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堂吉诃德》的感想

堂吉诃德出生于16-17世纪的西班牙。这一时期是文学复兴和新旧交替的时代。随着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社会也呈现出新气象。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身体虚弱、年近50的单身吉哈诺的故事,他住在西班牙的拉曼克。他整天沉浸在骑士小说中,梦想成为一名游遍天下、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的骑士,于是他用一匹破旧的马装扮自己,改名为“堂吉诃德”,在美国把一个丑陋的猪倌当成崇拜的女神,然后又雇了一个矮胖的。但结果闹出了很多笑话,几乎到处都是被羞辱,被痛打或者被当做疯子送回家,最后病死。

总的来说,我认为它可以算是一部杰作。整部小说描写的人物有700多个,包括贵族、牧师、地主、市民、士兵、农民、囚犯、强盗、妓女等等。在内容上,有威胁人的宗教观念,有下层社会的艰苦朴素,有公爵阶层的安逸生活,有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冲动,有无法回避的家庭地位观念,有婚恋自由带来的不幸。它涉及政治权力、经济、战争、宗教、道德、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写的生活场景非常广阔,从贵族城堡到外省的小客运站,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画卷。它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令人惊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该作品具有史诗性质,贯彻了一种启蒙思想,反映了西班牙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

首先,我想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从整部小说来看,作家的叙事风格很有特色,作品不是简单的直白,而是理想化的感情穿插巧妙的叙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堂吉诃德,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他荒诞离奇的经历。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穿插了一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故事。小资教父杨少华说,“不是所有的骗子都能成为小说家,也能成为政治家和外交家...但不同的是,小说家说谎是不会受到道德谴责的,所以谎言越大越光明,越会有人欣赏和赞美小说家。”我认为塞万提斯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另一个地方发现了真相,通过生动的虚构投射出另一种光芒。堂吉诃德与风车搏斗、杀羊的情节是虚构的,但这正是堂吉诃德渴望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一面,也是他深受骑士精神侵蚀的一个投影。这一点不容忽视。

接下来我想说说这本书的语言特色。因为我读的版本是江洋翻译的,有读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感觉,这可以从书的章节之间的转换等等中学到。此外,我最喜欢这部作品的部分是西班牙民间谚语的灵活运用。尤其是在桑丘的塑造上,蹦出了一串俏皮话,谚语也显得得心应手,丰富多彩。比如“命运往往在不幸的地方打开一扇门,让坏事得以补救”,“对坏人做好事就是往海里灌水”,“不打算信守承诺的人,签约时不在乎困难”,“不做超人的事,就不能出类拔萃”,“天上的鹰不如手中的麻雀”等等。这些谚语的使用使人物与众不同,并使作品更具可读性。总之,作品洋溢着一种塞万提斯的风格,但又似乎没有风格,没有矫揉造作,语言流畅。正是这种“没有风格”,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被模仿和超越。

接下来,我想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做一个分析。在当今社会,堂吉诃德已经成为一个带有“疯狂”、“固执”、“愚蠢”等特征的标签人物。但是,如果我们回到遥远的十六世纪,真正走近塞万提斯的文本,人物的外貌是丰富的,有趣的,充满智慧的。

虽然桑丘不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主角,但毫无疑问,他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桑丘和堂吉诃德之间的对话。虽然他心不在焉,满口胡言,喜欢借势,故意开玩笑,但我不得不说,他的语言部分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他劝师傅不要现实虚幻,然后他就和师傅一起相信了魔鬼的存在。可爱,自然,不做作,即使他有时候表现得像个只在乎眼前利益的小人,也能看出他的真诚。《堂吉诃德》后半段,可以说堂吉诃德倾向于相信桑丘。我不妨相信,这是桑乔的个人魅力和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始终没有离开骑士精神。他认为“尽一切努力让大家知道,恢复崇尚骑士精神的繁荣并不是什么大错误”是一个大错误,并认为“我可以复兴骑士精神,比古代更加光芒四射”。他的行为鲁莽荒唐,主观意识太强,但谈吐清晰优雅合理,品德有高尚的一面。他讨厌“懒惰胜过勤奋,安逸胜过勤奋,邪恶胜过美德,傲慢胜过勇气,甚至那些拿着枪说话不付诸实践的人”。他同情被压迫的人民,痛恨专制制度,主张“人人平等”,诅咒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堂吉诃德高尚的内在品格。但正如我们中的一个人所说,“堂吉诃德的理想在云里,却只能在脚下的大地上横冲直撞。”童话般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的冲突密不可分,如何做出选择成为了关键问题。是洁身自好,还是勇于反抗?

这个选择让我想起了杨少华在《鸡蛋和高墙》里说过的话,“如果有坚固的高墙和破碎的鸡蛋,我会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无论高墙多么正确,鸡蛋多么错误,我还是站在鸡蛋这一边。”这说明他愿意做一个以良知为标枪的战士,去射穿限制人的自由的无形之墙,去赞美一切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去支持自由。在物欲横流、个人主义膨胀的今天,这种精神必然难能可贵。堂吉诃德是软弱的,但他选择了做一个不自嘲,脆弱的鸡蛋。哪怕他只能是一个鸡蛋,他也会撞向阻碍平等、和谐、光明、自由的高墙。虽然他的力量有限,但总比一直当懦夫强。哪怕是“向石头扔鸡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终有一滴水穿石的一天。换个角度说,做“特立独行的猪”也没问题。如果你信仰和追求正义与和平,必然会与你所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即世俗的价值观和观念拉开距离,但只要你能忍受身边的孤独和冷嘲热讽,最终成为“特立独行的猪”也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我最容易联想到的人是方。自XX年创办第一家中文学术打假网站以来,方的打假生涯已有十余年。作为一名职业打假人和科普作家,十几年来,他成就了无数打假人。但是打假十几年,假货不是看少了而是看多了,他自己也惹事了。从来自社会各界的攻击和压力,到意想不到的人身伤害。当然,堂吉诃德忠实地奉行骑士精神,把践行这种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诉求,而方周子实际上是在纠正社会的不正之风。没有侠义这种中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为了坚持正道和真理而誓死捍卫。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在“英勇的堂吉诃德与威武的镜像骑士的相遇”这一节,随着小说的介绍,我确实在一开始就抱有一种希望,一种希望堂吉诃德不再孤军奋战,一种希望主人公不再孤独,但显然都以失望告终。中国要再联系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不可否认,我们需要更多的方周子,更多的堂吉诃德来战胜现实中的各种妖魔鬼怪。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中国社会将不再能够独自抵御恶魔。

我认为作者的意图不仅仅是把堂吉诃德作为讽刺的对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一个讽刺作家。他对桑乔说,“让他们称我为疯子吧。我还不够疯狂,所以得不到他们的认可。”或许是作者有意让读者看到喜剧背后的悲剧色彩。小说的虚构甚至是无厘头风格,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周星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一部好的喜剧可以让人落泪。以《唐伯虎点秋香》为例,这是一部展现爱情、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的电影。唐伯虎的生活冲突似乎让我们想起了佩索阿说过的话:“我是我所做的和我想要的之间的桥梁。”也许堂吉诃德也想成为一座桥梁,在他所希望的和平、和谐、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之间!从周星驰电影的总体特征来看,一般观众经常看到的是周星驰的嬉闹、调侃和冷嘲热讽。然而,他不经意触及的社会本质和事物,往往让我们的笑声更加凄凉。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似乎是他这部电影的主题。但是,小人物的人性是美好的,他们有对人情的追求。其实堂吉诃德并不是一个小人物,有很多问题和缺点,但他也不甘示弱,勇于冒险,勇于战斗。堂吉诃德行为的非理性恰恰是现实世界荒谬性的映射。当然,一个是影视作品,一个是个人文学作品,比较起来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只想说明,喜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笑话,更是对其内涵的一种感悟。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粗浅看法。鲁迅说:“看生活因作者而异,看作品因读者而异。”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人,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来自生活”。

但高于生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框架来评价。唐吉诃德也是如此。但无论如何,唐吉诃德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撞高墙”的鸡蛋,比社会上任何一个胆小怕事只想安逸的人高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