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结婚”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来谈谈“阿朱”的落户婚姻。年轻的摩梭男女在“结婚典礼”后从各自家庭搬出来住在一起,或者男方住在女方家,也有女方住在男方家,但后两种很少见。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养育了下一代。这种定婚叫“阿朱”定婚。
《阿霞的婚礼》:每当夜幕悄悄降临,这个家里的成年男子都出门了。其中有去自己“阿霞”家的叔叔、哥哥、弟弟。其他姐妹正在家里等待她们的“白马王子”的到来。她们晚上特别忙,尤其是当父母的妈妈。她们要照顾叔叔、哥哥,要照顾老母亲、姐姐、孩子,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朱”(丈夫)来幽会。
如果仔细观察摩梭母系家族的夜生活,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对于那些在外面敲门的男人,或者客人,老伯伯们是绝对不会开门的,也不会问是谁,家庭主妇们也不会理会。只有当你在门外喊几声,那意味着你是外国客人,家里的老人或孩子才会给你开门。家里有很多成年姐妹,但也有很多幽会的“一张纸条”,各有各的暗号和表达情意的方式。要不是它自己的“一个音符”,他是不会被允许进入自己的闺房的,而顾仁娘的闺房门只有在信号好的情况下才会被轻轻打开。老弱妇孺住在大木桩平房的母屋里,对院内的事务都不管不问。
在这里,没有“第三者”,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则,更没有所谓的嫁鸡随狗。男人和女人住在他们自己的家里。你不靠我养他们,我也不靠你活。天下男人无处不在,东方“女儿国”的女人任我调遣。有了这些感受,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摩梭人没有离婚、丧偶、无人照看的孩子、财产继承、流浪儿童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性观念和道德标准,和我们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氏族中,大部分“阿莎”和“阿珠”是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但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明确。在一些村落和宗教的家庭结构和婚姻现实中,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男人既不是名副其实的丈夫,也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他们对妻子负责,对孩子尽责,被扔进泸沽湖。在生活中,男人可以想走就走,想回去就回去,什么都不用做。一旦女朋友不肯关门,或者男人喜新厌旧,旧的感情就会消失,只剩下春梦,这也是一个谜。
在他们那里,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与经济关系关系不大,结合是自由的,双方自愿的。离婚更是没有瓜和葛,不会发生纠纷。男女双方都有主动权,社会和家庭不干涉。即使发生纠纷,母亲和叔叔都会妥善处理。组合不是为了谋生;离婚不会危及任何人的生存,经济再富裕也不会为他们的融合建立可靠的基础。摩梭“阿霞”婚姻之所以合则合,分则离,情感是先导。所以,一些摩梭人在没有孩子之前改“阿莎”“阿珠”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就不能轻易改了。夜幕降临之下,黄昏时分,年轻女性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许多夜间使者在清晨来来往往。在他们的性世界里,不像我们普通人认为每个女人都能爱,每个男人都能要求。他们的求偶方式是在生产劳动、工作学习、走亲访友、经商等活动中进行的。在互相了解,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后,互相交换一些礼物,比如手镯、项链、戒指、手表、衣服等。这些东西只有他们两个。随着男女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见面的次数越多,有的情侣会稳定到一生。如果你甜言蜜语,不诚实,无能,长期游手好闲,回父母家会很失望。“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结构中的事实,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实行免费“走婚”的秘诀在于,母子无后顾之忧。“母系家族”是每个人的庇护所。对于成年男性来说,“母系家族”是他们生活、养老、死亡的最佳乐园。当然是男人,为什么不呢?这也是他们“离婚”的习俗能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摩梭男孩和女孩在这个母系家庭中由祖母、母亲、叔叔和姐妹抚养长大。他们有集体主义和互敬互爱的美德。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教育要尊老爱幼,服从母亲和长辈,根据幼辈的需要分配食物和其他东西,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这些习俗和道德标准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近年来,虽然受到外界的影响,莫峻人的社会相对于外界还是比较稳定的。我统计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泸沽湖上下的自然村,只有1人被劳教三年。在这50年里,整个行政村近1000人中,只有1人犯过轻罪,而不是重罪。所以晚辈的思想从小就离不开长辈的良好教育。
无论是过去的人民公社,还是现在的生产队,还是个体经济,摩梭人都保留了“* * *农耕分食”的古老形式。这种生产劳动过程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爱情就在这种土壤中诞生了。他们团结互助、朴素大方、热情慷慨的美德蔚然成风,真挚感人,令人羡慕。
当男孩和女孩达到13岁时,“母系”家庭会为他们举行“成年礼”,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这个仪式对摩梭人一生都很重要。“搭桥仪式”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举行。公鸡第一次啼叫时,母亲叫醒孩子洗脸梳头,木堆壁炉里的火正熊熊燃烧。我的叔叔们带来了大“猪肥”肉和一袋食物,我的奶奶和妈妈带来了新裤子和新裙子,在锅堆前祈祷后穿上。
女生13岁之前扎辫子,之后开始扎长辫子。以前用的是黑牦牛尾毛,现在改成黑羊毛,用黑丝织成大弱头,裹上大包头,穿得像个成年女人。母亲让姑娘站在第一间屋子正中壁炉右侧的“女神柱”旁,脱下旧长衫,穿上右边开口镶金边的黑金丝绒或红金丝绒短上衣,一条白色或天蓝色的百褶裙,一条宽大的绣花红腰带,一条大辫子头上传一朵红花。摩梭女孩穿的白色百褶长裙,衣服,头都很好看。
对于13岁以上的男孩子,他叔叔脱下长布衫,穿上短外套,阔腿裤,系上彩色腰带,就像大人一样。举行成年礼的孩子,必须一只脚踩在五花肉上,一只脚踩在粮袋上,表示以后有饭吃,有衣穿,接受母亲和长辈、兄弟姐妹的祝福,向长辈行礼,向“锅桩石”行礼。然后,大人会带领他们走亲访友,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和礼物,最后招待他们。因为地域的关系,“成人礼”有些地方不一样,但大体上还是一样的。
这些古老的礼仪使男孩和女孩接受了成人教育的第一课,从此迈出了人生的一步,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母系家庭的正式成员。女孩从妈妈那里学习理财的技巧,男孩从叔叔那里学习男人应该知道的知识和技巧。这些都是直接体验,可谓“身教”。
当一个女孩到了13岁的时候,她的妈妈们会说:“小鸟出巢了,该学会自己飞翔了。以后不要玩小娃娃了。”到了十七八岁,她们的母亲或祖母就不允许她们睡在大木平房的大壁炉旁,要她们住在门楼上专门为女儿准备的闺房里。那时候会有男青年整天盯着他们,托人或者动用各种人脉送礼物。在这个国家,女孩永远不会取悦男人。男人主动上门。如果一个女生真的喜欢你,她会给你一个承诺,让你去她家求婚,举行“婚礼”,约定晚上秘密见面。你一去,她就给你开门,一开就是一百年。从此他们的关系公开化,不再偷偷摸摸。你来的时候,请坐在木栈房的大平房的壁炉旁边。妈妈会给你杀鸡宰羊煮猪肚,叔叔们会给你倒酒喝...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三天,就要给孩子洗身体,这就是所谓的“打三朝”。我舅舅给它起了名字,带它出去晒太阳,在院子里散步。满月后,孩子的“阿日”(意为奶奶)扛着猪肉,拦着羊,扛着鸡和孩子的生活用品,带着给奶奶、妈妈、叔叔的礼物来看孩子。
在他们的宗族中,“阿达”(父亲)认为,孩子应该举行一个仪式:先敬祖先,然后请邻居和老母亲吃饭,让村民知道娃娃属于谁的宗族,但不能把孩子带走。孩子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的一员,男方家庭永远不能把孩子带走。到了这个时候,有些男人会留在女方家,但不会太久。如果到了女方家,“老公”的地位很低,就得处处小心,处处守规矩,处处守规矩,完成主妇交给的任务。木栈房客厅壁炉旁,“女婿”只能盘腿坐在较低的位置,主妇给他夹了一块吃的。如果这个“女婿”各方面表现不好,他就会灰溜溜地回到妈妈身边。这就是“出去结婚”的全过程。现在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男女,作为工人、教师在外面都是一夫一妻制,农村也有一部分男女是一夫一妻制,大概占30%左右。自解放以来,各种习俗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