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校对常识中文编辑校对网

1.作为一个初学者,想要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文字编辑”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所做的事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网站可能更多的是内容编辑角色,编辑内容更新文章之类;报纸可能更多的是校对角色;图书可能在充当校对角色的同时还有责任编辑的角色,后者还包括大纲逻辑问题抄袭问题等。这其中,图书对文字编辑校对能力的要求应该是最高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文字编辑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查不断查再不断查的工作。按我的理解,楼主问题应该是倾向于纸质出版物的文字编辑方向,恰好跟 *** 的活差不多,说说我的看法,供参考。

文字编辑入门确实不难,只要不是语文烂到一定程度的,如@陈小槑所说,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的基础就大致入了门,下面就是在长期的审稿中培养出来对文字、语法、标点的敏感性。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要做一个资深的文字编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几年是不可能的。

你需要经常翻阅了解熟知的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一系列工具书和相关规定条例。你需要知道错字别字的正确写法,需要知道哪个字是推荐字,需要知道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需要知道数字标点的正确用法,需要知道哪个是外国人名的标准翻译,等等。

校对符号是你必须知道的。可以常看看易混词常翻字典之类。

知识面宽广有好处,这样就不会出现汉代的主角就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情况,你知道K线图怎么看对你改股票类稿子也大有好处。但最重要的是凡是你并非百分百确定的东西必须去查,而不是“我印象中应该是对的”。

我的建议是不妨从校对开始,折校读校,一点一点积累。耐心和细心是基础。

版权之类的个人感觉是了解个大概即可,能判断抄袭与否就差不多了。对敏感话题相关的字眼一定要敏感,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p。 s。

与编辑相关的有个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大抵是考察一些语法文字标点相关的知识,楼主不妨看看它的相关试卷和参考书了解一下。###私以为普通意义上的文字编辑--包括绝大多数的网站文编,只是一种专业技能,也就是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就能比较上手了,不需要很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深厚额文学素养,但如果你知识面很广,那倒是个加分项。

至于你是想进入互联网界,还是传统媒体/出版界,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这个大方向先选择好。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我建议你先用wordpress建设一个个人站点,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采编内容,顺便熟悉网站信息结构、SEO和html标签的使用规范等等,掌握了这些,我觉得基本上就入门了。

然后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微博作为一个袖珍媒体来运营。另外我觉得可以尽早地树立起职业道德观,有版权意识,熟悉各种授权协议和商业使用规则,这本该是行业的基本素质,但是在现在的编辑界,已经稀缺得不能再稀缺了。

2.如何做好校对工作

所谓“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实则说的就是编辑和校对的关系,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所谓同源即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分流即是指在出版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时编辑与校对也随之走向了分工。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出版物文字质量的把关环节,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也就保证了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 校对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校对是编辑加工的延续。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够在工作中承担起校对的职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他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随时进行修改。除编辑文稿外,他还须解决文稿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文字常识等方面的错误。校对要做到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

3.编辑校对这份工作前景好吗

虽然出版商创业,但仍然没有点已编译的代码,没有代码,最好不要做这行,所以欺负,收入低。

当编辑校对比自然晾干,校对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编辑全面,能够使自己的主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活生生的证据也应该了解一些,最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

人民教育协会或俱乐部,要问当地的人来了解,情况是每个俱乐部的,而不是从你知道好还是坏名光大不相同。人社方俱乐部,并不总是黄色,但也可以是更刚性的;教育机构如果一个很好的补充,它也应该工作,但现在补充的竞争是如此之大,所以你要看看这个俱乐部具体怎么样。

4.图书编辑

关于您的问题,通过“杭州图书馆书目检索平台”检索 “图书编辑”可以查询到: 题名:现代图书编辑学 作者:李琪编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题名: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 作者:陈丽菲、王月琴、王秋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 题名: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中国编辑学会主编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相关链接如下: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5.想知道报社编辑如何校对文字稿件 都需要哪些功底和专业知识

校对工作程序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等各环节。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可以使用黑马校对软件的严格校对模式替代人工二校。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现在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和报刊社均已使用黑马校对软件,基本都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程序。 纸质稿件的人机结合的校对流程如下: 人工初校+技术整理→誊样→退厂改样→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对原稿及进行全书的技术性整理工作;计算机二校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确保准确率;人工三校和通读则可以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电子原稿的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计算机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术整理→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编辑本段校对工作方法

对校法

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平行点校:将原稿折叠后,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点校。 折校: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读校:两人以上合作的校对方法,即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本校法

陈垣: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对人员在无原稿(或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 运用本校法进行的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性。” 在电子原稿大量涌现的今天,充分发挥本校法的长处,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弥补作者的失误或者编辑在加工编辑上的不足,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

他校法

陈垣:他校者,以他书校本书。 使用与所校对的稿件内容相关的比较权威的其他图书(包括工具书),来进行具体的校对工作。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

理校法

陈垣说:所谓理校者,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理,即推理判断。 理校,即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 在本校发现矛盾而又无他书可供参照时,便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部门解决。 理校也常与本校结合使用。 理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所长,知识面较广的校对人员才可运用,负责容易出现“以不误为误”或“以误改误”的差错。

校对的话,应该对版本、图书及中文,尤其是古文有相当的见地

6.

出版社虽然都企业化了,但是还是分有编没编,没编最好别干这行,很受气的,收入也低。

当编辑自然比干校对好了,校对是一个技术工种,编辑综合性强,做好了能自己做选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校对的活也应该懂一些,最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

教育社还是人民社,得问问当地懂的人,每个社的情况千差万别,不是光从名称就能知道好坏的。人民社是党社,永远黄不了,但也可能比较死板;教育社如果出教辅不错的话,应该也行,但现在教辅的竞争那么大,所以得具体看这家社怎么样了。

7.图书校对流程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

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个 *** 概念,包含着“校” (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应当全面地认识和实现校对的功能。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

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如下4项: 1、三校一读及样书检查。

“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

由于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书如扫落叶”,校对活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 (即校次)。“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书稿和校对难度大的书稿,如经典著作、文件、辞书、古籍、学术著作、教科书及教辅读物等,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不能顶替校次,交给他们校对的校样是“副样”,“正样”仍由校对人员校对,三个校次都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计算机校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顶替一个校次。

三校改版后打出的校样,不能算作付印清样,还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检查,通读检查后改版打出的校样,才能算作付印清样。 为了保证校对的质量,凡遇到如下情况之一的校样,校对者有权提出增加 1~2个校次:(1)初校样的差错率超过15/10000的;(2)编辑发排的书稿没有齐、清、定,而在校样上修改的页码超过1/3的;(3)终校样的差错超过3/10000的。

增加校次的决定权属于专业校对机构。 样书检查,指图书成批装订前先装订几本样书分由责任编辑、责任校对检查,经检查确 认无误后,方能成批装订出厂。

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一,是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所谓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者和专职校对员***同参与校对,还有社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群。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

他们***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同的劣势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 , 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

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一般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群的核心。

所谓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校对机构,对全社校对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全程监控;其二,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的科学比例为3:1,不应少于5:1),并由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三,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对员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其他校对员来做三校,把好终校关。 3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二,是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是指由不同职级、不同专长的校对者分别负责不同校次的校对, 一般不得采取一人包校的做法。

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反复校读导致对差错“熟视无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

但是,集体交叉校对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校对者对差错的认定不会完全一致,大部头书稿分章集体交叉校对,还会造成版面格式处理的不统一。因此,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实行责任校对制。

责任校对是本书校对工作的总责任人和总协调员,参与本书校对全过程,承担终校或通读检查 ( 通读检查也可以由责任编辑承担 ) 以及文字技术整理,协助责任编辑解决校对质疑 , 并最后核对付印清样。责任校对应在书名页上署名,以示对本书的校对质量负责。

4 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校对质疑编辑排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

校对员的校是非,不同于编辑的文字加工,两者有质的区别。校是非的任务是改错,即通常说的清除硬伤,不做篇章布局调整、思想内容提升和文字润色的工作。

对于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错简字、错繁字、互倒、异体字、旧字形、非规范的异形词 , 专名错误,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名称及符号书写,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版面格式,校对员应当予以改正,但改后须经责任编辑过目认定。发现了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以及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校对员无权修改,只能用灰色铅笔标注表示质疑,并且提出修改建议,填写“校对质疑表”,连同校样由责任校对送给责任编辑排疑。

责任编辑应当认真地对待校对质疑,虚心采纳正确的修改建议。对于认定的修改建议,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