频作,胸胁苦满,自汗而大便不爽,并时发癫痫。望其人神情呆滞,面色青,舌质红,苔白而干,脉沉弦。
辨证: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证又兼阳明腑热之象。此病得于惊恐之余,而时发癫痫,又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伤寒论》说:“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与此证极为合拍。
处方:柴胡10克 龙骨10克 牡蛎10克 生姜10克 黄芩10克 桂枝6克 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 铅丹4克(布包) 茯苓10克 大枣6枚
服一剂,呓语不发,胸胁满去,精神好转。
复诊:又加竹茹10克、陈皮10克。服两剂而病愈,癫痫随之亦愈。
此证因余抓住了肝胆胸胁满和精神方面的主证,选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而取得了疗效。
(六)猪苓汤证
崔某,女,35岁。因产后腹泻,误认是脾虚,曾服不少补药,而病不愈。其脉沉而略滑,舌绛、苔薄黄,下利而口渴。
初诊:作厥阴下利治之,投白头翁汤,服后不见效。
复诊: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尿黄而不利。聆听之后,思之良久,恍然而悟,此乃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9条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验之此证,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肢肿而少寐,与猪苓汤主证颇为合拍。
处方:猪苓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阿胶10克(烊化)
此方连服五剂,小便通畅,腹泻随止,而诸症皆除。
由上述治案可见,抓不住主证,则治疗无功,抓住了主证,则效如桴鼓。然抓主证亦非容易,往往要几经波折,才能抓住。
要做到抓主证,第一,要明伤寒之理,理明则能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抓住主证的目的。第二,要熟读《伤寒论》原文,反复诵读,能够把主证记熟,在临床时才能得心应手。由此可见,“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我认为,抓住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了才智,就能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人类 健康 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