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字美,唐朝元年(公元712年)生于河南珙县。父亲叫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判,武则天时代,任食司一员。曾祖父依艺,最后当过珙县县令。杜祖籍湖北襄阳,后于代迁居珙县。
杜甫祖上最突出的是杜甫的第十三祖杜宇,擅长各种学问。春秋时期撰有《左氏家书》,魏、吴、蜀三足鼎立时为大将,征伐吴国,史称“杜武库”。杜甫继承了远祖奠定的传统,深深地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终身原则。
祖父杜·沈燕留下了杜甫诗歌的传统。在初唐文坛,沈燕、李乔、崔融、苏为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他们不仅写得好,而且以五言诗闻名。杜甫一直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国的《致蜀国高僧秋哥》中也称赞他。
杜甫生于玄宗即位那年,父亲杜甫在外为官,母亲在杜甫年幼时去世,几个弟妹都是继母陆所生。杜甫小时候生病,没有母亲。四岁的时候,他住在洛阳建春门仁风的姑姑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姑的儿子同时得了重病,姑姑全力以赴照顾他却牺牲了儿子。这种伟大而充满爱的亲情深深地烙在了杜甫的心里,培养了他正直的气质。
杜甫七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他在《庄游》一诗中说:
七岁时,我认为我很强壮,我唱凤凰。
九年的书,字都很大,有的还被做成了书包。
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了书生的风范,和一些书生意气风发。
开元十九年杜甫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南游之旅。从开元二十三年到开元二十四年,他看遍了六朝留下的所有文物,在姑苏台思考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站寻访玉洞,追寻秦始皇的下落,从而体会到对往事的深深留恋,这让杜甫“愤懑失意,却又目光短浅”。
开元二十三年,他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以第一名落榜。但杜甫似乎抱着一种洒脱的打算,不计得失,继续旅行。
就在这一次,我来到了古老的齐鲁赵岩,享受缅怀过去的乐趣,而杜先当是山东沂州的司马,所以我可以在此行中拜访我的父亲。
这一时期,从开元二十四年25岁到天宝四年34岁,是《庄祐》中描述的“89年的幸福年”。杜甫在周与苏元明相识,苏是古代诗人。二人同游齐赵,畅谈文史,成为挚友。后来苏元明53岁去世,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八哀诗】来悼念这位好朋友。
杜甫在齐旅游时,写下了《登州塔》和《王越》两首好诗。杜甫七岁开始写诗,但作品已经失传。今天杜甫诗集的作品,就是他来周写的两首诗。
从齐鲁回到洛阳后,杜甫三十岁。在洛阳和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脚下,他建了一个家,叫鲁魂庄,此时娶了杨。杨是司农杨仪的女儿,夫妻关系十分融洽。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他们* * *在流放中尝尽了许多苦头。每次分别,杜甫总有很多想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留在洛阳,遇到被高力士等人诬蔑并被逐出朝廷的李白。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年,文名已传遍天下。杜甫,其时尚是未知的,会与李白交往的渴望和尊重。杜甫对李白当时的人和诗非常向往,于是跟随李白,结识了当时同样失意的高适(44岁),一起游历梁、宋。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作品来描述这种生活。杜甫写了《忆往昔》、《永别了心》,李白写了《梁园之歌》、《城南之战》,高适写了《东颂》、《琴台诗》。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国,去山东,李白在紫晶宫修了一座禅院,杜甫专程去拜见北海太守李咏,一起游历了丽霞亭和鹊山湖亭。后来,杜甫去山东看望他的弟弟杜英。李白此时在他的家乡鲁郡。他听说杜甫要来,就急忙迎上去。杜甫用真挚的感情写了一首歌[献给李白]。
生动地描写李白的豪情。这年冬天,他们在鲁郡东城分手,再也没有见过面。
无尽的情感显示了杜丽和她的深厚友谊。而他们相遇时的互光,也是文学史上的辉煌时刻。
杜甫和李白的郊游虽然过瘾,但杜甫毕竟不是李白,求仙的生活终究不适合他。他一心一意关心的是“尊君尧舜,然后移风易俗”。这一理想和抱负促使他放弃放荡的赵奇和在天宝与李白同游五年的乐趣,回到长安。这一年杜甫三十五岁。
次年春,唐玄宗颁布人才敕令:凡在文艺领域精通一门以上艺术者,可由地方推荐到中央参加专门考试。杜甫和袁捷都应该被邀请参加选拔考试。谁知,李避刻文士,付大臣救考,使所选之人皆败,后对玄宗说“野无剩贤”。杜甫就这样被剥夺了做官的机会,而当玄宗不理朝政时,李对的专制政治腐败时期越来越情绪化。
被困长安仍在等待良机的杜甫,决定赠诗给达官贵人,并邀人引用。其中一个是《赠魏集》给尚书左丞(副丞相),强调他“思千里从老马,等饿鹰来喊”,第二个《赠魏二十二韵》更急。但还是没有效果。
尽管不断努力,但一无所获。对于这样的自我,只有吉炜给予善意。在表达了他的感激之后,他补充说他不能再等了。所以我想逃离首都,避开世俗,在舒适的世界里漫游。
杜甫对自己文笔和政治才能的自负和自信,强烈地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的力量,而他的使命感又因他辉煌的家世而加重,表现出他求仕的热情。
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恰逢玄宗郊庙大典,于是抓住时机,写了一篇《三礼》以表谢意。这一次,他没有卖弄文字,而是劝玄宗废除奢靡的祭祀,为恢复简朴的政风建功立业。玄宗看了这篇短文,邀请杜甫等候试约,可惜没有被告知录取。
由于玄宗长期执政,习惯于荒淫宴饮,把朝政托付给贪权好物的弄臣,百姓遭受残酷剥削。此外,一系列战役失败,百姓贫下中富,造成壮丁伤亡。杜甫觉得苦不堪言,忘记了自己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人民鸣不平,写了许多同情人民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对赠答诗或美景诗,产生了许多社会现实主义的诗歌。如【军车店】:
车辆轰鸣,士兵欢歌,士兵和箭都绑在腰上。
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孩子都跑去看他们,当他们行进时,灰尘遮住了天空,他们看不到咸阳桥。
他们跟着你跑,哭着,拉着你的袖子,哭到天上去了。
路人问兵怎么去的兵,只说花名册招募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去黄河以北驻军,哪怕四十岁去西部边境开荒。
他们出发时,市长为他们缠好头巾,回来时头已发白。
无数的边防战士流血牺牲形成了海水,黄武边防的理念没有停止。
你没听说在华山以东的200个州有数百个村庄被植被覆盖。
尽管强壮的女人们都致力于耕作,但一千英亩的土地上什么也没有。
中国男人能面对最激烈的战斗,狗和鸡也一样。
无论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军人敢去扩展他的仇恨吗?
譬如今冬,不休辟西卒。
县长紧急催人纳税,税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生儿子会带来坏运气,生女儿会好得多。;
女孩也可以嫁给最近的邻居,男孩会战死沙场。
你见过海青头吗,那些被遗弃的白骨?
新的鬼魂在那里哀号,旧的在暴风雨的黑暗的天空中最响亮。
这首诗讲的是士兵出征,家里人哭着给他们送行。这是一个悲惨的场景。杜甫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的所有诗歌都是历史记录,深刻而真实地描述了唐代的边防征兵和人民的苦难。
尽管杜甫通过这里的社会状况不断地批判时局,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感情去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仍未能谋得官职,生活十分贫困。不仅成年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而且孩子们经常挨饿和哭泣。满腹辛酸的杜甫,打算住在都渠,做一个乡民,于是在城南的都渠建了一间小屋,把妻儿从洛阳迁到这里定居。此时,他写诗时常自称“少陵夜老”、“凌渡布依”、“凌渡夜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在荒郊野外的生活还不能安定下来。他经常自残,写诗,讽刺百姓的疾苦和朝廷的愚昧。
从天宝六年,杜甫到长安寻求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在失望和悲伤中离开长安。在此期间,他忍受了八年的贫穷、饥饿和疾病,眼见官势错乱,权贵腐朽,生活尽毁,却又无能为力。他真的是“我们的首都充满了多管闲事的人,而你是孤独、无助和贫穷的”,他内心的负荷难以形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奸臣杨除君侧之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于十二月十二日攻占东都洛阳。杜甫和他的家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逃亡。
半夜了,我们还是要走在荒山野岭中。再加上深山多雨,道路泥泞。杜甫一行齐头并进,最后把家安在漳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此时,苏宗在灵武(公元756年)登基,希望苏宗能复兴唐朝。所以当洪水退去后,他去了灵武与武莺会合。不料杜甫中途被贼军俘虏,送往占领的长安。好在他不是显赫的官员,没有被胡人重视。如果其他被俘官员被带到洛阳,他们被迫投降或为安禄山工作。
忠臣杜甫在长安期间,思念在漳州的家人,极度焦虑,在月夜思念妻儿。
苏宗在德第二年,杜甫46岁,还困在长安。在一系列失败的消息后,他对世界感到悲伤。杜甫思念在漳州的妻子和在山东平阴的哥哥。他写了一系列的信,如《忆幼子》、《对月一百五十夜》、《寄幸》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一种忧国情怀,也是一种想家情怀。
幸运的是,安禄山在今年正月被养子安庆绪杀死。苏宗利用贼军动摇分裂,南下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到达凤翔。经过惊心动魄的旅行,他终于在5月16日到达。肃宗感受到了他的忠义,下令任命一名官员为谏臣。杜甫第一次成为直师官,非常高兴。他在[舒怀]中写道“泪流满面。”但他上台后,以谏的方式激怒了苏宗。闰八月初一,杜甫闲着没事,打发到漳州歇息。回到漳州后,他写了一首《迟来的口号》,描写自己夜里翻山越岭,看大雁落水寒,想起白头故乡的心情。【羌村三歌】刚到家,看到的是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家人百感交集。“北伐”就是回忆各种离开天子回国的情况。
杜甫在羌村与家人同住时,官军得到了回纥军队的支持,最终于10月18日收复洛阳,12月23日肃宗回到长安。杜甫也是携家带口抵达长安,写下了《洗尽兵马》《离别晚归》《宫左院夜游》《曲江杜宇》等多首爱国诗篇,但还是得不到苏。
杜甫在化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春天,回陆浑庄老家看望他,想起弟弟流散在国外,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回化州,途经新安县。此时天气长期干旱,饥荒发生,社会一片混乱。从新安到石昊再到潼关,杜甫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荒。他把沿途所见写成著名的“新安官”、“潼关官”、“石昊官”,合称“三官”。再加上后来的《新婚别》、《辞旧》、《无家可归》,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人民的疾苦,以圣人的胸怀理解了人民的忧患。
杜甫路过新安县时,看到官员们正在点兵。这个县没有壮丁,所有18岁以上的男人都必须当兵。家境富裕的男人有父母送走,家境贫寒的瘦弱男孩独自哭泣。杜甫看他们哭得很伤心,就安慰他们说服务不会太累,长官也很好。虽然只是对所见所闻的忠实描述,但足以让你鼻子发酸。
回到爱荷华州,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秋天,饥饿无处不在,人们的感觉是悲伤的。杜甫感到力不从心,决定弃官江湖。几经思量,杜甫打算迁居周琴,去万水千山,这辈子再也不回山海关了。西进周琴极大地改变了杜甫的诗风。他除了更贴近百姓,描写平时生活外,还吸收了西南歌谣和方言,形成了著名的“吴体”。
杜甫怀着对朝廷的绝望踏上了去周琴的道路,他在周琴的生活相当平静和稳定。在宁静的日子里,他依然以诗为重,不忘体恤百姓,发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正义感,时而抒发自己的秋客情怀,思念兄弟朋友。月夜忆兄弟,是思念故乡已久的嫂子。
杜甫在周琴住了三顿饭。住了不到四个月,他收到了铜鼓密友的来信,试图描述铜鼓良好的生活环境。杜甫决定带着家人一起走。旅途崎岖,很难远行。陆地上的奇山怪水怪石使人们的生活非常悲惨,这引发了杜甫的内心感受,并在《周琴游记》中写下了十二部作品。
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同一个山谷后,发现事与愿违,生活还是很艰难。我边哭边唱【铜鼓县甘源七首】。从这几首诗中,我们看到杜甫走在荒山中,儿女呻吟,手足分离,山中白狐黄狐毒蛇惊,看第一首就感受到他的悲凉之情。
被同谷穷逼,杜甫实在待不下去了。他于12月前往成都,一路上,他继续带着诗歌旅行,形成了与周琴相似的十二组诗歌。12月底带着丰富的物产来到成都,生活逐渐稳定。
杜甫一家到了成都,暂时安顿在西郊草堂寺。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垦了一亩地,盖了一座草堂,又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他家周围。教堂建成后,一个有才华的人真正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没有了周琴和铜鼓那种绝望的怨恨,渐渐变得豁达,而在【《春夜喜雨》】,你可以感受到养育一切的天然宠爱。
此时的杜甫依然思念家乡,牵挂着弟妹的生活和国家的未来,但在自然的平和和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智渐渐恢复了。
去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辞世,杜甫好友调回长安,杜甫派到绵州驿站,临别反复赋诗,【在车站送别严将军】。
诗中流露了很多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叹自己不得不一个人回到草堂,过着孤独的生活。没想到两人刚分手,四川徐就知道他们要造反,成都大乱。杜甫归途受阻,暂时投奔子洲,然后带着妻儿来到子洲,一家人暂时住在那里。
戴德元年,杜甫52岁。余子洲听说唐军收复河南、河北,非常激动,写下【黄河两岸被皇军收复】。
这首诗充满了泪水和喜悦的泪水。乱世离乡,天下太平,可以携家带口回乡的时候就来了。但杜甫重返洛阳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因为当时虽然恢复了中原,但在洛阳长安,回鹘人的嚣张气焰正在高涨。
老家回不去了,成都乱后也没什么可依靠的,只好留在子洲。当时的子洲是我们川东、川西使节的驻地,也是官员往来的必经之地。杜甫不得不送他们相见,于是有了许多酬谢的诗句。过了很久,一家人终于在宗光德二年回到了成都草堂。这时,杜甫得到好友吴言的劝告,要他投身仕途,并向朝廷推荐,让他回到成都衙门工作,开始他的副官生活。但他终究受不了紧张而拘谨的工作,几次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之后,他写了一首诗给严武[我派兴风去送龚燕]。
杜甫回报他对野外生活的满意,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和写诗。不久,作为杜甫顶梁柱的严武突然去世,他的内心更加渴望回家。五月,他离开蜀国,在蜀国待了五年半,他的心情被记录在【去蜀国】。
看到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弥留之际蓦然回首,却又充满了对生活的厌倦和感慨。
严武的死使杜甫一家失去了依靠,陷入困境,不得不收拾行囊,重新踏上漂泊迁徙之路。他们驶进长江,在去云安的路上写了《在外一夜》。
写的是出国旅游的心境,夜景轰轰烈烈,风起云涌,而我却身患慢性疾病,生命像小沙鸥一样漂浮在天地间。
杜甫到了云安,病重,开始休养。直到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身体逐渐好转,他才离开住了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于瞿塘峡附近,与汉初公孙述修建的白蒂城相连。杜甫一家定居在半山腰的房子里,这里景色壮丽,令人叹为观止。西郊武侯祠是杜甫孜孜不倦的地方,写了【八阵图】。
这一期,杜甫还写了关于夔州特殊异域风情的诗:负薪、雷、火等。
身体不好的杜甫,躺着闭目养神的时候,非常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追忆往昔经历的诗篇,如追溯到安史之乱的【夔府之书怀四十韵】;《送别》和《往事游》是对李白和高年轻时在梁宋游历经历的回忆。庄友七岁开始学诗。这是一部自传,讲述了漫游吴越赵奇、逗留长安、安史之乱、逗留巴蜀等经历。
这年秋天,杜甫迁居夔州西阁。起初,他觉得风景新奇,作了许多名篇,如【秋兴八首】、【将军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主要描写的是住在峡中,怀念长安的心情。它的八首七律诗组合成一组,每首诗都有相互组织的关系。这种有章的诗,在杜甫的诗中是独创的。杜甫在夔州的两年间,写了大约430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他的诗歌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直到大历三年(公元768年),57岁的杜甫才决定离开夔州,与家人从白帝城乘船到瞿塘峡,在江陵与弟弟杜关会合。但由于江陵官员的善变情怀,他无法久留,回到潭州,以船为家,以采集草药在鱼市出售为生。【江汉】表现了当时孤独寒冷的生活。
杜甫在潭州过年,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因潭州刺史之乱被杀,只好投靠衡州。杜甫长期生活在水上,他的风痹症越来越严重。最后他倒在船上,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在有风疾的船上,枕书三十六韵,赠湖南亲友】,描写自己的困窘和疾病的危险。诗写完后,杜甫突然死在湘江的船上。此时是大历五年冬,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家当时没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老家,只好定居岳阳。43年后,杜甫的孙子杜也斯把它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葬在首阳山下都沈燕墓旁。一代大诗人,一生一事无成,事业孤独,老了还在河上漂,结束生命。这些惨淡的状况越来越让人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