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两岸写的什么

张晓风两岸写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感情。

“对于我而言,写作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就像每个人都要吃饭喝水一样,非刻意为之。”在广东丹霞山采风的台湾作家张晓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被余光中誉为“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的张晓风,早在1966年,年仅25岁的她就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并以此斩获中山文艺散文奖。1977年,张晓风就被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两岸原文摘抄

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

如两岸——只因我们之间恒流着一条莽莽苍苍的河。我们太爱那条河,太爱太爱,以致竟然把自己站成了岸。

站成了岸,我爱,没有人勉强我们,我们自己把自己站成了岸。

春天的时候,我爱,杨柳将此岸绿遍,漂亮的绿绦子潜身于同色调的绿波里,缓缓地向彼岸游去。河中有萍,河中有藻,河中有云影天光,仍是《国风·关睢》篇的河啊,而我,一径向你泅去。

我向你泅去,我正遇见你,向我泅来——以同样柔和的柳条。我们在河心相遇,我们的千丝万绪秘密地牵起手来,在河底。

只因为这世上有河,因此就必须有两岸,以及两岸的绿杨堤。我不知我们为什么只因坚持要一条河,而竟把自己矗立成两岸,岁岁年年相向而绿,任地老天荒,我们合力撑住一条河,死命地呵护那千里烟波。

两岸总是有相同的风,相同的雨,相同的水位。乍酱草匀分给两岸相等的红,鸟翼点给两岸同样的白,而秋来蒹葭露冷,给我们以相似的苍凉。

蓦然发现,原来我们同属一块大地。

纵然被河道凿开,对峙,却不曾分离。

年年春来时,在温柔得令人心疼的三月,我们忍不住伸出手臂,在河底秘密地挽起。

张晓风对两岸的认识

谈到两岸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张晓风表示,从旁观察,她觉得大陆青年比较用功,而台湾青年则胜在有自己的创意,“台湾的孩子想法比较多,相对比较独立,能表现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人生。”

她说,近年来,每年从台湾到大陆来游学的年轻人不少,但从大陆去台湾的并不多见,她建议大陆各级政府或者学校,拿出更多的钱来,让大陆的学生到台湾的学校去学习一段时间,更实际地感受台湾的教育情况,这样会更有利于两岸青年的了解与交流。

“当然,目前台湾的中小学华文教育也有令人堪忧的情况。”张晓风介绍,台湾中小学华文教育课时在多年前就减少过,目前又再次出现了减少华文教育课时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为了要分出一些课时,让那些母亲来自国外的孩子们有时间学习“外来母语”。